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費用明細 » 孔子收什麼費用
擴展閱讀
鑽石切割不平怎麼辦 2025-07-12 05:36:21

孔子收什麼費用

發布時間: 2022-06-15 05:28:26

㈠ 孔子收學費收的是什麼

孔子收學費收的是束脩,即一把(十條)肉乾,舊時常用作饋贈的一般性禮物,孔子私人設立學校開門招生,提倡「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束是古代民間上下級、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㈡ 中國古代的孔子教學為什麼要收費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孔子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想學習的人集中起來上課的人,而孔子的學生很多很多,那麼,孔子是否收取學生們的學費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孔子說:「只有教育,沒有受教育的差別分類。」

當然,有學者對這種我們一貫理解的解釋不太認同。比如謝質彬先生就從漢語句式入手分析了這個詞的意思。即要弄清楚什麼叫「有教無類」,得先弄清楚「有A無B」這種句式。這種句式在漢語中有四種意思:一,只有A,沒有B,比如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二,有A,沒有非A(B),比如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三,既有A又沒有A,比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一搭;四,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

不過孔子收學費也是為了維護日常的開銷,並不是拿這個來盈利,因為還有很多交不起學費的人也可以跟著他一起學習,從這點來看孔子並不是為了學費,而是想真正的傳播文化。

從古至今,關於孔子教學是否收費的問題一直都是有爭議的,不過無論他是否收費,都為了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㈢ 孔子收的學費是什麼

孔子教學生要收取的學費是10條干肉,名曰束修,名義上是學生的見面禮。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修就是十條捆攏在一起的臘肉。孔子要他的學生初見面時給他送十條臘肉,作為學費。這是他收費的最低標准。凡自願給我送上十條臘肉,我從沒有不教他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㈣ 孔子主要收什麼學費A.干肉B.糧食C.布帛D.銅幣

干肉。自---行束脩---以上。孔子以前的時代,男子十五入學,要「行束脩」,孔子是在說,自十五以上來找我學知識的,我沒有不教的。鄭玄不愧是大儒,似乎也能解釋的通,而且也不違背「有教無類」的原則
束脩 10條干肉

㈤ 孔子收的學費是什麼

孔子教學生要收取的學費是10條干肉,名曰束修,名義上是學生的見面禮。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修就是十條捆攏在一起的臘肉。孔子要他的學生初見面時給他送十條臘肉,作為學費。這是他收費的最低標准。凡自願給我送上十條臘肉,我從沒有不教他的。孔子就這樣簡單。孔子說,不好意思,本人也有家小,每日青菜豆腐總不可少,就收那麼一點點、一點點。

(5)孔子收什麼費用擴展閱讀

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影響

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的學生又去教學生,培養了很多人才。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對孔子十分尊敬,稱其為「萬世先師」。有名字記錄流傳的,大概有七十餘位。其中孔子最欣賞的優秀弟子。他們是:

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

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仲由(子路,少孔子9歲)魯人,卞之野人,嘗食藜霍,負米百里之外。

顏路(顏回之父)魯人

曾點(曾參之父)魯人

公冶長(孔子之侄女婿)齊人,曾坐牢

孟懿子(魯國貴族)

南宮敬叔(魯國貴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歲,冉雍之叔伯輩)魯人

閔損(子騫、少孔子15歲)魯人,事父母至孝

孔子本身是貴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謀恢復舊制度(復周禮),但在教育方面,他卻主張打破一切界限,讓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學轉為私學,把屬於貴族的知識材藝傳授給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學生,就階級身份以致資質方面來說,都是相當復雜且多元的。

他對自己的學生,不論貧富、不別親疏貴賤,均一視同仁。有的學生父子兩代,或叔侄兩代來求學的,如顏路、顏回父子、曾點、曾參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學生終生跟隨他,如子路、顏淵、子貢等。

㈥ 孔子教學生要收學費的嗎.

孔子教學生要收費是人所共知的事。孔子的學
費是10條干肉,名曰束修,雖然名義上是學生的見面禮,
實際是給老師的酬勞。想來孔子並不十分殷實,但也不
窮,因為他一生有3000學生,專門收干肉怕也夠他生活,
何況他還兼職做官,拿些俸祿。此外,他的學生子貢做大
買賣,可以經常給老先生一些資助,所以孔子當年比起
現在的教授,可能要風光得多。

㈦ 孔子收徒弟的學費是

學費為十條肉乾
見《論語·述而篇》。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干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㈧ 孔子收學費主要收的是什麼

孔子收的學費是十條肉乾。從《論語·述而篇》可以看出: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說:「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解釋:束脩,古代民間上下級、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

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古人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因此,在孩子入學拜師時,人們一般都要給老師送上珍貴的「束脩」作為見面禮。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咸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

㈨ 孔子收徒,不要銀錢只要干肉,這是為何

我覺得孔子這樣做是有考慮自己生活的,畢竟自己也需要養活很多的人,他憑借自己的知識換取報酬是可以理解的。當然,相對於當時其它老師的收費,其實孔子的收費是比較合適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這樣的方式,打破了人們獲得知識的藩籬。如果人們想要獲取知識,無論你是皇宮貴族還是貧苦百姓,在孔子眼中都一視同仁,只需要拿上十條干肉便可以成為他的弟子。

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這么做相當於把知識傳播給了更多的人,但受困於歷史的局限和自己的能力,他才會用「十條干肉」作為拜師費用,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一面,讓他受到千百年來人們的推崇和熱愛。

㈩ 孔子說「白行束惰以上」,他收學費的標準是什麼

大約在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的時候,創辦了私立「孔子學院」,開始設教授徒(錢穆《論語新注》)。孔子早期弟子顏無繇、仲由、曾點、冉伯牛、閔損、冉求、仲弓、顏回、高柴、公西赤等人先後從學。孔子周遊列國回魯後,有若、曾參、言偃、卜商、顓孫師等人又先後從學。

但也有人認為,孔子是「被收學費」的,這玷污了孔子聖人之名。《後漢書·伏湛傳》有「杜詩薦湛自行束脩,訖無毀玷」語,《後漢書·延篤傳》亦有「吾自行束脩以來」語,註解將「束脩」解釋為「束帶修飾」。鄭玄注《論語》,將「束脩」注為「謂年十五以上也」。李澤厚《論語今讀》亦採用上述說法,認為這與孔子所講「十有五而志於學」,書傳「十五入小學」相應。於是,本章就可以翻譯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

關山遠認為,由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儒家《十三經》里,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則出現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而「自行束脩以上」句讀成「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這種意思。因此,正確的句讀和解釋是「自/行束修/以上」,也就是說,自十五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