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鑽石首飾
擴展閱讀
雲南中化石油多少錢一升 2025-07-30 22:55:12
借卵生子的費用多少 2025-07-30 22:06:52

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鑽石首飾

發布時間: 2022-06-15 06:24:54

❶ 寶石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寶玉石業歷史悠久,技藝精湛,風格獨特,品種紛繁,譽滿海內外。特別是近十年來寶玉石行業飛速發展,市場空前繁榮。
早在石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石質裝飾物來美化自己的生活。如距今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用石珠貝殼等染色加工成串飾(古時的項鏈)佩戴在身上,用以裝飾,它標志著石類裝飾品的誕生和寶玉石行業的起源。新石器中晚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石質工具、玉器和寶玉石工藝品的生產,如用岫玉、綠松石等製成珠、環、墜、鐲等,使寶玉石開始向獨立的行業邁進,這一時期以浙江良渚文化和內蒙古紅山文化為代表,其工與形已極為精緻優美。玉料多為蛇紋玉石,部分為青白玉。
夏商周時,玉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有「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未有身不佩玉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七百多件中,有各種祭器、禮器,如璋、璧、圭、環、珠、玦、刀、戈等。商朝玉器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造型生動、准確。此時的玉料特點是和田玉有一定的增加,珍珠和天河石等開始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寶玉石品種、原料及加工業均有所發展,如原料品種包括玉髓、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瑪瑙、孔雀石、水晶等。把玉人格化,如「君子比德於玉,德明而玉之真偽自判矣」。這說明春秋戰國玉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影響之深遠。
秦始皇在滅六國統一全國後,毀棄了先前的禮制和玉制,除玉璽外,幾乎沒有遺留任何玉器。玉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秦代是玉器衰萎時期。
漢代是中國寶玉石業歷史的轉折點,一改秦代破壞玉業的政策,力求恢復夏、商、周三代重玉的傳統,振興和發展了玉業。如東漢時在南陽建立了玉器生產基地,工藝圖案更為精細,玉髓、瑪瑙的利用更達到鼎盛時期。
晉朝(公元3世紀)時,印度(天竺)的鑽石傳入中國,促進海內外的寶玉石和寶玉石知識的交流。隨著道教的興起,盛行以玉塞堵死人九孔,防止屍體腐朽之風。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寶玉石業呈現出進一步繁榮。《唐書》記載:「德宗即位,遺給事朱如玉至安西求玉於於田,得瑟瑟(藍寶石)百斤並它寶等」。《五代史》有:「吐蕃婦人辮發戴瑟瑟珠,雲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西安市郊何家村唐代金銀窖中的銀罐內出土有紅、藍寶石(頗黎),野史上還有唐明皇收藏有貓眼石等寶石的記載。在玉器業方面,除了生產傳統擺件外,隨著貴金屬的廣泛應用,金銀鑲玉鑲寶首飾有很多發展,如出土的南唐之銀鎏金玉步搖、宋代的玉折之花飾等。提供用玉制硯、鎮紙、筆洗、墨床等文具以及銘刻佛經的玉器也都是此時期的一個特點。在南宋出現了民辦寶玉石商品交易,如杭州(臨安)的「七寶社」出售玉花瓶和水晶、寶石等。從唐代開始,被視為廣義的寶玉石工藝品的一個分支——硯石業得到了發展。如端州硯石開采始於唐武德年間。南唐後主李煜曾在歙州設置九品硯務官專門掌管歙硯生產與進貢事宜。
元明清三代的寶玉石行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生產、貿易和文獻著作空前繁榮。出現了大型玉雕,如元代的「山大玉海」,浮雕上的各種海獸栩栩如生,用玉料三千多公斤;清代的「大禹治水」玉山子重達五千公斤,這些工藝品反映了當時玉石開采、鑒定、雕琢技藝已經達到了新的水平。大力開發國內和國外原料,特別是乾隆年間,寶玉石業進一步振興,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子即為該時期的產物。國內寶玉石原料開發規模進一步擴大,當時遼寧阜新地區瑪瑙開采近千人,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八日從新疆運回大玉料六塊三萬多公斤,民間私販也比較常見。緬甸翡翠開始由雲南大量輸入到中國,很快掀起了「翡翠熱」。印章石刻藝術品開始向民間發展,名貴品種不斷發現。其中主要有: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內蒙古的巴林石,而田黃、田白和雞血石的價值極高;寶玉石的著作亦有一定的增加。
清末至民國寶玉石業由封閉轉向開放,寶玉石原石及其製成品品種有所擴大;加工工藝吸收了歐美經驗,掌握了托鑲、擠鑲寶石和鑽石的方法,北京、上海、河南、湖北等地涌現一批優秀人才;寶玉石學術研究最有影響的是章鴻釗的《石雅》(1921年)和《寶石學》(1930年)。
建國後寶玉石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寶玉石業在勘探、開采、加工工藝、改善技術、合成生產、科學研究和教育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國內外市場動向表明,人們對寶玉石裝飾品和工藝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自80年代以來,世界寶玉石市場成交額每年增長10%以上,個別品種每年增長達30%以上,在一些國家寶玉石業占據國民總產值的60%,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中國也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❷ 戒指是誰發明的結婚戴戒指的習俗起源於哪一年哪個國家

最初的結婚戒指是什麼樣的?——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結婚戒指

最先使用戒指來代表永恆的是埃及法老。因為圓圈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而且是埃及人所崇拜的太陽和月亮的形狀。埃及人還認為,戒指中間的開放空間代表著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埃及的銜尾蛇 (oor-uh-boor-ros) 戒指描繪了一幅蛇正在吞噬自己尾巴的畫面,代表著事物的永恆循環。銜尾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符號之一,在希臘語中意為「吞尾者」。

結婚戒指

這款古老的克拉達結婚戒指在鑽石王冠下鑲了一顆玫瑰式切磨的心形大鑽石,琺琅工藝雕刻的兩只手捧著這顆心形鑽石。戒指上刻有銘文「Dudley and Katherine united 26 March 1706」(達德利和凱瑟琳於 1706 年 3 月 26 日結婚)。由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友情提供。

❸ 鑽石的最早起源

是印度!梵語中"金剛"一詞就源於鑽石(要不鑽石的礦物名怎麼叫金剛石呢!),意為"堅固不壞的".
印度人首先發現並利用鑽石做首飾,並且也是最先掌握加工鑽石技術的國家!
時候記不清了,好象是2000多年前還是2500多年前,反正印度是最先發現並了解使用鑽石的國家.

❹ 鑽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自產鑽石。

1971年以來的二十年中,在中國陸續發現了幾顆50克拉以上和100克拉以上的金剛石,按發現時間的先後排列如下:

1.1971年9月25日,在江蘇省宿遷公路旁發現一顆重52.71克拉的金剛石。

2.1977年12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常林大隊,女社員魏振芳發現1顆重158.786克拉的優質巨鑽,全透明,色淡黃,可稱金剛石的「中國之最」。被命名為「常林鑽石」

3.1981年8月15日,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124.27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陳埠一號」。

4.1982年9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6.94克拉的金剛石。

5.1983年5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2.86克拉的金剛石。

6.1983年11月14日,在山東蒙陰發現一顆119.01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一號」。蒙陰金剛石礦是全國最大的原生礦。

(4)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鑽石首飾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1、工業用途

地質鑽頭和石油鑽頭金剛石、拉絲模用金剛石、磨料用金剛石、修整器用金剛石、玻璃刀用金剛石、硬度計壓頭用金剛石、工藝品用金剛石。

若塗在音響紙盆上,音箱音質會大為改善。

2、慢性毒葯

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

3、觀賞寶石

鑽石由於折射率高,在燈光下顯得閃閃生輝,成為女士最愛的寶石。巨型的美鑽可以價值連城。而摻有深顏色的鑽石的價錢更高。目前最昂貴的有色鑽石,要數帶有微藍的水藍鑽石。

❺ 我國從什麼朝代起出現鑽石的

鑽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鑽石歷史,更增添了鑽石的神秘色彩。鑽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里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鑽石鑒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

鑽石之初--印度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在十七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鑽石,但由於產量極少,因此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鑽石的唯一產地。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這是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就是對印度人地位、身份所進行的一種劃分: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鑽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鑽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鑽石辟開加工的開始。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鑽石之路--從印度到地中海

與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古印度與西方的則是「鑽石之路」。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伊斯蘭聖城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可想而知,最好的鑽石必然首先為印度的國王們所擁有,其次為沿途各國的統治者所佔有,當走到終點時,剩餘的鑽石已為數不多了。

公元三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隨羅馬帝國衰落喪鍾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由於此前的鑽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系在一起,剛剛皈依基督教的教徒們對鑽石興趣在為減小。

鑽石新的生命--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鑽石已經受重現,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導致人死亡。有一些關於鑽石的迷信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載鑽石,可無往而不勝,又如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但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有以下一些主要事件

(1)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在位時曾頒布節約法令,規定只有國王才能擁有鑽石,女人不許佩載鑽石。不到二百年後,查七世的情婦第一次公開場合違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宮廷社會場所以其首飾上的鑽石而引人注目。此舉使鑽石在當時的歐洲理人,特別在女士心目中變得更富魅力。

(2)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在與法國勃艮地的瑪麗公主定親前,接到公主的一封來信,內文寫道:定親之日,公主必須戴上鑲有鑽石的指環。由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枚結婚鑽戒就此戴在了瑪麗的手指上。鑽石戒指從此成為情侶們忠貞愛情的至高信物。

(3)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使歐洲人得以避開中東阿拉伯國家對鑽石貿易的壟斷,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量地出現。除上述因素外,真正鑽石在歐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發展,威尼斯作為歐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口岸,鑽石在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十四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衛普所取代,並很快變成國際鑽石切磨中心。到了十五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到了十七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能在鑽石上切磨出58個面;到十八世紀,已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由於鑽石切磨技術在歐洲日益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重要的鑽石加工中心。

承前啟後--巴西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十七世紀達到高峰,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個遠離歐洲的大陸,南美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很快取代了印度,成為第一大鑽石生產國。在1730-1870年的140年時間里,來自巴西的鑽石主宰了世界的鑽石市場。其產量在1850-1859年間達到頂峰,平均年產量達到30萬克拉。由於鑽石產量供給充足,鑽石也不再是僅僅供王公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錢,不管你身份如何,你盡可以在市場上購到你看中的鑽石。

現代鑽石工業--南非

巴西的鑽石一度使世界鑽石業興旺,但其供給量有限。到1861年為止,巴西的鑽石年產量下降到17萬克拉,到1880年,巴西鑽石年產量只有5000克拉。這種戲劇性的產量下降對當時歐洲初具規模的鑽石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時,一個神秘的大陸--非洲傳來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於南非奧蘭治河岸的德克爾農場一個15歲的男孩發現了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鑽石,後來這顆鑽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橢圓形鑽石,最初被命名為「奧萊利」。當這顆鑽石亮相於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時,已被易命名為「尤利卡」(Eureka)。南非鑽石出現署光後,很快在金伯利發現規模巨大的鑽石礦床,1872-1903年間,從金伯利城周圍的各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年產量已達2000-3000萬克拉,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95%。由於南非鑽石的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創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DeBeers公司,並由此開創了現代十分繁榮的現代鑽石產業。

中國鑽石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❻ 我國鉑金首飾的流行開始於20世紀什麼時期

我國鉑金首飾的流行應該說是開始於20世紀的90年代吧,在以前的時候還都是以黃金為主的。九十年代後期的時候才開始流行鉑金

❼ 世界上第一枚戒指的由來

戒指的起源最早追述到故埃及的法老,他們用佩戴圓環象徵永恆。但是把婚禮與戒指聯繫到一起,則始於古羅馬時代。那時的戒指是用鐵打成的,到了中世紀才逐漸有了在金戒指上鑲嵌寶石的式樣。大約兩千年前,第一批鑽石在印度出現。隨著歲月的流逝,鑽石逐漸成為戒指上最盛行的寶石。

據傳,英王愛德華六世第一個指定左手無名指為佩戴戒指的手指,因為根據古代的信仰,這根手指的血管直通心臟。1549年,則正式指定左手為婚姻之手。

公元13世紀,天主教教皇宣布在訂下婚約到舉行儀式間必須有一段等候期,至此才逐漸出現了訂婚戒指和結婚戒指分開的習俗。第一枚鑽石訂婚戒出現在1477年,奧地利大公麥克西米利安以鑽戒向柏根地的瑪麗求婚時,大臣上書要求他向瑪麗贈送一枚嵌有鑽石的戒指。有趣的是,當時鑽石的打磨切割技術還未出現,所以麥克西米利安贈送的是一枚未經打磨的鑽戒。

時至今日,戒指的圓環象徵著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的完美及永恆。佩戴婚戒,寄寓了人們希望婚姻穩固、白頭到老的美好意願。鑽石則成為了情人們的定情之物,象徵著愛情的堅貞,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在中國的傳統婚禮風俗中,並沒有婚戒的說法。雖然古書記載的聘禮單上常有金戒指這一項,但它與項鏈、耳環等一樣,只是送給女友的首飾項目,不具特別的意義。佩戴婚戒的習俗是從西方傳過來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中斷,現在的新人們又重新把交換婚戒作為了婚禮中的一個必備項目。同時,越來越多的男子開始向未婚妻贈送一枚訂婚戒。
世界上第一個把戒指用作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王麥士米尼。1477年,麥士米尼在一次公開場合認識了一位叫做瑪麗的公主。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的舉止使麥士米尼為之傾倒。麥士米尼雖然知道瑪麗早已許婚於當時的法國王儲,但是為了贏得她的愛情,麥士米尼還是決定試試運氣。他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鑽石戒指,送給瑪麗。面對這只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鑽石戒指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瑪麗終於改變了初衷,與麥士米尼幸福地結合了。從此,以結婚戒指作為訂婚信物,便成為西方人士的一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