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鑽石經過什麼變化變成石頭和沙子
沙子也可以成鑽石嗎,鑽石的組成元素主要是碳,沙子里有鑽石是因為從上流的原礦里沖下來的,沙子只有通過珍珠貝分泌物進行包裹,形成珍珠
⑵ 質量守恆定律是什麼
提出質量守恆定律有什麼意義
能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從物理、化學到地質、生物,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原子核內部,只要有能量轉化,就一定服從能量守恆的規律。從日常生活到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這一規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類對各種能量,如煤、石油等燃料以及水能、風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過能量轉化來實現的。能量守恆定律是人們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恆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並為一條守恆定律,即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
20世紀,愛因斯坦推導出了狹義相對論,他指出,物質的質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E=mc2式中E為能量;m為質量;c為光速。以上公式說明物質可以轉變為輻射能,輻射能也可以轉變為物質。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物質會被消滅,而是物質的靜質量轉變成另外一種運動形式。(由於當時科學的局限,這條定律只在微觀世界得到驗證,後來又在核試驗中得到驗證)所以20世紀以後,這一定律已經發展成為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合稱質能守恆定律。
⑶ 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恆定律.
故答案為: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⑷ 質量守恆定律的概念是什麼
質量守恆定律是學習本章的基礎,也是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理論依據。希望同學們學習本節時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2.為什麼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一定相等?
3.准確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4.質量守恆定律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下面讓我們一起討論:
1.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2.為什麼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一定相等?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客觀存在,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正是科學家通過對大量化學實驗的細致觀察,計真分析,總結出的規律;二是從化學反應的本質來認識,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注意: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變,分子變了。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分子被破壞,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分子。所以,化學反應前後分子的種類變了,分子的數目也不一定相等。
心得1:由化學反應的本質我們不僅可以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這一結論,還可以得出化學反應前後各元素的質量也相等,即對參加反應的每一元素而言,「質量守恆」也成立。
3.准確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①此定律討論的是「化學反應的……」必須是「」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才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不能計算在內。如:3克鎂在3克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的氧化鎂不是6克,而是5克。因為參加反應的氧氣是2克,有1克氧氣剩餘,沒有參加反應,不能計算在內。
②注意此定律強調的是反應前後「」相等。注意反應物,生成物的質量都計算在內,不可遺漏,只討論其中一部分,不符合定律的要求。如:銅片在空氣中加熱後,質量增加了。這是因為參加反應的物質除銅外,還有空氣中的氧氣,銅和氧氣的質量總和一定等於生成的氧化銅的質量,此現象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4.質量守恆定律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①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正是科學家們以唯物的態度去對待科學實驗,細致觀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的結果。我們學習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時,一定要客觀、全面地分析實驗現象樹立科學的觀念,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②學會運用此定律解釋一些宏觀現象;指導我們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下節講)和進行有關的化學計算(第三節講)。
心得2:應用質量守恆定律,我們可以根據生成物的總質量推出反應物的總質量,再結合已知條件推出某一反應物的質量。我們還可以根據反應前後各元素的質量不變,由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種類和質量推出反應物中各元素的種類和質量。
⑸ 什麼是質量守恆定律
目錄
一分鍾了解質量守恆定律
3.3萬 48"
初中化學:質量守恆定律的相關計算【化學方程式 】
5531 2'55"
初中化學:實驗探究質量守恆定律時應注意的問題【化學方程式】
5253 2'11"
初中化學: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關系的實驗探究
5177 4'42"
初中化學:質量守恆定律【化學方程式】
5093 2'52"
>
物質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一般指本詞條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王沛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恆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並為一條守恆定律,即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簡稱質能守恆定律)
中文名
物質守恆定律
外文名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別稱
質量守恆定律
提出者
拉瓦錫
提出時間
18世紀
快速
導航
質量守恆定律
解釋
驗證
范圍
發展
應用領域
影響
發現者
物質守恆定律,就是物質是不會消失也不會產生的,只能由一種物質轉化成另一種物質。物質守恆定律里說到:物質不會憑空產生,只是從一形態轉換成另一種形態了。
什麼是物質守恆
編輯
1.早期的「質量守恆定律」(質能關系之前)[2]
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或者說,任何變化包括化學反應和核反應都不能消除物質,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所以該定律又稱物質不滅定律。後來演變成為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他物質的過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
2.「能量守恆定律」
3.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
4.「信息守恆」
愛因斯坦博士有一個公式:能量=質量*光速的平方。在這里,質量完全泯滅,轉化為能量。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在打開時光隧道的時候,我們這個空間會和另一個空間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如果一個人經過時光隧道到了另一個空間,那麼另一個空間就會將大量的能量拋射到這個空間。
質量守恆定律簡解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恆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並為一條守恆定律,即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簡稱質能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
編輯
概念
質量守恆定律指的是一個系統質量的改變總是等於該系統輸入和輸出質量的差值。質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質量既不會被創生,也不會被消滅,而只會從一種物質轉移到為另一種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具體
質量守恆定律包括——
物理變化質量守恆
物理變化中不論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如何變化,所蘊含的質量不變;物體分裂成幾個部分時,各部分質量之和等於原物體質量。當物體加減速運動時,動質量會變化,但是靜止質量恆定不變。
化學反應質量守恆
化學反應因沒有原子變化,質量總是守恆的(無論是動質量還是靜質量)。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包括原子守恆、電荷守恆、元素守恆等幾個方面。
核反應的質量守恆
核反應由於有原子變化,因此靜質量是不守恆的,有質量虧損,服從質能方程,這也是核武器的理論原理。但核反應在相對論中,其動質量也是守恆的。
解釋
編輯
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①化學變化中的「一定不變」: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元素種類、元素質量和反應前後各物質的總質量一定不變;
②化學變化中的「一定改變」;分子種類、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③化學變化中的「可能改變」:分子數目可能改變,元素化合價。
驗證
編輯
20世紀初,德國和英國化學家分別做了精確度極高的實驗,以求能得到更精確的實驗結果,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小於一千萬分之一,這個誤差是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之內的,因此質量守恆定律是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實驗基礎之上的。質量守恆定律就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例如,把鐵釘放在硫酸銅溶液(藍色)里,當反應結束(會有明顯的反應現象)後,剩餘物質的質量將嚴格地等於鐵釘的質量和硫酸銅溶液的質量之和。實驗證明,物體的質量具有不變性。不論如何分割或溶解,質量始終不變。在任何化學反應中質量也保持不變。燃燒前碳的質量與燃燒時空氣中消耗的氧的質量之和准確地等於燃燒後所生成物質的質量。
方案一在底部鋪有細沙的錐形瓶口,放入一粒火柴大的白磷。在錐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裝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個小氣球,並使玻璃管下端能與白磷接觸。將錐形瓶與玻璃管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然後,取下錐形瓶。將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後,迅速用橡皮塞將錐形瓶塞緊,白磷引燃。待錐形瓶冷卻後,重新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磷 +氧氣點燃 =五氧化二磷(P+O2點燃P2O5)
配平:4P+5O2=2P2O5(條件:點燃)
P4+5O2=P4O10(條件:點燃)
實驗現象白磷燃燒發黃光,並且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並且,天平平衡。這與紅磷燃燒相同。
注意事項
1.白磷的取用及其注意事項:白磷是一種易自燃而又有劇毒的物質,通常把它貯存在水裡,切割白磷也在水中進行。取白磷,要用鑷子,不可用手接觸,表面的水分可用濾紙吸干,接觸過的東西上往往有磷的碎粒,不能隨便亂放,白磷的碎粒和吸過白磷表面水分的濾紙,一定要燒掉以保證安全。
2.氣球的作用:系氣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由於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熱量,氣體膨脹造成瓶塞被沖開。瓶內氣體膨脹時,氣球被吹大,冷卻時氣球縮進瓶內,起保護作用。
3.誤差分析:由於點燃白磷時需將橡皮塞上的玻璃管取出,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後,再用橡皮塞將錐形瓶塞緊,這一操作會因為錐形瓶內空氣受熱膨脹和白磷燃燒產生的白煙逸出而造成實驗時托盤天平不平衡。
方案二在100mL燒杯中加入30mL的稀硫酸銅溶液,用砂紙將幾根鐵釘打磨干凈,將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和鐵釘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m1。
將鐵釘浸到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待反應一段時間後溶液顏色改變時,將盛有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m2。比較反應前後的質量。質量守恆定律,即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總和。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均不變。[2]
范圍
編輯
①質量守恆定律適用的范圍是所有化學變化,包括大部分的物理變化;
②質量守恆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恆。物體體積不一定守恆;
③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反應的」不是各物質質量的簡單相加,而是指真正參與了反應的那一部分質量,反應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沒有參與反應;
④質量守恆定律的推論: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各物質的總質量[1]
發展
編輯
1756年俄國化學家洛蒙諾索夫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里煅燒,錫發生變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錫,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質的總質量,在煅燒前後並沒有發生變化。經過反復的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於是他認為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守恆的。但這一發現當時沒有引起科學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國的拉瓦錫做了同樣的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論,這一定律才獲得公認。但要確切證明或否定這一結論,都需要極精確的實驗結果,而拉瓦錫時代的工具和技術(小於0.2%的質量變化就覺察不出來)不能滿足嚴格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所以不斷有人改進實驗技術以求解決。1908年德國化學家廊道爾特(Landolt)及1912年英國化學家曼萊(Manley)做了精確度極高的實驗,所用的容器和反應物質量為1000g左右,反應前後質量之差小於0.0001g,質量的變化小於一千萬分之一。這個差別在實驗誤差范圍之內,因此科學家一致承認了這一定律。[3]
化學反應因沒有原子變化,質量總是守恆的(無論是動質量還是靜質量)。根據道爾頓的原子說,化學反應只是物質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反應前後原子種類及數目不變,又每個原子有固定質量,所以反應前後總質量不變。具體來說,化學反應裡面,物質的元素數目無論在反應前或反應後,都是一樣。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包括原子守恆、電荷守恆、元素守恆等幾個方面。
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恆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並為一條守恆定律,即(在物理學中)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簡稱質能守恆定律)。
應用領域
編輯
物理應用
物理方面,質量守恆主要應用於解決熱學問題以及功能轉換,
化學應用
化學方面,質量守恆主要用於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化學元素物質的量計算,主要遵循下列規則。
六個不變:
宏觀:1.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不變; 2.元素的種類不變; 3.各元素對應原子的總質量不變;
微觀: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兩個一定改變:
宏觀:物質種類改變。
微觀:物質的粒子構成方式一定改變。
兩個可能改變:
宏觀:元素的化合價可能改變。
微觀:分子總數可能會改變。
綜合應用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和數目相等,推斷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化學式。
(2)已知某反應物或生成物質量,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質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應用實例
質量守恆定律與化學方程式的綜合應用: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利用這一定律可以解釋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變化及用質量差確定某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
(2)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由此可以推斷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組成元素。
(3)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相等,推斷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化學式。
(4)已知某反應物或生成物質量,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質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1] 。
影響
編輯
自從愛因斯坦(Einstein)提出狹義相對論和質能關系公式E=mc2之後,說明物質可以轉變為輻射能,輻射能可以轉變為物質。這個結論對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中的應用有何影響呢?實驗結果證明1000g硝化甘油爆炸之後,放出的能量為8.0×10^6J。根據質能關系公式計算,產生這些能量的質量是8.9×10^-8g,與原來1000g相比,差別小到不能用實驗技術所能測定。從實用觀點來看,質量守恆定律是完全正確的。
20世紀以來,人們發現原子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遠遠超過最劇烈的化學反應。1000g鈾235裂變的結果,放出的能量為8.23×10^16J,與產生這些輻射能相等的質量為0.914g,和原來1000g相比,質量變化已達到千分之一。於是人們對質量守恆定律就有了新的認識。在20世紀以前,科學家承認兩個獨立的基本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科學家則將
愛因斯坦
這兩個定律合而為一,稱它為質能守恆定律。
1756年俄國M.V.羅蒙諾索夫首先測定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關系,將錫放在密閉容器中燃燒,反應前後質量沒有變化,由此得出結論:「參加反應的全部物質的質量,常等於全部反應產物的質量。」1774年法國A.-L.拉瓦錫重復類似的實驗,並得出同樣的結論。
由於羅蒙諾索夫和拉瓦錫時代所用的天平不夠精密,所以後來又有不少科學家用更精確的方法證明這一定律。例如19世紀中葉,比利時分析化學家J.-S.斯塔用銀和碘制備碘化銀,所得碘化銀的質量與碘和銀的總質量只相差0.002%。19世紀末,H.H.蘭多爾特用很精密的天平再一次證明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20世紀,愛因斯坦推導出了狹義相對論,他指出,物質
狹義相對論
的質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E=mc2式中E為能量;m為質量;光速c=299792.458km/s (一般取300000km/s)。以上公式說明物質可以轉變為輻射能,輻射能也可以轉變為物質。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物質會被消滅,而是物質的靜質量轉變成另外一種運動形式。(由於當時科學的局限,這條定律只在微觀世界得到驗證,後來又在核試驗中得到驗證)所以20世紀以後,這一定律已經發展成為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合稱質能守恆定律。
發現者
編輯
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1711.11.19-1765.4.15),俄國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和詩人,被譽為俄國科學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滅定律)的雛形。羅蒙諾索夫出生於阿爾漢格爾斯克一個漁民家庭,羅蒙諾索夫是俄國科學院的第一個俄國籍院士,他還是瑞典科學院院士和義大利波倫亞科學院院士。他創辦了俄國第一個化學實驗室和第一所大學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
⑹ 質量守恆定律有什麼趣事
18世紀後半葉,層出不窮的化學新發現,不斷地沖擊著燃素說。最後拉瓦錫(1743-1794)以敏銳的洞察力,在總結他人成功的經驗與失敗教訓的基礎上,仔細地重復許多實驗,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推翻了長達百年的燃素說,引起化學史上著名的化學革命,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
1774年,拉瓦錫做了焙燒錫和鉛的實驗:把精確稱量過的錫和鉛放在曲頸瓶中,密封後准確稱量金屬與瓶的總質量,然後加熱,使錫、鉛變為灰燼,發現加熱前後的總質量沒有發生變化。其後,他發現金屬經煅燒後質量卻增加了,可能是金屬結合了瓶中部分空氣的結果;打開瓶子時有空氣沖了進去,打開的瓶子和金屬煅灰的總量增加了,而且所增加的質量與金屬煅燒後增加的質量恰好相等,這證明金屬肯定是結合了瓶中部分空氣的結果。在這樣鮮明的事實面前,拉瓦錫對燃素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他進而想,如果設法從金屬煅灰中直接分離出空氣來,就更能說明問題。於是他用鐵銀灰(鐵銹)進行試驗,但沒有成功。
正在拉瓦錫遇到困難的時候,這年10月普里斯特里訪問巴黎,他將聚光鏡能使汞煙灰分解的實驗告訴了拉瓦錫,這對拉瓦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和直接的啟發。他馬上重復做了普里斯特里的試驗,從汞銀灰中分解出比普通空氣更為助燃、助呼吸的氣體。最初他把這種氣體稱為「上等純空氣」,到1777年才正式把它命名為「氧」,即成酸的元素。此後拉瓦錫又對氧化汞的合成與分解做了更精確的定量實驗,證明金屬變為煅灰並不是分解反應,而是與氧化合的反應,即:金屬+氧=緞灰(氧化物),根本不存在燃素說的信奉者們長期堅持的:金屬-燃素=煅灰。無可辯駁的事實不僅徹底推翻了燃素說,而且證明了物質雖然在一系列化學反應中改變了狀態,但參與反應的物質的總量在反應前後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拉瓦錫用精確的實驗證明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
拉瓦錫對於他的燃燒學說十分嚴肅慎重,從1772年至1777年的五年中,他又做了大量的燃燒試驗,例如使磷、硫黃、木炭、鑽石燃燒;將錫、鉛、鐵煅燒;將氧化鉛、紅色氧化汞和硝酸鉀強熱,使之分解,並對燃燒以後所產生和剩餘的氣體也—一加以研究,然後對這些試驗結果進行綜合歸納和分析,於1777年正式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一份劃時代的論文──《燃燒概論》,建立了燃燒的氧學說。其要點如下:
(1)燃燒時放出光和熱。
(2)物體只有在氧存在時才能燃燒。
(3)空氣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吸收了其中的氧,所增加之重恰為其吸收的氧氣之重。
(4)一般的可燃物(非金屬)燃燒後通常變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而金屬煅燒後即變為煅灰,它們是金屬氧化物。
此後不久,水的合成和分解試驗取得成功,氧學說便被舉世公認了,從此化學家能夠按照物質的本來面目進行科學研究,近代化學蓬勃發展起來了。
⑺ 請問,質量守恆定律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物質不滅的理論呢
質量守恆定律就是在一個反應的前後,反應物的總質量和生成物的總質量相同。即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不發生變化。物質不滅就是物質不可能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物質經過一定的反應變化為另一種物質。
⑻ 因為質量守恆定律解答 為什麼高溫高壓條件下石墨會變成鑽石
質量守恆定律是沒有辦法解釋化學反應為什麼會發生的。在石墨變成金剛石的過程中,質量守恆定律只能說明反應前的石墨和反應後的鑽石重量是相等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溫高壓下,這個反應的吉布斯函數會改變成可以自發反應,所以就會在這個條件下進行了。
⑼ 質量守恆定律的解釋是什麼
在化學反應前後,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就叫做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他物質的過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或者說,任何變化包括化學反應和核反應都不能消除物質,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所以該定律又稱物質不滅定律。
誠心為您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若對回答滿意,給個好評吧O(∩_∩)O~
⑽ 什麼是質量守恆定律
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孤立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18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從實驗上推翻了燃素說之後,這一定律始得公認。20世紀初以來,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而變化,又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因而應按質能關系考慮場的質量。質量概念的發展使質量守恆原理也有了新的發展,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系合並為一條守恆定律,即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在19世紀末作了最後一次檢驗,那時候的精密測量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結果表明,在任何化學反應中質量都不會發生變化(哪怕是最微小的)。例如,把糖溶解在水裡,則溶液的質量將嚴格地等於糖的質量和水的質量之和。實驗證明,物體的質量具有不變性。不論如何分割或溶解,質量始終不變。在任何化學反應中質量也保持不變。燃燒前碳的質量與燃燒時空氣中消耗的氧的質量之和准確地等於燃燒後所生成物質的質量。
質量守恆定律即,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總和。
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