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為什麼隕石撞擊會成鑽石或黃金
擴展閱讀
二手車按年數怎麼算價格 2025-08-08 04:45:19
近期世界石油多少錢一桶 2025-08-08 04:35:40

為什麼隕石撞擊會成鑽石或黃金

發布時間: 2022-05-24 12:34:10

1. 俄羅斯隕石坑為什麼會出現大量鑽石

隕石墜落的巨大能量會產生高壓、高溫的局部環境,使隕石坑形成了鑽石生成的條件。

2.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為什麼昂貴

鑽石是非常昂貴的寶石,屬於天然礦物。鑽石雖然昂貴,但並不意味著鑽石稀有。

鑽石99%都由碳元素組成,在地球高溫、高壓環境下就可以自然形成,攜帶有石墨等碳元素的隕石如果撞擊地球,產生的高溫和高壓環境,也可以形成鑽石。相比黃金,鑽石的形成條件並不困難,因此地球上的鑽石礦並不少,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也可以製造出工業鑽石。

鑽石既然並不稀有,為何鑽石的價格如此昂貴?這是因為鑽石經過了完美的商業化,商業的炒作,讓鑽石擁有了異常高的身價。

總結:

鑽石的形成,需要給予碳元素較大的壓力和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存在大量的碳元素,在距離地表160公里以下的位置,能夠產生高溫環境,就有幾率產生鑽石。

如果人類的開采能力繼續提升,地殼深處必然會有更大的鑽石礦,隨著人類科技的提升,合成人工鑽石,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鑽石之所以昂貴,是由於鑽石的開采難度較大,並且鑽石商人對鑽石的商業處理非常完美,從而導致鑽石價格要比其他天然寶石的價格更高。雖然鑽石的價格有很大「水分」,但克拉數較高的天然鑽石,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的~

3. 隕石為什麼表面整片黃金

有黃金成分經大氣層高溫摩托後造成

4. 黃金和鉑金是怎樣生成的

元素Au稱為金,因為純金物理性質顏色為黃色所以人們稱之為黃金。
做為一種單獨的金屬元素,它不存在怎麼生成的。是遵守物質守衡定律的,地球上有多少黃金,就永遠只有這么多。
因為它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都比較保守。所以它的分部應該是在地球處在四處火山的時候根據地殼運動分布的。因為比重和地理位置,所以黃金分布一般比較集中。所以金礦,多有金脈之說。也就是分布的主要圖形。 自然鉑的礦物學特性,鉑族元素包括鉑、鈀、銠、釕、銥和鋨這6種金屬元素。在自然界中,它們經常一起產出,與金、銀一起通稱為貴金屬元素。
在礦物分類中,鉑族元素礦物屬自然鉑亞族,包括銥、銠、鈀和鉑的自然元素礦物。鉑族元素礦物均為等軸晶系,單晶體極少見,偶爾呈立方體或八面體的細小晶粒產出。一般呈不規則粒狀、樹枝狀、葡萄狀或塊狀集合體形態。顏色和條痕均為銀白色至鋼灰色;金屬光澤,不透明。無解理,鋸齒狀斷口,具延展性。為電和熱的良導體。
自然元素鉑是地殼中一種稀有的貴重金屬元素,元素符號為Pt。天然鉑金的礦物學名為自然鉑。它是自然元素鉑的單質礦物,其化學式為Pt。自然鉑比重為15.5~21.5;折光率為56.5~60.0。 鉑金與白金的概念 目前,對鉑金飾品有兩大消費誤區。一是把鉑金誤認為白金,二者混淆不清。二是不懂得利用「Pt」 標志來識別鉑金飾品。其實,鉑金與白金完全是兩碼事。
1、鉑金的概念
鉑金的名字來源於西班牙語「Platina del Pinto」,譯意為Pinto河中類似銀的白色金屬。由鉑族元素礦物熔煉而成的金屬,有鈀金、銥金、鉑金、銠金等。通常,鉑金是由自然鉑、粗鉑礦等鉑礦石熔煉而成的。它是一種主要含鉑或全部由鉑組成的稀有貴重金屬,與黃金、白銀等同屬貴重金屬。
2、白金的概念
一般所說的白金,其全稱應為「白色K金」。它是由黃金與其它白色金屬一起熔煉而成的一種不含鉑的白色合金。其中,黃金的百分含量最多為75%。因為這種合金呈現白色,所以叫做白金。鉑金的物理化學特性 鉑族金屬色澤美麗;延展性強;耐熔、耐摩擦、耐腐蝕;在高溫下化學性穩定。因此,它們有著廣泛的用途。在鉑族金屬中,人們最熟悉、用得最多的是鉑金。它比貴金屬中的黃金、白銀等更加稀少和貴重。
純凈的鉑金呈銀白色;具金屬光澤。鉑金的顏色和光澤是自然天成的,歷久不變。硬度為4~4.5度。相對密度為21.45,比重為15~19或21.4。延展性強,可拉成很細的鉑絲,軋成極薄的鉑箔;強度和韌性,也都比其它貴金屬高得多。1克鉑金即使是拉成1.6公里長的細絲,也不會斷裂。熔點高達1773.5℃。導熱導電性能好。化學性質極其穩定,不溶於強酸強鹼,在空氣中不氧化。鉑金不吸水銀,並具有獨特的催化作用。
王水溶解鉑金——雖然王水的兩個組成部分單一無法溶解金,但它們聯合起來卻可以溶解金,原理是這樣的:硝酸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氧化劑,它可以溶解極微量的金,而鹽酸則可以與溶液中的金離子反應,形成氯化金,使金離子離開溶液,這樣硝酸就可以進一步溶解金了。
小心現在用「王水」洗項鏈盜「金」。 鉑金的種類 根據含鉑量不同,鉑金一般可分為純鉑金、銥鉑金和K白金(白色K金)三種。
1、純鉑金
純鉑金是指含鉑量或成色最高的鉑金。其白色光澤自然天成,不會褪色,可與任何類型的皮膚相配。其強度是黃金的兩倍。其韌性更勝於一般的貴金屬。
純鉑金常用於製作訂婚戒指,以表示愛情的純貞和天長地久。在國外,許多人認為用黃金鑲嵌鑽石,可能導致鑽石泛黃,從而大大降低鑽石的價格。而用鉑金鑲嵌鑽石,可以保持鑽石的純白顏色,特別是作訂婚戒指,用鉑金鑲嵌鑽石,既潔白又晶瑩,象徵純潔的愛情永恆長久。
2、銥鉑金
銥鉑金是指由銥與鉑組成的合金。其顏色亦呈銀白色;具有強金屬光澤;硬度較高;相對密度較大;化學性質穩定。它是最好的鉑合金首飾材料。
根據銥和鉑的含量不同,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其成分、相對密度、熔點為:
10%銥-鉑合金,21.54,1788℃;
15%銥-鉑合金,21.59,1821℃;
5%銥-鉑合金,21.50,1779℃。
3、K白金(白色K金)
由於鉑金的硬度偏大,因而製作首飾時,為了適當降低硬度,需要摻入其它金屬製成合金。為了降低鉑金飾品的成本,也往往摻入其它金屬製成合金。因此,在首飾市場上出現了K白金。而且,人們賦予了K白金不同的含義。通常,人們採用下列第一種說法。
⑴、K白金含義的說法之一
嚴格地說,K白金並不是純度較低的鉑金;也就是說,K白金根本不含鉑金。認為「K白金是不同份數的鉑金與其它金屬的合金」的說法,完全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解。
由於鉑金產出稀少,價格昂貴,加上熔點高,因而一般國家很少用鉑金來生產真正的K白金。通常,選用黃金和鈀金或鎳 、銀、銅、鋅等金屬熔煉成一種白色合金,並將它稱之為「K白金」。所以,實際上,K白金是用黃金和鈀金或鎳、銀、銅、鋅等金屬熔煉而成的白色合金。它的主要成分仍然是黃金。其中,黃金含量最多為75%。黃金與鎳一起熔煉,也會形成白色合金。此外,還加入有銀、銅、鋅、鈀等金屬。 所以,更加確切地說,K白金應稱為白色K金。在純度、稀有度、耐久性以及天然的顏色和光澤上,白色K金都無法與鉑金相提並論。並且,它不能打上「Pt」標志。只能按黃金含量打上「18K」、「14K」等印記。
K白金成色的計算,與K黃金一樣,即仍然按黃金含量計算。例如,市場上最常見的14K白金(在港澳市場上稱為「四成K白金」或「226金」),由58.5%的黃金、22.4%的銀、14.1%的銅和5%的鎳熔煉而成。18K白金(在港澳市場上稱為「六成K白金」或「334金」),由75%的黃金、10%的銀、4~10%的鋅和5 %的鎳熔煉而成。
⑵、K白金含義的說法之二
K白金是鉑金與其它金屬的合金。
用黃金、鎳、銀、鈀、銅、鋅和鉑金一起熔煉,都可煉製成K白金。K白金呈純白色。在14K的K白金中,含銀22.4%,銅14.1%,鎳5%;在18K的K白金中,含銀10.0%,鎳5%,鋅4~10%。在香港等地市場上出現的四成K白金,打14K字樣,又叫做「226金」;六成K白金,打18K字樣,又叫做「334 金」。

5. 鑽石的形成

有人說鑽石是永恆的,可能是因為鑽石是有著10億年歷史的變異岩石,在地球深層地幔中經受了多次擠壓和高溫的考驗。

但也有人認為磚石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可能是因為磚石很少有工業價值,或者是被商人炒作的產物。

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結晶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主流的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所謂的構造俯沖帶在大陸板塊下研磨時,許多鑽石就形成了。

在這一過程中,大洋板塊和海底的所有礦物都深入到200多公里深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們在比地表溫度和壓力大數萬倍的高溫和壓力下慢慢結晶。

最終,這些晶體與稱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漿混合,以鑽石的形式出現在地球表面,最終變成昂貴的各種首飾。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磚石中的礦物質可以在海洋中找到,正是這些礦物賦予了藍色寶石標志性的顏色(比如臭名昭著被詛咒的希望藍磚石)。

這些鑽石是地球上最深、最稀有、最昂貴的鑽石之一,沒人願意把它用作科學研究。然而,就在昨天(5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鑽石的海洋起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研究了一種更為常見的磚石(纖維狀鑽石,如金剛石)內部的含鹽量沉積物。

與大多數用於婚禮的鑽石不同,纖維狀鑽石上布滿了少量的鹽,如鉀、鈉和其他物質。

對於珠寶商來說,這些磚石的價值不大,但對於那些想要揭開它們地下起源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更有價值。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邁克爾·福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所含的鹽分來自海洋海水,但這一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此,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追蹤鑽石真正的古代起源,而是試圖在他們的實驗室里重現海底礦物下沉到地幔時發生的超熱、超壓反應。

研究小組將海洋沉積物樣本放入一個裝有一種叫做橄欖岩的礦物容器中,橄欖岩是一種火山岩,廣泛存在於人們認為鑽石形成的深處。

然後,他們將混合物暴露在模擬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混合物受到4到6千兆帕斯卡(海平面平均大氣壓力的40000到60000倍)的壓力和1500到2000華氏度(800到1100攝氏度)的溫度時,鹽晶體形成的性質幾乎與纖維鑽石中的鹽晶體相同。

換句話說,當舊海床滑入地幔的深坩堝時,碰撞力為金剛石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昂貴寶石鑽石,由純碳製成,不含任何沉積物,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製造。)

起先研究人員就認為,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周圍一定存在某種含鹽液體。現在已經證實,海洋沉積物符合這一條件。

同樣的實驗也產生了對金伯利岩形成起關鍵作用的礦物,在火山爆發期間,鑽石通常會附著在金伯利岩表面。

所以,鑽石可能真的是古代海洋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畢竟這是你們永恆的象徵。

如果這些寶石對你的品味來說太貴了,你可以選擇戴上一枚金戒指或鉑金戒指,同樣是戴上這顆星球的極端過去。

6. 20億年前隕石砸出巨坑,坑內埋藏著千噸黃金,為何卻沒人開采

進入到了21世紀之後,人類的科技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幾乎每年都有爆出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發明,可是面對於漫漫的宇宙,我們所知道的還只是滄海一粟。任何一點從外太空到來的力量都能對地球產生巨大的打擊,其中包括隕石這種天外來客,比如說關於恐龍滅亡的猜想其中有一種便是因為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了海洋,從而引發滔天海嘯致使恐龍滅絕。

而在2005年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南非的「弗里德堡隕石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此這里變成了一處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旅遊業興盛了之後,當地居民的生活也便有了保障。政府隨之推行了一系列禁止開採的政策,保護了弗里德堡隕石坑的礦產資源,同時也穩定了交易市場。但是很多去旅遊的遊客,還是會悄悄的挖一鏟子,萬一挖到顆鑽石豈不是發財了?

7.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1、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鑽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

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當碳原子呈六方環狀的層狀排列時,形成的是低硬度的高溫耐火材料石墨; 當碳原子呈立方最緊密堆積, 彼此以共價鍵相連時, 就形成了自然界最硬的寶石—鑽石。

2、隕石撞擊形成鑽石: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研究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隕石,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確定這塊隕石里含有金剛石——鑽石的原石。

拓展資料:
天然鑽石形成於地表下超過100公里深處,再伴隨著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上升到地面。 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使碳元素結晶形成鑽石,偶爾會將周圍的塵埃或液體雜質包裹進去。包裹雜質的鑽石通常含有少量的鈉、鉀和其他能揭示其形成環境信息的礦物質。

鑽石是一種天然礦物質,是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完全在大自然中形成的。重量一般在0.015ct-1.10ct之間,多數在0.2ct-0.4ct之間,顏色多為白色至淺黃系列,在G色-J色之間,彩色系列為淺色的紅、黃、藍等。在紫外熒光下,多數短波下為中等至弱的黃色、黃綠色,少數為惰性(無熒光)。

8. 鑽石是怎樣形成的

鑽石的形成原因——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
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而鑽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大致換算下來相當於地下150到200km的深度。在地球深處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這種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發現,絕大多數的鑽石形成年代都在20億至30億年前,在南非地區發現的一些鑽石的年齡甚至達到了45億年左右,這也能在一方面證實鑽石是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開始在地球內部結晶的。鑽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

那麼鑽石形成於年代久遠的地層深處,是怎麼被發現的呢?鑽石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而被岩漿帶到地表。有些鑽石礦石恰好落在河流上游,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自然瓦解,鑽石暴露在外,隨著徑流的沖刷來到下游,被有緣人的發現。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是直接在河邊「淘鑽石」,就像淘金那樣。

金伯利岩
1850年左右人們了解到有一種礦石中富含鑽石,1867年,在南非小鎮金伯利附近大規模的發現了這種岩石,並且正式更名為「金伯利岩」;此後淘鑽石改成了挖鑽石,南非地區也成為知名鑽石產地。

鉀鎂煌斑岩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鑽石的形成原因——隕石撞擊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

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在它降臨地球之前,科學家們就對其展開追蹤,並把它命名為Almahata Sitta(阿拉伯語中「第六站」的意思)。研究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隕石,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確定這塊隕石里含有金剛石——鑽石的原石。

「鑽石城」德國諾德林根(Nrdlingen)小鎮就是隕石撞擊之後建成的。

鑽石城
1500萬年前,一顆1公里寬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撞擊地面,產生了一個26公里寬的隕石坑,周圍基岩遭受強烈的熱量和壓力,內部的碳氣泡幾乎瞬間變成了不足0.2毫米的微小鑽石,肉眼勉強可見。由於不知道岩石中含有鑽石,小鎮里的建築物幾乎全部用鑲滿鑽石的岩石建成。於是,諾德林根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鑽石城"。

鑽石城
以上就是關於鑽石的形成原因的介紹,通過了解我們知道鑽石形成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地球深處高溫高壓形成,二是隕石撞擊形成。這兩種形成因素都表明了鑽石的來之不易。

9. 隕石撞擊可以形成鑽石嗎

可以,不過隕石必須有一定的質量和速度,撞擊時產生巨大的壓力和溫度,能瞬間讓二氧化碳結晶,這就是碳結晶鑽石

10. 隕石中的鑽石來自哪裡

我個人認為可能是來自外星,在地球這個有機星球上,碳的豐富程度是濫用的,更不用說生物圈,一個巨大的碳庫,是以岩石圈中的石灰岩和白雲石為代表的碳酸鹽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群具有重要話語權的岩石。街上的有機物和碳酸鹽有多復雜,但是為什麼很少看到最簡單的單晶碳鑽石呢?事實證明,鑽石的形成需要極高的壓力環境,雖然材料很多,但溫度還不夠。

結構質量穩定,不易腐爛磨損。作為隕石鑽石,它的晶體形狀是六邊形的柱子,柱子的表面呈縱向條紋。它的核心由均勻的藍綠色材料製成,半透明,手感細膩光滑,與外殼的自然過渡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同時,它可以在夜間發光,也被稱為隕石鑽石發光珍珠,這顆隕石鑽石發光珍珠在白天看起來很普通,與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不同。

關於隕石中的鑽石來自哪裡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