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怎麼切都是六邊形嗎
擴展閱讀
百頭豬成本多少 2025-05-14 21:28:55
ps3游戲資源怎麼下載 2025-05-14 21:22:21

鑽石怎麼切都是六邊形嗎

發布時間: 2022-05-30 02:30:00

❶ 鑽石的等級怎樣分

石等級區分,怎麼區分鑽戒里的鑽石等級呢?已經鑲嵌好的鑽石的等級一般分: 凈度:從高到低有:LC、VVS、VS、SI、P五個等級,LC等級一般很少見。 顏色:從高到低有:極白、優白、白、淺黃白、淺黃五個等級,一般以白、淺黃白為主。 重量:重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00分,一般10分以上要標明鑽石等級。切工:鑲嵌鑽石一般不對切工進行評價。鑽石的熒光有無或強弱與鑽石等級好壞無關,只是確保證書與鑽石對應的證據之一。
鑽石等級區分,主要是按「4C」的國際標准來分的。 因此,選購鑽石要注意「4C」 西方諺語說「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中國也有「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說法。盡管不少人也選擇其它珠寶作為訂婚戒指,例如紅寶石、綠寶石或珍珠等,但是鑽石戒指卻是當前最為時尚的選擇。選擇鑽石時要注意「四C」:Cut—切工、Clarity—凈度、Color—色澤和Carat—克拉。

Cut——切工:鑽石的切工極其重要,直接影響到鑽石的價值。只有標準的切割方法,才能展現其璀璨的光芒,達到凈度和顏色的完美結合。切割後的鑽石一般為球體或圓錐體。切面有很多形狀,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圓形和橢圓形等,但最為流行的還是簡單的六邊形,其眾多切面能夠更好地展示出鑽石的光芒。

Clarity——凈度:鑽石結晶於地球深處地幔岩漿之中,歷經億萬年的地質變化,帶有各種天然印記。這些印記的顏色、大小、位置分布對鑽石的價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鑽石的表面或內部往往會有瑕疵,例如氣泡、裂縫、羽狀紋等。瑕疵越少,鑽石的等級越高。總體來說,鑽石的凈度依次分為五大級,十小級。

Color——色澤:鑽石的顏色,從珍貴的無色、罕見的淺藍、粉紅到常見的微黃不等。鑽石越透明無色,白光越能穿透,經折射和色散後更是繽紛多彩。最白的鑽石為D級,其他依次為E、F、G、H、I、J、K、L、M和N級。

Carat——克拉:鑽石的重量以克拉計。1克拉等於0.2克。一克拉分為一百分,如0.75分克拉又稱75分。重量相同的鑽石,會因色澤、凈度、切工的不同而價格相差甚遠。例如一顆2克拉的大鑽石如果切工不考究,形狀過時,氣泡多,凈度低的話就不能成為理想的選擇。而一顆僅1/2克拉重的鑽石,如果無色、凈度高且採用最流行的切工,會更令人喜歡,價格也不菲。

❷ 鑽石是幾邊形的

鑽石原石的形態:
最常見的是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另外還有正方體,再就是四六面體,聚形常見的是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合成鑽石立方體和吧面體的聚形多見.另外常見三角薄片雙晶.
鑽石原石往往是扭曲變形的,因為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原石晶體受到岩漿熔蝕或熔解,構造應力或機械破碎的作用.
觀察鑽石不僅要觀察晶形,還要觀察表面特徵,如三角凹痕、三角座、生長階梯、紋理、結節、凹角和青魚鼓次紋等。
還有一些特殊的鑽石原石,如帶殼鑽石、煙霧鑽石、氧化鑽石、劣等鑽石、黑鑽、圓粒鑽石、磁性鑽石。
鑽石具有八面體完全解理,對於加工鑽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❸ 鑽石原石鑒定

鑽石原石可以看錶面金剛石晶面熔蝕現象
金剛石在金伯利岩岩漿的渾圓化作用下,使晶體上布滿了各種形態的蝕象,與此同時與金剛石伴生的鎂鋁榴石、鎂橄欖石、鉻尖晶石等同樣產生了蝕象。渾圓化作用包含了熔蝕作用,尤其是內成穩定階段金剛石相中的金剛石,晶面蝕象嚴重,膨脹階段金剛石相中的金剛石,由於熔蝕作用較短,蝕象一般不明顯。復雜的金剛石蝕象,在晶體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它反映了晶體構造特徵,三方生長層(階梯狀)是生長態,復三方生長層認為是熔蝕態,蝕象按形態分為11種(圖28)。
2.1倒三角凹坑蝕象
在平面-曲面晶體的八面體(111)晶面上,與(111)三角形晶面構成反向平行。由於熔蝕程度不同,三角形大小不等,小的成顯微狀,大的占據一定晶面,三角形的銳角在不斷熔蝕作用下形成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凹坑深淺不一,淺的凹坑平緩狀,深的為三角錐狀,在三角形凹坑中,還可出現階梯狀。三角形凹坑在晶面上分布有的十分密集,也有稀疏狀零星散布於晶面上。在三角形凹坑底部,還可出現更小的三角凹坑蝕象分布。三角形凹坑蝕象與晶體均造關系為三邊一底與八面體面網平行。
2.2四角凹坑蝕象
在平面-曲面晶體的六面體(100)晶面上,它與六面體晶面外形差45°,四角凹坑大小不等,小的成顯微狀,大的占據一定晶面,凹坑深淺不一,有的成四角錐狀,在四角凹坑中可出現階梯狀,在同一晶面中可出現幾組大小四角凹坑蝕象分布。四角凹坑蝕象與晶體構造關系為四邊一底與八面體、六面體面網平行。
2.3蛀穴狀蝕象
在階梯狀發育的似菱形十二面體及平面一曲面晶體中。蛀穴外形成規則的圓形凹坑及不規則港灣狀,蛀穴凹坑深度不一,有的似水果被蟲咬似的,部分蛀穴深入晶體內部,在邊部及底部常有其它蝕象分布。
2.4麻點狀蝕象
在曲面晶體上,由大小一致的麻點狀熔蝕凹坑密集分布,凹坑一般不深。
2.5圓板狀蝕象
在曲面晶體上有多層狀圓板凸出檯面或凹形圓板,在圓板狀蝕象上還可出現其它形狀的蝕象。
2.6塊狀蝕象
在曲面晶體上由不規則的凹形及凸形塊段組成。
2.7束狀暈線
一組密集的線狀突起分布在曲面晶體上,在面縫合線或六面體晶棱處褶曲。
2.8滑線
在平面-曲面晶體及曲面晶體中,金剛石處於塑性體時沿八面體面網間距的滑動產生塑性變形,滑線是由於熔蝕作用使塑性變形在晶面上反映。八面體(111)晶面上可見三組方向滑線,平行於八面體晶棱(110)面及(111)面。平面晶體滑線不明顯或較細微,曲面晶體則十分明顯,外形成一種雕刻線狀。滑線常伴有倒三角形凹坑蝕象,倒三角蝕象往往形成鏈狀,滑線可切穿(111)面進入曲面晶體,再進入另一晶面(111)。當滑線在曲面晶體中時,三角錐小丘的一個棱和滑線方向一致,其餘兩個棱構成杉針狀外形。
2.9疊瓦狀蝕象
在曲面晶體、平面-曲面晶體中,由三角錐小丘互相疊加而成,常沿滑線分布。三角錐小丘進一步熔蝕成乳滴狀小丘。
2.10熔蝕溝
在平面-曲面晶體、曲面晶體的破裂紋上,晶面交線、晶棱、解理、雙晶面、交叉連生縫合線等金剛石結構薄弱環節上,常出現一種槽形熔蝕溝。
2.11毛玻璃蝕象
為一種輕度、均勻、密集質點狀熔蝕凹坑,晶面呈粗糙雲霧狀,金剛石成乳白色,透明度降低。

此外,還可以用其它一些物理方法鑒別

❹ 鑽石的琢型

鑽石的琢型是指鑽石被切磨加工成的形狀,通常分為兩大類:圓鑽和異形鑽(圓鑽以外其他所有形狀的鑽石)。

(一)圓鑽

1.標准圓鑽型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見圖5-1-1。

圖5-1-1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

第一個提出現代圓鑽琢磨比例標准參數的是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1899~1991年),時值1919年。按照托氏的設計,設腰棱直徑為100%,則檯面大小為53%。全高為60%~61%(其中腰棱厚度0.7%~1.7%,冠部角度16.2%,底部深度43.1%),冠角為34°30′,底角為40°45′。按照上述參數加工出來的圓鑽,稱為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在美國,一直把它作為理想工的標准,GIA至今還是把它作為評價鑽石切工比例的標准尺度。

托氏當年設計標准參數時的指導思想是力求使鑽石的「火彩」達到最大,同時還具有很強的亮度。鑽石的亮度主要來源於反射光和折射光這兩種光線。實踐證明,照在鑽石上的入射光線一部分會從鑽石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則會透過鑽石表面折射到鑽石內部;入射角越小,反射光也越少,折射光卻越多,反之,入射角越大,反射光也越多,折射光卻越少(見圖5-1-2)。

圖5-1-2 入射角大小同反射光、折射光多少的關系

反射光以靜和動兩種不同的方式在鑽石表面形成反光和閃爍光(即鑽石轉動或光源晃動時鑽石表面或明或暗的閃光)。反射光和閃爍光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鑽石外露表面面積的大小(即:鑽石小面數目的多少、大小及其排列勻稱與否)。

折射光與鑽石的比例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大部分從成品鑽石冠部進入鑽石內部的光線,在鑽石亭部發生兩次反射之後,又從冠部最大限度地透射出來。托爾科夫斯基經過反復計算,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比例(見表5-1-2),其中實現全內反射最關鍵的一個比例就是亭角的角度40°45 ′。圓鑽如此,異形鑽縱向的剖面圖底角也應該是40°45′左右。亭角太大或太小,換句話說,亭部太深或太淺,都會影響經過全內反射之後再從冠部溢出的光的總量,即影響鑽石的「火彩」(見圖5-1-3)。

表5-1-2 圓鑽主要品種各種比例比較

此外,從冠部溢出的光實際通過的是兩個不同的途徑:一部分從檯面溢出,另一部分從冠部的刻面(即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和上腰面)溢出。從檯面入射又從檯面溢出的光是不發生色散效應的純全內反射光,而鑽石冠部的刻面實際上相當於棱鏡的作用,從冠部刻面溢出的光線將發生色散。這兩部分給人感覺不同的光線的相對主次關系,就取決於檯面的大小和冠部的厚薄(冠角的大小),如圖5-1-4所示,左圖:檯面過大,導致亮度大而「火彩」不足;右圖:檯面過小,導致「火彩」強而亮度不足;中圖:台寬比適中,保證「火彩」和亮度的均衡。

圖5-1-3 亭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圖5-1-4 檯面大小和冠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從目前國際鑽石行業的情況看,美國GIA是以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為標准,歐洲多半是以Scan DN標准工為標准。

2.其他圓鑽型

(1)瑞士工

一般適合於成品重0.03~0.05ct的鑽石。上下共34個刻面:正八邊形檯面1個,冠部小面16個,底小面1個,底部小面16個,其中三角形小面佔多數(見圖5-1-5(a)。

(2)高亮工

其明顯不同於標准圓鑽的地方在於:兩個主面之間的腰小面(包括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從而在標准圓鑽的58個小面數目上增加了16個,總共有74個小面(見圖5-1-5(b)。

(3)王牌工

由紐約「王牌鑽石大師」公司研製。它的特點在於檯面不是八邊形,而是正十二邊形,從而使冠主面和底主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12個,同時使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24個,總共86個小面。其他特點還有:檯面小於50%,星小面比冠腰小面高,底腰小面只為底主面的一半左右(見圖5-1-5(c)。

(4)馬格納工

它以正十邊形的檯面為特點,並且將冠主面一分為二,將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一分為三,使小面總數達到102個,即檯面1個(正十邊形),星小面10個,冠主面20個,冠腰小面30個,底主面10個,底腰小面30個,底尖1個(見圖5-1-5(d)。

(5)美國圓鑽

被認為是最早的圓鑽,19世紀中葉盛行於英國。其冠小面的排列已經接近現代標准圓鑽,惟其全高幾乎與腰棱直徑相等(現代標准工僅為60%),出成率雖高,但火彩不好。此外,其檯面小,約為腰棱直徑的三分之一,而底尖面反而較大。近八邊形檯面的任一邊同鄰接的星小面和冠主面的棱線接近成一直線(見圖5-1-5(e)。

(6)葡萄牙工

一種檯面呈正十六邊形,冠底部各5層,每層16個小面,加上底尖,合計162小面的放射型圓鑽。主要適用於大鑽石(見圖5-1-5(f)。

(7)公主144工

這種磨工是在馬格納工、王牌工和高亮工的基礎上綜合開發出來的。它同標准圓鑽顯著不同的是:把每一段與16個冠腰小面對應的腰棱都磨成了三個小棱面,在腰棱和底腰小面之間增加了一圈16個三角形的小面和一圈16個菱形的小面,從而使鑽石的「火彩」更加強烈生動,這一點在鑽石轉動的時候尤其明顯(見圖5-1-5(g)。

值得指出的是,下文還會提到一種正方或長方形的公主工,通常是57個小面,偶爾也有144個小面的,莫把它們與「公主144」工混淆。

(8)螺旋工

檯面為正十二邊形,冠部的小面有5層,底部有8層,以檯面和底尖為中心呈螺旋狀排列(圖5-1-5(h)。

(9)帝王工

帝王工是近年由香港裕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研製的,其特點是以標准圓鑽型為基礎,將標准圓鑽型的星刻面、上下腰面均做了兩分割,並在腰部切出了96個面,這樣構成了194個面。帝王工即使在光線弱的地方,其外周部分也能閃爍出光輝(圖5-1-5(i)。

(10)「八箭八心」工

屬於標准圓鑽型的變體,近年來較為流行。其特點是對稱性很強,切磨角度略有變化,比例不在理想范圍內(見圖5-1-5(j)。

(11)單翻圓鑽

常見於分鑽的切磨,冠部僅有一個檯面和八個主面,亭部只有八個面,共17個面(見圖5-1-5(k)。

圖5-1-5 不同的圓鑽型切工

(二)異形鑽

1.常見異形鑽

常見的異形鑽主要有七種:馬眼鑽、心形鑽、梨形鑽、橢圓鑽、祖母綠鑽、長方鑽和公主型鑽(見圖5-1-6)。

圖5-1-6 常見異形鑽品種

(1)馬眼鑽

馬眼鑽也稱「橄欖鑽」、「船形鑽」,在現代鑽石磨工中素有「琢形王後」之稱。

馬眼鑽的長與寬的比,以1.75:1~2.25:1為最好,2.25:1~2.50:1次之,大於2.50:1或小於1.50:1則較差。

(2)梨形鑽

梨形鑽,又稱淚滴鑽。梨形鑽的長寬比,最好是1.50:1~1.75:1,1.75∶1~2.00:1或者1.50:1~1.25:1亦可,大於2.00:1或小於1.25:1則較差。

(3)心形鑽

心形鑽是一種將圓鑽和梨形鑽的加工工藝相結合的放射型琢形,為古代印度工匠所發明。三角形薄片雙晶原石最適宜做心形鑽,出成率因石而異。

心形鑽的特點:①不算心頂的缺刻,底尖應位於幾何中心處;②冠主面傾角為33°~34°;③心肩部的底主面的傾角應為41°,腹部的傾角應稍大,約為42°;④長寬必須基本相等;⑤完工之後,腰棱一般都磨成了一連串的小腰棱面。

(4)橢圓鑽

橢圓鑽有標准型和瘦長型兩類。標准型的長寬比為1.3:1~1.5:1;瘦長型的長寬比為1.5:1~2.0:1。

(5)祖母綠型鑽

祖母綠型切工是一種倒角的多邊形階梯型切工,通常為長方形,其小面的層數標準的是上下各三層,也有各兩層和各四層的。祖母綠型鑽是僅次於圓鑽的最流行的切工和琢形,被譽為現代異形鑽群體中的「灰姑娘」。

祖母綠型鑽的長寬比根據原石大小為1.1:1~1.50:1不等。

(6)長方鑽

長方鑽通常是長方形,其長寬比值往往比祖母綠型磨工大。因為切磨長方鑽側重於考慮保重,所以它們腰棱形狀和各種比例都可以有不同尋常的伸縮度:有的可以很長很薄,有的也可以很短,長寬比接近正方形,兩條短邊也可以不一,從而形成一個帶點錐度的等腰梯形。

長方鑽被列入常見異形鑽,主要是因為它被廣泛地應用於首飾的群鑲,所以一般尺寸都不大。

(7)公主型

腰棱一般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冠部小面呈放射狀,底部小面呈山峰形,通常有57個小面,偶爾小面數也可以多達144個。注意不要與「公主144」工鑽混淆。另外,齒形工也曾一度稱為「公主工」,注意區別。

2.少見異形鑽

少見的異形鑽品種很多,可歸納為三大類型、12個系列:

放射型玫瑰系列、鞍墊系列、「貴婦人」系列、星形系列

階梯型檯面系列、多邊形系列

混合型拜麗思系列、絢爛系列、公主系列、齒形系列、「五朵金花」系列、任意形系列。

(1)玫瑰系列

玫瑰工起源於400多年前的印度,世界名鑽中的「莫卧兒大帝」、「奧爾洛夫」和「光之山」都是玫瑰工。

玫瑰工是現代放射型磨工的始祖,一般都採用平底,不磨小面,冠部是圓拱形,其拱高低不一,但均磨有小面。所用的原石大多數較薄,加工時但求保重,不太講究比例,故不太「出火」。

玫瑰工的種類繁多,主要品種見圖5-1-7。

圖5-1-7 玫瑰工的不同種類

(2)鞍墊系列

古鞍墊形鑽石呈圓角的長方或正方形,且四邊稍微向外凸出。現代的鞍墊鑽除保留以上風格外,冠部瓣面排列接近標准圓鑽,底部差異較大(見圖5-1-8)。

圖5-1-8 鞍墊系列

(3)貴婦人系列(見圖5-1-9)

圖5-1-9 貴婦人系列

(4)半邊系列(見圖5-1-10)

圖5-1-10 半邊系列

(5)星形系列(見圖5-1-11)

圖5-1-11 星形系列

(6)檯面系列

檯面工是一種最古老的磨工,只在正八面體原石上稍加修飾而成。從晶頂開面磨出一個較大檯面和一個較小的底尖面,再把各個晶面拋光即可(見圖5-1-12)。

圖5-1-12 檯面系列

(7)多邊形系列

同屬階梯型磨工,但腰棱外廓形狀各異,見圖5-1-13。

圖5-1-13 多邊形系列

(8)拜麗恩系列

1970年10月由南非磨鑽大師巴茲爾·沃特梅耶先生創制,他用自己姓名的第一個字母「B」只換了其妻子姓名Marian中的第一個字母「M」,以表示他們之間愛情的結晶。

拜麗恩工冠部採用階梯型磨工,底部採用放射型磨工,皆在提高成率和增加光彩。四方形的拜麗恩工鑽石有62個小面,祖母綠型有70個小面(見圖5-1-14)。

圖5-1-14 拜麗恩系列

(9)齒形系列(Profile cut)

齒形工是一位名叫阿帕德·雷吉的人1961年在倫敦首先創制的,舊稱「公主工」。它採用一般不為首飾行業所用的薄片狀原胚製作,底部做成一排挨一排的41°的「V」形槽,腰棱形狀則可以隨意「裁剪」,拼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來(見圖5-1-15)。「靈活有餘,而火彩不足。」

圖5-1-15 齒形系列

(10)「五朵金花」系列

1988年由鑽石中央統售組織(CSO)顧問蓋比·托爾科夫斯基創制,共五款,均以花名命名。主要針對低色級、晶形欠佳的原石設計(見圖5-1-16)。

圖5-1-16 「五朵金花」系列

(11)象形系列

這個系列的磨工主要根據原石腰的形狀,因材制宜地琢磨出馬頭形、蝴蝶形、花朵形、魚形等形狀,小面的排列自然無規則可循(見圖5-1-17)。

圖5-1-17 象形系列

❺ 鑽石是怎樣分級的

鑽石等級一般按照度來進行區分的,凈度級別分為五個大級別,十個小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LC、WS1- 2、VS1- -2、S11- -2. P1-3,具體如下:

LC:無瑕疵級別,即使是鑽石分級大師在10倍珠寶放大鏡下也觀察不到鑽石內部的瑕疵,屬於頂級鑽石凈度。

WS:極小瑕疵級別,經驗豐富的大師在10倍放大鏡下雖然能夠在鑽石內部發現極其微小的雜質,但難度非常之高。

VS:微小瑕疵級別,這類的鑽石內部的雜質也是非常微小的,區別去WS在於,經驗豐富的分級大師可以用10倍珠寶放大鏡輕松的找到雜質,難度較低。

Sl:小瑕疵級別,用10倍放大鏡非常容易就能找到鑽石內部雜質。

P:經驗豐富的分級別大師能用肉眼就看出鑽石的雜質,根據雜質的大小、數量以及影響鑽石品質的程度分為P1.P2. P3。

(5)鑽石怎麼切都是六邊形嗎擴展閱讀:

1、對鑽石凈度的評定,包括了對上述特徵的數量、大小、可見度、類型、位置和其對鑽石整體外觀的影響程度的鑒定。盡管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無瑕的天然鑽石,但凈度越高的鑽石,價值越高。

2、GIA鑽石凈度標准,分為6個類別,11個等級。

無暇級(FL):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沒有任何內含物或表面特徵。

內無瑕級 (IF):在 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內部沒有任何內含物。

極輕微內含級 (VVS1和 VVS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內部有極微小的內含物,即使是專業鑒定師也很難看到。

輕微內含級 (VS1和 VS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的內部有微小的內含物。

微內含級 (SI1和 SI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有可見的內含物。

內含級 (P1, P2和 P3):鑽石的瑕疵在10倍放大鏡下明顯可見,並且可能會影響鑽石的透明度和亮澤度。

❻ 鑽石的等級分為哪幾個

鑽石凈度級別有一套分級體系 凈度級別分為五個大級別,十個小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LC、WS1- 2、VS1- -2、S11- -2. P1-3。

LC:無瑕疵級別,即使是鑽石分級大師在10倍珠寶放大鏡下也觀察不到鑽石內部的瑕疵,屬於頂級鑽石凈度。

WS:極小瑕疵級別,經驗豐富的大師在10倍放大鏡下雖然能夠在鑽石內部發現極其微小的雜質,但難度非常之高。

VS:微小瑕疵級別,這類的鑽石內部的雜質也是非常微小的,區別去WS在於,經驗豐富的分級大師可以用10倍珠寶放大鏡輕松的找到雜質,難度較低。

Sl:小瑕疵級別,用10倍放大鏡非常容易就能找到鑽石內部雜質。

P:經驗豐富的分級別大師能用肉眼就看出鑽石的雜質,根據雜質的大小、數量以及影響鑽石品質的程度分為P1.P2. P3。

(6)鑽石怎麼切都是六邊形嗎擴展閱讀:

1、對鑽石凈度的評定,包括了對上述特徵的數量、大小、可見度、類型、位置和其對鑽石整體外觀的影響程度的鑒定。盡管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無瑕的天然鑽石,但凈度越高的鑽石,價值越高。

2、GIA鑽石凈度標准,分為6個類別,11個等級。

無暇級(FL):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沒有任何內含物或表面特徵。

內無瑕級 (IF):在 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內部沒有任何內含物。

極輕微內含級 (VVS1和 VVS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內部有極微小的內含物,即使是專業鑒定師也很難看到。

輕微內含級 (VS1和 VS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的內部有微小的內含物。

微內含級 (SI1和 SI2):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鑽石有可見的內含物。

內含級 (P1, P2和 P3):鑽石的瑕疵在10倍放大鏡下明顯可見,並且可能會影響鑽石的透明度和亮澤度。

3、天然鑽石是碳元素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的。而這一過程,也導致了每顆鑽石有內部的特徵,稱為 「內含物」, 在鑽石表面的則稱為「表面特徵」。

❼ 鑽石怎麼都那個形狀的,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工的

賣的鑽石常見的為圓的,有方的,水滴等異性的,天然的鑽石基本都是不規則的,是後天經人工切磨的。

❽ 為什麼鑽石都是六角形的

這與他的物理性質有關。鑽石里的C是呈這樣的分布。導致鑽石堅硬無比的。

❾ 鑽石有幾種切工方式

在鑽石上,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標准圓鑽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鑽石琢型一般都是標准圓鑽型的。這種琢型共有58個小面。頂部的平面被稱為檯面,直徑最大的部位為腰圍,腰圍以上為冠部,腰圍以下為亭部。

1919年安特衛普切割師(Marcel Tolkowsky)通過光學計算,繪出了一個圓鑽的切磨樣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澤,這種切磨共包括檯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個刻面,對25分以下的小鑽則無尖底,共在57個刻面,從而奠定了標准圓鑽型切割的基礎。但一顆四尖的原石,按這樣比率切割,損失的重量最多。因此這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為:平均腰圍直徑:100%檯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鑽石理想切工的基礎。不同地區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別。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國琢型,其他有德國琢型、歐洲琢型等。

7、祖母綠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階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階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於鑽石的方形外腰圍,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較扁,底尖收成線狀。因常用於寶石祖母綠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綠切工的鑽石,較難遮眼包裹體,適合凈度較高、長方形、邊角略帶破損或包裹體的鑽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達60%至70%之高。

外形輪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線面必須嚴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發明於1977年,匠人希望綜合祖母綠切工的優雅外形和圓形切工明亮度,而創出此種切工。

Radiant擁有長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顧了祖母綠切工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狀,也擁有如圓形燦爛型切工的優秀光芒表現。

Radiant切工適合略顯長方,四角有破損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較高。

❿ 鑽石的形狀有哪些

鑽石,又稱金剛鑽,礦物名稱為金剛石。它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
(一) 七種基本式樣
鑽石的晶體結構種類很復雜,但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1)四面體,(2)八面體,(3)菱形十二面體。 又因為鑽石是屬於立方體,立方體有三個等長的軸互相垂直,是晶體中最高的對稱系統,鑽石的立方晶系以特有的"習性"產生特有的晶體式樣,這些基本式樣有下列七種:
1;正方體,由六個正方形面組成,每面互成直角,軸互相成直角,工業用的鑽石晶體常以正方體的結晶形狀出現。
2;八面體,由八個等邊三角形的面所組成,從中心點到各面的晶軸長短相同,寶石級的鑽石晶體大部分是這種形狀。
3;十二面體,由十二個菱形面組成,以這種形狀出現的鑽石晶體並不普通。
4;四六面體,由二十四個等腰三角形替代就成為此形。寶石級鑽石晶體很少有這種形式。
5;不等邊四邊形,由二十四個不等邊四邊形的面所組成,八面體的八個面,每個面由三個不等邊形替代就成為此形,這種寶石級鑽石也不多。
6;三八面體,由二十四個等腰三角形的面所組成,八面體的八個面,每一面由三個等三
角形替代就成為此形,是八面體的一種常見變體。
7;六八面體,由二十四個三角形組成,八面體的每個面,由六個三角形替代組合而成。

(二) 生長紋
實際上晶體的形式,並不以簡單的的基本形式出現,通常是二種或更多種的晶體混合而成,但多趨向八面體的混合形。
鑽石晶體表面有一種特徵,對切割師來說十分重要,那就是'生長紋'它可以幫助我們鑒定鑽石的真偽。許多年代較久的鑽石,因切割的型式太古老,角度比例不對,以致無法顯出鑽石特有的光彩,因此未拋光的面上所留下的生長紋,成為鑒定重要的參考。
生長紋有一定標准,在八面體上的生長紋成為三角槽,三角槽的三個邊一定與八面體的邊平行。在菱形十二面體上的生長紋,則成槽狀,槽和菱形面的一對角線平行。在立方體上的生長紋,則成為四方槽,四方槽四邊一定和立方體面的對角線平行。

(三) 雙晶體
鑽石的晶體,除了上述七大基本形式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形狀即"雙晶體",雙晶體對切割師也很重要,它有很多種,但只有二三種較為常見,具有八面體外表的雙晶體,行家稱為邁可爾,是雙晶體中最常見的。
因為雙晶體的紋路不一致,所以割,鋸,拋光都很困難,同時雙晶體都是較為扁平,要切磨成圓鑽,重量損失很大。因此,雙晶體對切割師無疑是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