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費用明細 » 滴滴代駕費用為什麼越來越高
擴展閱讀
巨浪如何快速刷鑽石皮 2024-03-29 04:01:16
核桃有哪些種類及價格 2024-03-29 03:56:20

滴滴代駕費用為什麼越來越高

發布時間: 2022-09-29 02:39:23

『壹』 滴滴代駕怎麼收費 滴滴代駕收費標准、政策

打開滴滴App,能看到在順風車、快車、計程車、專車之外,又多了一個代駕入口。在代駕界面,你能看到周圍大致的代駕司機密度,輸入目的地後滴滴會給出代駕的價格。
目前代駕服務首單0元,最高免單100塊。
滴滴代駕採取的是“起步價+公里費”的計費方式。不同時段的起步價均包含10公里里程,超出10公里後收取固定里程費。以北京為例,早上6點至晚上22點的起步價為36元,超出10公里後每10公里收取20元。此外,滴滴代駕上的每一筆訂單都擁有一份最高300萬元的代駕平台責任險。
滴滴代駕第一批上線了10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西安、武漢、大連、南京。滴滴方面表示,滴滴代駕還將在8月底之前在成都、長春、廈門、福州、青島等15個城市上線。在年底之前,滴滴代駕預計覆蓋100個城市。
滴滴快的官方表示,滴滴代駕自6月中旬開始接受司機信息注冊,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0萬司機注冊了信息。這些司機在接單前會經過相應培訓。
派單方面,滴滴代駕採取了和打車類似的動態智能調度系統:即車主發送訂單後,系統會在後台快速地對司機畫像、路況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在最短時間內為車主篩選出最匹配的司機。
另外為了幫助司機解決返程的問題,滴滴代駕開發了“結伴返程”功能。司機在結束訂單後,開啟該功能就可以快速找到周圍的同伴,相約返程、分攤車費。滴滴快的方面表示,滴滴代駕將在代駕需求旺盛的城市率先嘗試“夜行巴士”服務,為滴滴代駕司機免費提供返程便利。

滴滴打車微信支付功能使用教程:滴滴打車怎麼付錢步驟詳解
滴滴打車怎麼用?滴滴打車軟體使用教程

『貳』 代駕怎麼收費

滴滴代駕採取了「起步價+公里費」的計費方式。

1、滴滴代駕採取了「起步價+公里費」的計費方式,不同時段的起步價均包含了10公里,超出10公里後,收取固定的里程費。

2、關於起步價:不同時段的起步價均包含10公里里程。

3、關於公里費:超出起步價的10公里後收取固定里程費。

4、早上6點到晚上10點起步價36元,晚上10點到11點起步價56元,晚上11點到12點起步價76元,凌晨12點到早上6點起步價96元。超過10公里後每10公里加收20元。

5、等候費:司機到達後,免費等待30分鍾,30分鍾後每30分鍾收取20元等候費。

6、路橋費、停車費及其它費用按行駛過程中實付費用收取。

7、滴滴代駕為每一筆訂單購買一份最高300萬元的代駕平台責任險。

滴滴代駕,是滴滴繼「滴滴打車」、「滴滴專車」、「滴滴順風車」、「滴滴快車」以及滴滴企業出行服務後,在移動出行領域推出的又一產品。2015年7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正式上線滴滴代駕業務。

關於滴滴代駕理賠

理賠方式在安全保障方面,滴滴代駕上的每一筆訂單都擁有一份最高300萬元的代駕平台責任險。

關於代駕司機招募

2015年6月中旬,滴滴打車客戶端內新增了代駕業務標簽,該業務與順風車、快車、計程車、專車並列,並已正式開始招募司機。據滴滴代駕招募頁面顯示,凡成功加入滴滴代駕的司機還可獲得100元獎勵。

滴滴快的CEO程維也曾公開透露,滴滴快的今年將重點打造六大業務線,包括計程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以及公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滴滴代駕

『叄』 滴滴打車比起以前,為什麼現在價格這么高了

目測是因為壟斷。

本來計程車還有政府指導價,滴滴完全放飛自我了。工作原因每晚都打車,價格從60左右一路漲到了快100。每公里合到5塊錢了。因為快車要等一個多小時,只能選禮橙專車。關鍵是價格漲了,服務還差勁,碰上好幾個司機態度惡劣,跟大爺一樣。


現在還有朋友說,滴滴打車針對用戶手機不同,價格也不同,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大數據原因了。根據消費者的經濟實力來制定打車費用,但是吧,個人覺得,這項規定還是相當的不合理的,主要還是針對中低層消費者。現實中跟有錢的人都是有私家車甚至是私家司機的,誰還管你這收多少錢呢?

『肆』 我的滴滴代駕為什麼比別人的貴一倍的錢

可能出現大數據殺熟現象。

所謂「大數據殺熟」,有人將其定義為互聯網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也就是說: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互聯網廠商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於新用戶。

此前,媒體調查就曾發現,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多個價格有波動的平台都存在類似情況,且在在線旅遊平台較為普遍,而國外一些網站早已有過類似情況。

(4)滴滴代駕費用為什麼越來越高擴展閱讀:

2018年初,「支付寶年度賬單」默認用戶同意《芝麻服務協議》,賬單查詢服務涉嫌套取公民個人信息;法院立案受理一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原告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指出,「手機網路」「網路瀏覽器」兩款手機軟體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監聽電話、定位許可權。這兩件事在輿論場上引發有關互聯網大數據安全的吐槽。

《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調查」對2008名受訪者的一項調查顯示:63.4%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情況普遍;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59.2%的受訪者指出大數據面前信息嚴重不對稱,消費者處於弱勢;59.1%的受訪者希望價格主管部門進一步立法規范互聯網企業歧視性定價行為。

這次疑似「大數據殺熟」事件,也許只是消費者虛驚一場,但再次警示,互聯網用戶的知情權和隱私保護,是一個需要各方嚴肅思考和對待的問題。媒體和網民的輿論監督,行政監管部門的切實管理,法律和行業規范的完善和執行力度,都需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3月28日,《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大數據殺熟」帶來監管挑戰,認為「任何技術的價值觀,說到底還是人的價值觀。技術中立不代表對技術的使用是無害的,失去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就會有碰觸底線的危險。」

面對可能存在的市場失靈問題,人民網總裁葉蓁蓁曾提出「黨管數據」的命題,黨和政府管數據主要是管發展、管規則和管安全。這一觀點在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輿論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