Ⅰ 如何知道地下有石油
進行勘探,你可以看看石油勘探的東西,我現在發一點東西給你,石油以及其他礦產的發現的辦法相同,首先是經過地質工作者進行小比例尺踏勘,劃分出地層,這種工作比較粗糙,只是對整個地區的大致了解,然後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做出地質圖來(通常是用1:5萬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全國各省都做這樣的工作,然後在把各省的地質圖合並到一起,成為中國構造地質圖。 這是最初步的全國性的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礦產。分析各種礦產賦存的形式和各個地層主要賦存的礦產。做了這些工作後,奠定以後尋找各種礦產的基礎,便於指揮和安排野外地質人員的去向。 從地質的普查資料中可以得知,石油的生成賦存形式主要在古老地層中的岩石——油頁岩,凡是找到這種岩石,都會有石油的沉積,經過地表揭露後,把資料收集匯總,然後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勘探鑽孔(根據地層的傾角,利用三角函數算出鑽孔的孔深)。 根據勘探的精度布置鑽孔,收集鑽探資料,測孔等工作,勘探的過程大楷就是如此。 至於有些地區石油賦存多,有些地區賦存少,這主要決定於石油成礦後的後期構造的作用和含油地層的出露。 從整個中國地質圖上可以分析含油構造,含油盆地等地質特徵。 做 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學校畢業的人才能勝任。如地質專業,物探、水文地質、化探、勘探等。
Ⅱ 海底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於海底什麼地形
石油主要的聚集於盆地,再細的話就是聚於背斜構造上,目前也發現一些向斜的構造上存在石油,但是很少,主要還是背斜。
Ⅲ 為什麼都是在沙漠發現油田比較多
「總是沙漠地區產石油」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大油田不是在沙漠地區.
例如世界上遠景儲量最大的秋明油田,就位於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平原上,那裡不是沙漠地區.
又如中國的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印尼、奈及利亞、美國阿拉斯加的大型油田,以及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大油田,都是在氣候濕潤地區,而不是沙漠地區.還有很多的海上油田,更不是在沙漠地區.
你會產生石油出產於沙漠的印象,可能主要是因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區在中東,以及我國塔里木盆地出產石油的影響.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到的,就是產石油的地區,有一些會傾向於形成沙漠氣候.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石油是沉積的產物,也就是要地殼下沉,形成沉積岩,才會有石油產出.而地殼下沉,通常就會形成沉積盆地.
世界上大部分石油都出產於古代的或現代的大型沉積盆地里,如果那個大型沉積盆地是一個封閉盆地,周圍是比較高的山地或高原,那麼這種封閉地形區多數都會因為水汽被周圍山地高原阻隔而變得乾旱,容易形成沙漠.
但是有很多盆地並不完全封閉,或者周圍山地不高,或者離海洋不遠,並不都形成沙漠氣候,所以在各種氣候區域內都會有石油.
Ⅳ 石油一般儲藏在什麼地質構造中
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被稱作「工業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石油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以前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那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
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而中東產的石油由於中東地勢猶如一個盆地,這更好儲存天然的石油.
Ⅳ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中東這個地方這么多
石油的形成,在地質學上也有不同的說法,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升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有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之說,中東地區屬海相沉積。從世界范圍看,有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大多數含油氣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積地層;二是世界上產油量多,儲量規模最大,最豐富的含油區在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儲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儲量的70%以上,而這一地區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層。
Ⅵ 我國煤和石油的分布與地形有什麼聯系
煤和石油多形成與沉積環境,一般是背斜儲油。北方的石油多在背斜盆地,煤層多是上升的山地、高原附近
Ⅶ 地球上波斯灣地區盛產石油,這是為什麼呢
石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各個國家重要的礦產資源,石油既是能源,又是資源,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目前,人類社會可以說是離不開石油資源的,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汽油、柴油等燃油,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化肥、殺蟲劑等農葯,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塑料原料,利用石油我們生產了各類化纖原料,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很多產品都是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
Ⅷ 什麼樣的地質條件有利於石油的生成
要使沉積物中的有機質能夠保存下來,需要有特定的地質條件。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泥沙和有機質是在水的攜帶下,在一個低窪的地區沉積下來。因此,首要的地質條件就是要有一個低窪的地形。這種低窪地形,根據它的規模大小,分別稱為盆地、坳陷、凹陷、窪槽等,並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中是不斷變化的。若隨著地殼的運動繼續下沉,它就能繼續保持低窪的地形,可以繼續接受沉積物,使地層厚度不斷增大。若隨著地殼運動上升,則低窪幅度就逐漸變小,
接受沉積物就少,使沉積的地層厚度變薄。如果升到水面以上,則失去了低窪的形態,不但不接受沉積物了,反而使早先沉積的東西會被風化剝蝕掉。由此可見,不斷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對有機質的聚集才是有利的。這里提到了兩個因素,一個是地層沉積,另一個是盆地下沉。它們在進行過程中都有一個快慢問題,前者叫「沉積速度」,這與沉積物來源的充足與否有關系;後者叫「沉降速度」,這與地殼運動的強弱有關系。二者要有恰當的配合是最為理想的。如果沉積速度小於沉降速度,就會使窪地內水體的深度相對增大,使有機質的下沉到底的距離加長。這樣沉積物受水中氧的作用時間也就長了,對有機質會起到破壞作甩。如果沉積速度大於沉降速度,則窪地的水體會變淺,甚至乾枯成為陸地,使有機質暴露在大氣中受氧的作用,以致遭到更大的破壞。因此,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另一個地質條件,就是兩種速度要大體相當,即沉降多少,沉積物就補充多少。這被稱為「補償性的沉積速度」。
要生成石油還有一個必須具備的地質條件,就是缺氧的「還原環境」。這就是要求接受沉積物後的窪地水體能保持封閉或半封閉,或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能迅速被後來的沉積物所覆蓋,使之與氧隔絕,防止有機質的氧化和逸散。
Ⅸ 石油形成需要什麼地址和地形條件
首先,大地構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強烈地殼拉張會產生低窪、深陷的古海盆或古湖盆的還原環境。大家都知道,原始有機質在陸地表面難以保存,有機質極易被氧化破壞,只有當原始有機質在比較廣闊長期被海水或湖水淹沒的低窪地區,在隔氧的還原環境下,才有利於有機質的堆積與保存。這種環境並不是到處都有的,它受到多種地質條件嚴格控制。那些沉陷規模大的湖盆或海盆,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需要經歷多期地殼構造運動,形成地勢高低懸殊的高山和平原盆地以及深埋在地下看不見的很多起伏不平的隆起帶和窪陷帶。從現今全國地形圖看,所分布著的大大小小眾多被高山包圍的沉積盆地(如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盆地,甘肅酒泉盆地,四川盆地,東北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以及中國沿海大陸架的若干沉積盆地等都有利於有機質堆積、保存,為油氣生成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且,地殼運動還可以產生巨大的熱量,能加速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成藏。
其次需要適合油氣生成的古地理條件和古氣候條件。
無論在海相沉積盆地還是在陸地湖相沉積盆地中,油氣的生成還需要一個大量生物繁殖和生長的地域,如淺海大陸架區、陸地的深水?半深水的古湖盆區。
在海洋大陸架區,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水體較寧靜,陽光溫度適宜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各種浮游生物異常發育,死亡後不需經過太深的水體即可堆積下來,再加上這些部位鄰近河流三角洲,陸上各種有機質也源源不斷地被河流帶入海中,致使這一帶地層中的有機物質特別豐富,為極有利的生油氣區。大陸上某一地質歷史時期發育的深水?半深水湖泊具有穩定的還原環境水體,浮游生物特別發育,還有來自湖泊周圍河流帶來的大量有機質。相反,在濱淺湖區、沼澤地區水體動盪,有機質受氧化破壞則很不利於生成石油;或者在淺海區,雖然生物也極為繁盛,但是水體中的氧含量也很高,死去的生物或者被其他生物吃掉了,或者迅速被氧化破壞了,無法被保存下來,因而也就談不上以後形成石油了。
這就是說,地質歷史上發育的湖盆、海盆從總體上講具備了生油、氣的大背景、大環境,但是要形成有工業價值的油氣還需要適宜於有機質發育的古地理條件?海洋大陸架的較深部位、陸地的半深水?深水湖泊區。
不言而喻,古氣候變化也影響到各種生物的生長和繁盛程度。溫暖、潮濕的暖濕帶?亞熱帶氣候最有利於各類生物的生長。我國西北地區現今的氣候基本上是屬於乾旱少雨的氣候帶,生物極不發育,將今論古,道理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