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經有顆金子星球,墜落在地球上,它現在去哪了
地球上存在著至少上百億左右的黃金,因為黃金的重量相對來說比較的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的下沉,久而久之這些金元素都被封存在了地下。所以在地殼當中我們可以見到的金元素是非常少的,這也就是黃金比較寶貴的原因。
白矮星的核心通常是由碳元素組成的,所以白矮星的內核也被成為碳核。白矮星的引力是巨大的,如果我們能夠將白矮星的碳核放在常態下,那麼它就會成為我們熟悉的鑽石,正是基於這一點,所以我們會稱白矮星為鑽石星球。只不過金元素相對較重,所以會逐漸下沉,在漫長的宇宙歲月中,99%的金元素都沉積到了地核之中,仍然保留在地殼之中的金元素其實是非常稀少的。
Ⅱ 白矮星中心真的都是「鑽石」嗎
准確地說,冷卻到一定溫度的白矮星,內部的碳元素有可能形成和鑽石相似的結構,但說「白矮星內部是鑽石」肯定是不對的。對於一顆白矮星來說,恆星內部存在大量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白矮星剛形成時,表面溫度高達數萬度,內部原子呈游離態,碳元素還無法結晶。白矮星形成後,內部不在發生核聚變反應,由電子簡並壓力抵抗著萬有引力,然後白矮星因為輻射逐漸降低溫度,這個過程相當漫長,長達數百億年的時間。
自然界常見的碳元素物質有金剛石、石墨等,而石墨烯,碳納米管,C60,六方晶系隕石鑽石等十分少見,所以白矮星中的碳元素如果脫離了白矮星後,在形成金剛石這種堅硬物質的同時,也有可能形成石墨,然而石墨卻是自然界最軟的物質之一,但也有極小的幾率形成石墨烯,碳納米管,C60,六方晶系隕石鑽石等,但相對會十分少見。
如果你要把它比喻成「鑽石星球」也是可以的,只不過這顆白矮星內部的「鑽石」,處於數億個大氣壓強下,和我們平常看到的鑽石是有區別的。
Ⅲ 編號為BMR37093的白矮星為什麼被稱為「宇宙中最大的鑽石」
有著一個直徑3000千米的鑽石內核。它的重量是2270萬億萬億噸,換算成我們計算鑽石的單位,就是10的34次方克拉。地球上最大的鑽石是英國王冠珠寶之一,重530克拉的「非洲之星」。 但是這顆星球的外層覆蓋著一層氫氦氣體,這顆宇宙寶石藏在這些氣體下面。「它是鑽石之母。甚至有人說它就是披頭士那首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中的Lucy。」天文學家特拉維斯-梅特卡夫說,他領導的一個小組正在觀測研究這顆星球。 天文學家是從其脈動中探知它的內部結構的。「Lucy」有規律地跳動。梅特卡夫博士說:「正是通過觀測它的脈動,我們了解白矮星的內部,就像地質學者用地震儀研究地球的內部一樣。我們發現這顆白矮星內部的碳已結晶為銀河系最大的鑽石。」 米特卡弗和他的同行——英國康橋大學邁克爾-蒙哥馬利、巴西聖卡塔林娜聯邦大學的安東尼奧-卡納、得克薩斯大學天文學家唐-文蓋特等人在進行研究後發現,當一顆白矮星還沒有徹底冷卻,即它的表面還能探測到光和聲音頻率,而在它的內部,已經開始「鑽石化」。 英國康橋大學天文學家蒙哥馬利稱:「尋找白矮星結晶內核的工作,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但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了堅實的證據。」通過觀測白矮星的「脈搏跳動」,科學家可以用一種與用地震儀研究地球內核類似的方法來研究白矮星的內部。通過研究得出的數據,科學家發現,「BPM37093」的內部的確已經凝固成一顆「大巨鑽」。
大多數已知的白矮星都比太陽小,然而,「BPM37093」卻恰恰比太陽略大一點,是已知品質最大的白矮星。米特卡弗道:「你可能需要用一個像太陽那麼大的放大鏡,才能來評價這顆鑽石的等級。」 並非真「鑽石」,但「結構非常接近」 據報道,這顆引人入勝的天體——白矮星「BPM37093」位於離地球50光年的「人馬座」星群中,這顆宇宙中的「超級巨鑽」,顯然連地球上最勇敢的探寶迷也只能望洋興嘆。但是據科學家稱,「BPM37093」並不是一顆真正的「鑽石」,得克薩斯大學天文學家唐-文蓋特道:「事實上,它的內部結構跟鑽石並不完全一樣,但卻非常接近。」 望採納~~
Ⅳ 白矮星的內核會變成鑽石,中子星的會不會,我老是搞不清
樓主往下看:
白矮星:一種由電子之間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穩定恆星。
白矮星形成過程: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這就是說白矮星裡面可以產生碳原子,而且白矮星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所以白矮星內部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鑽石是在星球內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
所以白矮星內部可以有鑽石。
但是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沒有碳原子,所以它的內部沒有鑽石。
以上是按照樓主的思想根據物理原理推論的,實際上正確?
Ⅳ 白矮星是什麼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
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里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已被發現的白矮星有488顆,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佔全部恆星的10%左右。
Ⅵ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恆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麼簡單了: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變得更加復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與此同時,紅巨星外部開始發生不穩定的脈動振盪:恆星半徑時而變大,時而又縮小,穩定的主星序恆星變為極不穩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也越來越趨於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
此時的恆星內部核心實際上密度已經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噸左右,我們可以說,此時,在紅巨星內部,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體積很小。比如氫原子的半徑為一億分之一厘米,而氫原子核的半徑只有十萬億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顆玻璃球,則電子軌道將在兩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簡並態」。簡並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維持著白矮星的穩定。順便提一下,當白矮星質量進一步增大,簡並電子氣體壓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縮,白矮星還會坍縮成密度更高的天體:中子星或黑洞。對單星系統而言,由於沒有熱核反應來提供能量,白矮星在發出光熱的同時,也以同樣的速度冷卻著。經過一百億年的漫長歲月,年老的白矮星將漸漸停止輻射而死去。它的軀體變成一個比鑽石還硬的巨大晶體——黑矮星而永存。而對於多星系統,白矮星的演化過程則有可能被改變。黑洞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也很可能由恆星演化而來。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為零、密度為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Ⅶ 有人說白矮星中心都是鑽石,真的是這樣嗎
像太陽這樣中等質量的恆星演變到晚年的時候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種星體的密度之大僅次於黑洞和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的密度在100公斤到10噸之間,其個頭還沒有地球大,但是質量卻和太陽相差無幾,由於發出的光特別接近純白色,所以被稱為白矮星。
對於中等以下質量的恆星,只會進行前面幾步核聚變反應;比如我們太陽,在末期演化為紅巨星時,紅巨星強烈的輻射會吹散外層的氫元素和氦元素,形成行星狀星雲,然後在內部留下大量的碳元素和氧元素。
白矮星上雖然有極多的碳元素,但它們其實是都屬於電子簡並態,原子間的空隙已經大大壓縮,這種物質非常緻密,它也並非我們常說的固態物質,而且它不同於我們所常見的任何一種物質,和鑽石有著本質的區別。
Ⅷ 宇宙中蘊含大量鑽石的「鑽石星球」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在地球上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經過加工的鑽石,其晶瑩的外觀深受廣大女性的喜愛,更是被看作愛情天長地久的象徵!
Ⅸ 每一顆白矮星都是鑽石嗎
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金剛石是一種天然礦物,是鑽石的原石。簡單地講,鑽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只要符合條件就可能有,因為白矮星的溫度都很高,但不是全部白矮星都是。
Ⅹ 白矮星是什麼演化而來的呢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根據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於地球表面的1000萬-10億倍。在這樣高的壓力下,任何物體都已不復存在,連原子都被壓碎了:電子脫離了原子軌道變為自由電子。
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當紅巨星的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時,氦核受反作用力卻強烈向內收縮,被壓縮的物質不斷變熱,最終內核溫度將超過一億度,於是氦開始聚變成碳。
經過幾百萬年,氦核燃燒殆盡,現在恆星的結構組成已經不那麼簡單了:外殼仍然是以氫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個氦層,氦層內部還埋有一個碳球。核反應過程變得更加復雜,中心附近的溫度繼續上升,最終使碳轉變為其他元素。
與此同時,紅巨星外部開始發生不穩定的脈動振盪:恆星半徑時而變大,時而又縮小,穩定的主星序恆星變為極不穩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也越來越趨於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此時的恆星內部核心實際上密度已經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噸左右,我們可以說,此時,在紅巨星內部,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為什麼這樣大呢?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體積很小。比如氫原子的半徑為一億分之一厘米,而氫原子核的半徑只有十萬億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顆玻璃球,則電子軌道將在兩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佔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
一般把物質的這種狀態叫做「簡並態」。簡並電子氣體壓力與白矮星強大的重力平衡,維持著白矮星的穩定。順便提一下,當白矮星質量進一步增大,簡並電子氣體壓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縮,白矮星還會坍縮成密度更高的天體:中子星或黑洞。
對單星系統而言,由於沒有熱核反應來提供能量,白矮星在發出光熱的同時,也以同樣的速度冷卻著。經過一百億年的漫長歲月,年老的白矮星將漸漸停止輻射而死去。它的軀體變成一個比鑽石還硬的巨大晶體——黑矮星而永存。
而對於多星系統,白矮星的演化過程則有可能被改變。(參看「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