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鑽石的結晶溫度是多少度
鑽石結晶的溫度范圍是900~1300℃。
地球內部的深度達到了200公里,在壓力為5*103pa,溫度為1500左右℃的條件下,純碳物質的岩石會逐漸結晶,並形成天然鑽石。
鑽石的外層結構是透明的晶體,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石墨,隨著地殼運動,火山不斷劇烈噴發,在地球內部越深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鑽石。那麼火山噴發的岩漿真的是鑽石的母體嗎?實際上並不是,它只是鑽石的攜帶者,屬於一個樞紐傳送帶。
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鑽石也就是金剛石,它在很多方面都優於自然界的其他寶石,比如鑽石摩氏硬度為10,是硬度最高的物質。鑽石色散值高,因此鑽石可以呈現出比其他寶石更為璀璨的效果。並且鑽石還比較耐高溫,在很極端的環境下都不會發生改變。
㈡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1. 天然鑽石是在地球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的區域內,在極高的壓力(4.5-6)×10^9 Pa和溫度1100-1600攝氏度的條件下,由純碳物質結晶而成的。
2. 雖然理論上在地球的任何時期都有可能形成鑽石,但只有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學條件下才能實現。目前發現的鑽石礦床主要形成於約33億年和12-17億年前。
3. 鑽石通常出現在地球古老穩定的大陸地區,這一點得到了科學驗證。
4. 通過外星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高溫高壓環境也能形成鑽石,但這些鑽石顆粒較小,質量較差,不適合用作寶石首飾。
5. 當地球外殼發生拉力,岩塊移動和破裂時,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火山熔岩上升並將鑽石從深部帶到地表附近,隨著熔岩冷卻,鑽石便可以在冷卻的岩石中找到。
6. 鑽石在特定地點富集形成原生礦床。而當含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後,鑽石會殘留在山坡、河流和海岸地區,並逐漸富集形成次生礦床。
7. 根據不同類型的礦床,採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開采。露天礦、原生礦、砂礦和海底采礦是常見的開采方式。
8. 在露天礦中,需要清除表層土壤,並對含礦砂層和岩縫進行仔細清理,平均每200噸砂石中可以選出1克拉鑽石。
9. 原生礦開采涉及打豎井至礦脈,然後橫向挖掘以提取礦石,再將礦石運至地表進行破碎和分選,最終提取鑽石。
10. 砂礦開采是將所有含鑽石的砂進行分選,以提取鑽石。
11. 海底采礦技術利用先進的方法對海底礦砂進行分選,以提取其中的鑽石。
12. 南非普列米爾礦區是著名的大型鑽石產地。1905年發現了重3106克拉的巨型鑽石「庫利南」,1919年又發現了一塊重1500克拉的鑽石,二者為同一晶體。如果未破裂,原鑽石重量可能超過4606克拉。1980年,該礦區又發現了一顆重599克拉的大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