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鑽石的起源哪裡
鑽石居世界五大珍貴高檔寶石之首,素有「寶石之王」、「無價之寶」的美譽。國際寶石界定鑽石為「四月誕生石」。鑽石是大自然的傑作。天然鑽石原產於超過200公里深的地下,它們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億到32億年以前,但是也有短至6千萬年的。鑽石是地殼中碳元素在經歷了劇烈的熱量和壓力作用下形成的,然後被埋在地殼幾乎最深的地方。這種地殼深處的鑽石有時會隨著地殼深處熔岩的上升而被帶到地殼表面。攜帶鑽石的熔岩凝固時會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狀岩柱,岩柱中往往含有鑽石。這種岩柱十分獨特,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澳洲曾發現過這種岩柱。露出地表的岩柱風化以後,其中含有的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沉積在河床里。當山洪暴發時,這些鑽石也會隨著洪水來到入海口,沉積在海邊的沙灘上。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些被水沖刷的「漂漬鑽石」。「漂漬鑽石」很快被開采完了,現在,全世界所有的鑽石都是從岩柱中開采出來的。但是即便是在岩柱中,所含有的鑽石也十分稀少。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高級委員會所述,要將250噸的岩石、沙和礫石處理之後才可能得到一克拉的鑽石胚,一克拉鑽石胚經切磨,只能保留40%~50%的重量。一克拉等於0.2克,250噸等於2億5千萬克。另外,開采出來的鑽石大部分品質不佳,只能用作工業使用的磨料或鑽頭。能用作寶石的鑽石往往不到鑽石原礦的七分之一。
『貳』 鑽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自產鑽石。
1971年以來的二十年中,在中國陸續發現了幾顆50克拉以上和100克拉以上的金剛石,按發現時間的先後排列如下:
1.1971年9月25日,在江蘇省宿遷公路旁發現一顆重52.71克拉的金剛石。
2.1977年12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常林大隊,女社員魏振芳發現1顆重158.786克拉的優質巨鑽,全透明,色淡黃,可稱金剛石的「中國之最」。被命名為「常林鑽石」
3.1981年8月15日,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124.27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陳埠一號」。
4.1982年9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6.94克拉的金剛石。
5.1983年5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2.86克拉的金剛石。
6.1983年11月14日,在山東蒙陰發現一顆119.01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一號」。蒙陰金剛石礦是全國最大的原生礦。
(2)鑽石發展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1、工業用途
地質鑽頭和石油鑽頭金剛石、拉絲模用金剛石、磨料用金剛石、修整器用金剛石、玻璃刀用金剛石、硬度計壓頭用金剛石、工藝品用金剛石。
若塗在音響紙盆上,音箱音質會大為改善。
2、慢性毒葯
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
3、觀賞寶石
鑽石由於折射率高,在燈光下顯得閃閃生輝,成為女士最愛的寶石。巨型的美鑽可以價值連城。而摻有深顏色的鑽石的價錢更高。目前最昂貴的有色鑽石,要數帶有微藍的水藍鑽石。
『叄』 科普「簡明鑽石加工發展史」
鑽石(Diamond)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的「adamas」,意為「堅不可摧」。這種稀有的貴重寶石由碳元素(C)組成,通過正四面體的方式連接,形成穩定的結構,因此鑽石擁有天然寶石中最高的硬度,相應的加工對珠寶匠也有著極高的要求。
這種寶石最早發現於公元前4世紀的印度,其加工工藝則起始於14世紀,乎段滾由最初保留天然結晶形態的「尖琢型」(Point Cut),保重的「玫瑰式切割」(Rose Cut),再到如今的「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鑽石的加工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才呈現出完美的火彩。
除了傳統的圓形切割,常見的現代燃做鑽石琢型還包括「祖母綠切割」(Emerald Cut)、「梨形切割」(Pear Cut)、「橢圓形切割」(Oval Cut)、「長階梯形切割」(Baguette Cut)、「枕形切割」、「心形切割」(Heart Cut)、「公主方切割」(Princess Cut)、「欖尖形切割」(Marquise Cut)等。
鑽石加工工藝的演變
誕生於14世紀中葉的「尖琢型」(Point Cut)是鑽石最早的切磨形態,當時的珠寶匠依照鑽石的八面體外形,僅進行簡單的拋光打磨,保留鑽石的天然結晶形態。
15世紀初,「桌形切工」(Table Cut)首次應用於鑽石,八面體中的一個頂角被磨去,形成上半部分的「冠部」與下半部分的「亭部」,這種切割方式標志著現代寶石琢形的誕生,一直沿用到17世紀。
「玫瑰式切割」(Rose Cut)出現於16世紀中期,由24個三角形切割面組成的拱頂和一個底面組成。這種琢型最大的特點是「保重」,多用於扁平狀的鑽石晶體,此後演化為48個切面的「雙玫瑰切割」。
「老式單多面形琢型」(Old Single Cut)是近代圓形切割鑽石的雛形,由一個檯面、八個冠部刻面、八個亭部刻面組成,這一切割方式為34個切面的「雙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正圓形的「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 Singel Cut)奠定了基礎。
17世紀後半葉,一位威尼斯鑽石切割師在「雙多面形琢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個切面,顯著提高了鑽石的亮歲余度和火彩,這種枕形的切割方式被稱為「老礦工切割」(Old Mine Cut),是最早的「明亮式切割」的嘗試。
「老式歐洲切割」(Old European Cut)是現代「明亮式切割」鑽石的原型,誕生於18世紀初,擁有較小的檯面和較厚的冠部,從頂部欣賞呈現與「明亮式切割」鑽石相同的正圓形。
「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由比利時鑽石切割師 Marcel Tolkowsky 於1919年發明,能夠完美地呈現出鑽石各個角度的火彩。一顆天然的正八面體鑽石被切割為一大一小兩顆鑽石,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原料的浪費。
其實鑽石切磨加工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不但是鑽石首飾的發展史,也是歐洲乃至世界發展的一個縮略,它從最開始的王室專享到如今結婚必備,它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了,而且大眾對它的關注也是水漲船高,在未來的時間里相信鑽石會有更好的發展趨勢。
『肆』 聽說鑽石都是古老的,有誰介紹一下鑽石的歷史
早在地球上出現生命以前,鑽石就已經存在了。如今市面上的天然鑽石距今都有數十億年的歷史,最年輕的也超過了一億年,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了。天然鑽石形成於地表下超過100公里深處,通過火山爆發,它們才被岩漿帶至地表,形成的過程並不簡單。自數千年前在印度發現了第一顆天然鑽石以來,鑽石便被賦予純凈、稀有、珍貴的特性。早在15世紀的歐洲,奧地利公爵向法國公主求婚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枚求婚鑽戒,自此賦予了鑽石愛與承諾的珍貴感情價值,之後天然鑽石也一直與堅貞的愛情緊密聯系在一起。反觀現如今,蘊藏鑽石原石的金伯利岩礦越來越少,近十年來基本就沒有被發現過,因此鑽石產量也越來越少。據統計,現在全球每年1克拉的鑽石開采量只有健身球大小,5克拉及以上的鑽石年開采量只有籃球大小,預計20年後,天然鑽石就沒有了,其珍稀和寶貴性可見非同一般啊!
『伍』 鑽石歷史
一、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是大自然的神奇傑作,更是時間的饋贈。
大多數鑽石在10到30億年前形成,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年輕鑽石,也超過一億年,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天然鑽石是所能擁有的最古老的東西。天然鑽石需通過悔巧虧火山爆發由岩漿帶到地面,形成不易,並且被開采出的鑽石中,只有30%能達到珠寶級別,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
在情感歷史方面,早在 15世紀的歐洲,奧地利公爵馬克希米連一世為了向法國勃艮第的瑪麗公主求婚,在求婚的戒指上鑲了一顆鑽石,並特意將鑽戒雕琢成兩人名字的首字母「M」形狀,這個獨特舉動贏得了瑪麗公主的愛情,也賦予了鑽石愛與承諾的珍貴感情價值。結婚鑽戒自此成為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綜上來看,鑽石的形成歷史和情感歷史都非常珍貴,值得被珍藏。
二、有誰知道鑽石的歷史文化是什麼嗎
公元3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納者。
中世紀的歐洲,鑽石已經很受重視,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致人死亡也有一些關於鑽石的傳說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戴鑽石,可無往而不勝;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
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是公元1477年8月17日,當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與法國殖民地的瑪莉公主訂婚時,馬克西米連一世曾將一枚鑽石戒指戴在她的左手中指上,她由此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接受鑽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的皇室女性。
公元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陸大量地出現。
公元1604年至1689年,一位名叫塔沃尼的法國人曾6次往返於印度與歐洲的各國王室之間,大量從事鑽石生意,從而推動了鑽石業的發展,後人將塔沃尼稱之為「鑽石之父」。
公元1604年,印度發現了「桑西」鑽石。以後印度又相繼發現了「大莫卧爾」「希望」等世界名鑽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所珍藏的拿破崙的劍柄!也嵌有一顆鑽石,此鑽石於1701年發現干印度。
真正使鑽石在歐洲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了快速發展威尼斯是歐碧神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日岸。在鑽石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14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就被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所取代,後者很快成為國際鑽石切磨中心。IS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17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經能在鑽石上切磨出SR刻面;IR世紀,他們已經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和鑽石切磨技術,同時這些技術在歐洲日趨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世界重要的鑽石切磨的加工中心。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17世紀達到了頂峰,年產量大約為5萬——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
三、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的准確由來至今仍是個謎。數億年前鑽石成形於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中,比天上的星星更為古老。Diamond這個字是從希臘文Adamas來的,意思是堅不可摧,不可戰勝。鑽石征服了世界,被世人頂禮膜拜,是鑄造愛情的魔法。
鑽石自發現以來,就關乎浪漫和傳奇。希臘人認為鑽石中的火彩是生生不息的愛情火焰。
在3000至4000年,鑽石的魔力征服了國王,女王和大臣。自誕生以來,鑽石就象徵著財富、權力、愛情、精神和神奇的權力。古時候國王穿著胸前鑲滿鑽石和珍寶的盔甲穿作。有人認為鑽石是星星墜落時的留下來的碎片;也有人認為是天神的眼淚在地上的結晶物。鑽石中蘊含眾神神奇的力量,佩戴它能威力倍增,超出常人。由於這些信念,士兵們作戰時會躲開國王和那些買得起鑽石寬此鑲在胸前的人。
15世紀前,只有國王才能佩戴象徵力量、勇氣、不可戰勝的鑽石。數百年後,鑽石擁有了獨特的含義,那就是摯愛的禮物。有人說,愛神丘比特的愛情之箭的箭尖是鑽石做成的,因此無堅不摧,具有了征服愛情的力量。
世界各地千百萬人都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鑽石,它的神奇魅力和美麗浪漫,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心去感受。鑽石戒指作為訂情信物,可以追溯到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送給法國勃艮第的瑪利公主一枚鑽戒,從此開啟了贈送鑽石訂婚戒的傳統。古埃及人發現左手中指直接通往心臟,所以將戒指套在中指上,代表相愛一生。
公元前800年在印度的沖積河床中發現了第一顆鑽石,它源於哪座火山無從知曉。印度的沖積河床里蘊藏著大量的鑽石,18世紀後供應量銳減,或許導致了巴西的勘鑽熱潮。巴西成為繼印度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鑽石產地。l866南非發現大量的鑽石礦藏,引發全球的淘鑽熱。l954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又發現了大量鑽石。目前加拿大西部成為最新的淘鑽熱。
歷史上,人們通常在河流周圍的砂石中開采鑽石。1870年南非人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發現鑽石,從此開始了向地底挖掘鑽石的先河,促使當代先進的開采技術誕生,人們可在地表深處,甚至河流、海洋中開采鑽石。
切割:
把鑽石切成復雜的面,實際上是近代寶石工藝的一種做法。數百年來,未經切割的鑽坯通常不用於佩戴,而是當作護身符的,也有將天然的八角鑽石鑲嵌在戒指上。約在l074,匈牙利女王的王冠上鑲嵌的未經切割的原石,也許這是史上最早的珠寶首飾。13世紀法國和英國的皇室開始佩戴鑽石飾品。十六世紀的英格蘭的時尚潮人用鑽戒在玻璃窗上刻畫浪漫的誓言,他們稱鑽戒為「塗鴉環」。
史料記載,鑽石拋光(用鑽石粉)最早始於14世紀印度,當代也有資料表明始於威尼斯。最早鑽石切割始於l550年安特衛普。當地技師很快成立鑽石協會,安特衛普成為當時最重要的鑽石中心。
鑽石路線和鑽石中心:
印度鑽石通過兩條地中海路線達到威尼斯:南線途徑亞丁,衣索比亞和埃及,北線通過 *** ,波斯,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由於葡萄牙人發現直通印度的海路,促使安特衛普蓬勃發展成為鑽石中心。安特衛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便於從里斯本和威尼斯進口大量鑽坯。
1585西班牙攻打安特衛普,眾多鑽石切割師遷移到阿姆斯特丹。荷蘭公民自由的政策吸引了許多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和波蘭,逃避宗教迫害的鑽石工匠(包括許多猶太人)。
16世紀後期,隨著英國對當時世界產鑽中心——印度興趣日益濃厚,倫敦也繼而成為重要的切割中心和世界主要毛坯鑽石市場。
如今比利時、印度、以色列、中國、南非和美國成為世界著名的鑽石切割中心。
四、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就有人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
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
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五、鑽石的營銷歷史
1939年,由於經濟不景氣,為此,當時戴比爾斯不得不削減自己90%的生產量,為了打動世界鑽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經典口號,成功把鑽石推銷給了大眾,使鑽石的價格一路走高,並最終形成了如今高度壟斷的鑽石市場。
1948年紐約著名廣告公司,愛爾廣告公司(NW Ayer)為國際鑽石推廣中心(DTC)創作的20世紀堪稱經典的廣告語「A diamond is forever 」。跨越了一個世紀,被鑽石這一稀有、珍貴的「寶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
1993年是中國鑽石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DTC通過香港的奧美廣告公司,徵集「A diamond is forever 」的中文翻譯,經過半年的評比,一名大學教師的一句話被選上,於是「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經典的廣告語成功的進入中國,並歷經超過十年的時間使中國消費者開始廣泛接受鑽石文化。而在這之前中國對鑽石的了解可謂知之甚少,鑽石行業發展並不成熟,鑽石文化理念更是無從談起。
而打開這個歷史性局面大門的鑰匙就是這句20世紀最著名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經典的一句廣告語也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局面,進而形成了中國新婚人們「無鑽不婚」的全新理念。
20世紀,「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成為中國大陸最為經典的廣告語,如同一次愛情核爆炸,響徹全球。在古老東方中國這句話更是意味深長,短短的十九年間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婚慶以配戴黃金、翡翠的傳統習俗,一枚鑽戒成為承載兩人愛情最美好的信物。
至2020年中國將替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鑽石消費大國。而這一切不能不說與「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廣告語在中國的推廣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
。
六、鑽石的來歷
「王老五」是民間俗語,特指沒有家室之男士,來歷無從稽考,只記得有句童謠「王老五,命真苦,褲子破了沒人補」———也許它的出處就在這兒。
褲子沒人補的王老五是「土坷垃」級別的,愛干凈的女士們怕臟手,所以避之惟恐不及;而現今推出的很多王老五卻是「鑽石」級別的,以致出現慕虛榮的女士們趨之若鶩的盛況。那句童謠或許應改作——「王老五,命真好,褲子破了搶著補。」但是,鑽石王老五的褲子永遠不會破,不是他們不給女士們表現的機會,而是他們實在太有錢,不缺褲子,同時他們也太有名,還很英俊。
「鑽石王老五」堪稱完美男士的標本陳列室,雄性無毛兩足動物的夢之隊,他們被這個世界和女人寵壞了,所以自視甚高,待價而沽。
「鑽石王老五」們大多很重視家庭的平衡感,並不要求對方要有多漂亮有多聰明,只要溫柔、善良,最好還有一點不做作的天真,能將妻性、母性和童性恰到好處地合而為一。他們不喜歡復雜、精於算計的人,更反感那些有著美貌但不過是一心想嫁個富人錦衣玉食的女人。
「先立業,後成家」是這些「王老五」們贊同的觀念,但等到有了非凡的事業後,他們卻不敢結婚了。「鑽石王老五」們在事業有成的情況下,還是選擇「只戀愛不結婚」的生活模式。這樣的事實婚姻有時甚至會維系一生之久,有的人甚至在共同養育了幾個子女後仍不願邁入婚姻的殿堂。
事實上,他們並不缺乏愛情和 *** ,對他們而言,只要願意,身邊肯定不缺女朋友,同居現象也較為普遍,感情也並非空白。因為他們不需要婚姻來實現自我價值,所以對待婚姻會帶有更多理想的成分,而且更加追求完美、真實,甚至到苛刻的地步。即使結婚,許多人也會盡量選擇跟同階層的人結婚,以避免遭到「掘金娘子」們的「突襲」。
「鑽石王老五」們不想和不敢結婚的原因有很多種,對於不少年輕的「新貴」們來說,害怕結婚主要是因為害怕離婚。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他們當心離婚時的財產糾紛很可能讓其多年積累的財富付之東流。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現在「鑽石王老五」已並非男人的專利,女性也不乏其人。比如「花樣年華」張曼玉、「非常考官」王小丫、「明星主播」陳魯豫、「超級名模」陳娟紅、「美麗作家」陳染、「風雲女士」吳士宏。
七、鑽石的歷史是多久了啊
自從人類開始重視鑽石的幾千年來,估計約掘出了一百三十噸鑽石,一克拉約一百四十分之一盎司。現在一年的鑽石產量約為七噸,以原石價來計算,共值六億美金,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做為寶石,其餘都消耗於工業用途。為獲得一克拉的鑽石,必得炸開、敲破、沖洗、過濾大約二又二分之一立方公尺的土石;而且其產地皆在地球的偏僻之處,像舊河床、沙漠砂礫層、數千呎的深火山孔、北冰洋陸地、禁止登陸的西南非海岸。因此,為採收一顆鑽石所需移動的土石泥沙,依場所不同而異,平均比例是:一比一億。
這意味著:要挖出一年的鑽石供應量,至少得挖掉七億噸的沙土!
鑽石是如此的珍貴和稀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東西,於是總有人夢想會不會有一個"鑽石谷"堆滿了鑽石,只要我們到達了那裡鑽石就可以俯拾皆是呢?在西方就有很多相關的傳說: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的印度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在一個深坑中取得鑽石,此坑由毒蛇守護。守護鑽石谷的毒蛇的凝視眼光,可以將人 *** 於數丈之外。
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使用鏡子,將毒蛇的眼光反射,而灼殺了毒蛇,並且拋擲羊屍於谷內,引誘禿鷹飛入谷中啄食羊屍,也吞下了附著在羊屍上的鑽石,士兵只要獵殺禿鷹,或是跟蹤禿鷹至其巢穴,要取得鑽石,易如反掌。
類似的傳說還有很多,這足以說明世人對鑽石的渴望和嚮往。
在西方,最早的鑽石還被視為有著魔力及神權,可以辟邪伏魔。古印度認為人是宇宙的縮影,死後靈魂若純潔便將升上天堂;若不潔則將經過輪回,轉生為禽獸,甚至礦物,直到凈化為大地的精華為止。大地的精華便是指鑽石。精純的鑽石也就是洗凈一切的最後純凈的一種生命。
古羅馬認為佩戴鑽石,可以抗拒鬼怪侵擾,也可以驅逐恐懼,因此作戰時戰士皆佩戴著鑽石,以增加勇氣。佩戴鑽石還能閃避妖法及打贏官司。文藝復興之前,在十世紀的歐洲,鑽石被認為具有抗毒的魔力。教庭相信只要將鑽石持在手中,劃一十字,便能醫好病症。教庭也相信鑽石具有澄清心靈的力量,說謊者或是口出惡言者,只要將鑽石含在口中,便可治癒其心靈上的毛病。
所有這些傳說無一不是表達了人們對鑽石的崇敬之情。 那麼鑽石的真正產生又是怎麼樣的呢? 鑽石,即礦物學中的金剛石,是碳元素經地質作用而形成,原生礦主要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通過 對鑽石內包裹體的研究表明,鑽石的形成溫度為 900 -1300°C , 壓力為( 45-60 )× 108Pa, 相當於地球 130 -180km 的地幔深處,其形成於 30 億年前, 這個年齡幾乎與地球同歲;而澳大利亞阿蓋爾礦、波札那奧拉伯礦,榴輝岩型的鑽石雖說年輕,也分別已有 15.8 億年和 9.9 億年了。藏於如此大的地下深處達億萬年之久的鑽石晶體要重見天日,得有助於火山噴發,熔岩流將含有鑽石的岩漿帶入至地球近地表處, 並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形成鑽石原生礦; 或長途遷徙沉澱於河流沙土之中,形成沖積礦。 全球所有的鑽石均先發現於次生礦(砂礦),第一個鑽石原生礦於 1870 年發現於南非的金伯利城。 鑽石最早發現於印度,最大的鑽石生產國為澳大利亞,其它主要國家有南非、前蘇聯、扎伊爾、波札那、納米比亞等國家,中國開采鑽石歷史較晚,鑽石礦床主要有湖南沅江流域、遼寧瓦房店、山東等地。 相傳在明朝年間,在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鑽石發現。但都是零零星星的。真正大規模的尋礦工作開始於 50 年代。我國現已在 16 省區發現有鑽石。我國已探明的鑽石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目前產量居世界第十位。
目前我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為常林鑽,是 1977 年 12 月 21 日 ,山東臨沐縣發山公社常林村的一位女農民在耕地時發現的,重 157.77 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凈、透明,淡黃色。
據說,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 " 金雞 " 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 217.75 克 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八、鑽石發展史
鑽石號稱"寶石之王", 它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貓眼石同被列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大名貴寶石,而其中鑽石又居於五大寶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
鑽石是金剛石的寶石名稱,所以又稱金剛石、天寶石、夜光石,英文名稱為DIAMOND, *** 語是最硬的意思,希臘文稱之為無敵於天下的"阿塔瑪石"。 鑽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導致鑽石具有一種特殊的"火彩",現代科學精確的計算出鑽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緻的鑽石可以幻化出動人心魄的異彩,加上其堅硬永恆的特性,所以成為世人珍愛和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
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這也是鑽石為什麼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
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
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
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
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
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
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
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
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
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
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
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
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
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
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
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
『陸』 鑽石有怎樣的發展史
鑽石被現代人譽為尊貴永遠的象徵,質量與體積均為上呈的自然也就越珍貴。「希望」藍鑽石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鑽石王之一。1947年,「希望」藍鑽石的標價為1500萬美元,這是它的最後一次標價。而如今,「希望」藍鑽石的價格已遠不如此了。自從1947年後,「希望」藍鑽石再也沒有被拍賣過。
1958年,「希望」藍鑽石被佔有它的最後一個主人、美國珠寶商海里•溫斯頓捐贈給了華盛頓史密斯研究院。在該院的珠寶大廳內,「希望」藍鑽石陳列在一個防彈玻璃櫃里,與各國帝王加冕禮上用過的珠寶媲美。那幽幽的藍光彷彿在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訴說著它那神秘的歷史。
「希望」藍鑽石問世於500年前。在鯿基伯那河畔的一座廢棄的礦井裡,一個路過的老人偶爾瞥見一塊熠熠閃光的石頭。經辨別,竟是一枚碩大的藍鑽石。老人請工匠將鑽石進行粗加工,加工後的藍鑽石還有112.5克拉。老人去世後,他的3個兒子為這枚鑽石大打出手,結果鑽石被族長充公,下令鑲嵌在神像的前額上。
一天深夜,一個抵不住鑽石藍光誘惑的年輕人偷走了鑽石。但僅僅幾個小時,他就被守護神像的婆羅門捕獲,活活被打死,成為藍鑽石的第一個犧牲者。藍鑽石重新被鑲嵌在神像的前額上。
17世紀初,一個法國傳教士用斧頭劈死兩個婆羅門,用沾滿鮮血的雙手將藍鑽石攫為己有。傳教士將藍鑽石帶回了自己的故鄉,可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被割斷了喉管,藍鑽石也不知去向。
40年後,藍鑽石落入巴黎珠寶商瓊•泰弗尼爾手中,他隨即脫手,將鑽石賣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數年後,瓊•泰弗尼爾到俄國做生意,竟被一條野狗活活咬死。
路易十四對這枚藍鑽石愛不釋手,經過琢磨,藍鑽石鑲嵌在象徵著王權的王杖上,取名為「法國藍寶」。可是不久後的一天,他最寵愛的一個孫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路易十四受此打擊後,不久也撒手歸天。
路易十四死後,「法國藍寶」落入蓓麗公主之手。她將鑽石從王杖上取下,作為裝飾掛在她的項連上。1792年9月3日,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蓓麗公主被一群平民百姓毆打致死。
「法國藍寶」由蓓麗公主的寵物變為路易十六的珍玩。可是一場法國大革命的風暴把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安東尼送上了斷頭台。「法國藍寶」在這場大革命中被皇家侍衛雅各斯•凱洛蒂乘亂竊取。
法國臨時政府在清點國庫時,發現「法國藍寶」失蹤,於是貼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寶者處以死刑。侍衛雅各斯•凱洛蒂聞訊後終是不安,精神發生錯亂,最後自殺而死。
「法國藍寶」40年後為俄國太子伊凡覓得。伊凡在尋花問柳時,為了討得一個妓女的歡心,竟將「法國藍寶」拱手相贈。一年後,伊凡另結新歡,對贈寶之事後悔不已,決定追索回來。可是,那個妓女死活不依,伊凡一劍刺死妓女,奪寶而歸。然而時過未久,伊凡皇太子在宮中死於非命。
神秘的「法國藍寶」給佔有它的主人帶來的厄運比巫師的詛咒還要靈驗,人們視之為不祥之物。盡管如此,世界上還是有許多貪婪的目光盯著它,希冀有朝一日成為擁有它的主人。
「法國藍寶」從伊凡皇太子手裡轉移到女皇加德琳一世手裡。女皇意欲將鑽石鑲在皇冠上,於是命人將「藍寶」送至荷蘭,交由堪稱世界上一流手藝的威爾赫姆•佛爾斯進行精心加工。經過威爾赫姆•佛爾斯的精心雕琢,「法國藍寶」被切割成現在見到的樣子,它的每個面都閃著誘人的藍光。加工後的鑽石重44.4克拉。鑽石加工好以後,鑽石匠的兒子不辭而別,將鑽石帶到英國倫敦去了,無法交差的鑽石匠服毒自殺,以謝女皇。而他的兒子後來在英國也自殺身亡,死因不明。
英國珠寶收藏家享利•菲利浦在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人手裡以9萬美元購得了這顆鑽石,命名為「希望」。1839年,享利•菲利浦暴死。他的侄子成為「希望」藍鑽石的主人。這位鑽石的主人將鑽石置於展廳公展,後來據說他壽終正寢。
本世紀初,一個叫傑奎斯•賽羅的商人購得了「希望」鑽石,但不久莫名其妙地自殺了。
鑽石又流落到一個俄國人康尼托夫斯基手中,此人不久遇刺死而。
哈比布•貝購下了鑽石,接著轉賣給西蒙。傳來消息說,哈比布•貝及其家人在直布羅陀附近的海中不幸淹死。西蒙則在一次車禍中全家喪生。
鑽石輾轉到了土耳其蘇丹阿卜杜拉•哈密特二世手中,一個王妃為此喪生,蘇丹本人於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黨人廢黜。
「希望」藍鑽石的下一個主人是華盛頓的百萬富翁沃爾斯•麥克林夫婦。自從擁有這顆鑽石以後,災難就像影子一樣追隨著他們,他們的兒子和女兒先後遭遇不幸。
1947年,海里•溫斯頓以1500萬美元購進「希望」藍鑽石,成為鑽石的最近一個主人。
「希望」藍鑽石自問世以來,歷經滄桑,周遊列國,其間,更易的主人有數十人之多。可是「希望」藍鑽石並沒有給佔有它的主人帶來希望,相反,除少數幾個人外,其餘的主人屢遭厄運,甚至命喪黃泉。這是為什麼呢?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存在著一種人們尚未所知的神奇的力量呢?也許有一天,「希望」藍鑽石能滿足人們探究這個秘密的希望。
『柒』 鑽石發展史
鑽石號稱"寶石之王", 它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金綠貓眼石同被列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五大名貴寶石,而其中鑽石又居於五大寶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珍貴的寶石。
鑽石是金剛石的寶石名稱,所以又稱金剛石、天寶石、夜光石,英文名稱為DIAMOND, *** 語是最硬的意思,希臘文稱之為無敵於天下的"阿塔瑪石"。
鑽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導致鑽石具有一種特殊的"火彩",現代科學精確的計算出鑽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緻的鑽石可以幻化出動人心魄的異彩,加上其堅硬永恆的特性,所以成為世人珍愛和追求的目標。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
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
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
這也是鑽石為什麼搭伍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
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
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
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答灶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
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
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
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
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
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
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
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
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
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
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知舉或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
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
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
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
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
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
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
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
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
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
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
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
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鑽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凌駕超越於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
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
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
古人還相信鑽石會生小鑽石,連著名的科學家波義爾(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種說法。
在17世紀,葡萄牙的探險家認為"鑽石在接近地表處生長2-3年可長成",並以礦工為何若干年後再返回老礦區仍可採到鑽石為例證實這一觀點。
『捌』 鑽石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鑽石的歷史起源是什麼?英文中鑽石一詞寫作「diamond」,源於希臘文「adamas」,意思是不可征服。幾百年來,純凈、璀燦、堅不可摧的鑽石與今生永不變的愛情被人們聯系在一起,把鑽石作為表達愛意的最佳禮物。
鑽石戒指作為訂情信物,可以追溯到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送給法國脖艮地的瑪利公主一隻鑽戒,從此開創了贈送鑽石訂婚戒指的傳統。但是,為什麼都把鑽石戴在左手?又為什麼戴在無名指上呢?信奉基督教者相信這是源自在婚禮儀式上,牧師手拿戒指按順序輕觸新人的左手,並說:「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最後戒指落在左手的第四個手指——無名指上,因此形成這一傳統。
然而浪漫的古埃及人卻相信,「愛情之脈」是通過左手無名指與心相連的。現代流行在婚禮上互換戒指。婚前戴右手無名指,婚後戴左手無名指,意為左手連心,可以心心相印。
喜鑽珠寶
『玖』 請問鑽石的歷史是怎樣的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就有人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
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
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拾』 鑽石的來歷
鑽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是指經過琢磨的鑽石。鑽石是無色正八面體晶體,其成分為純碳,由碳原子以四價鍵鏈接,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質。由於鑽石中的C-C鍵很強,所有的價電子都參與了共價鍵的形成,沒有自由電子,所以鑽石硬度非常大,熔點在華氏6900度,鑽石在純氧中燃點為720~800℃,在空氣中為850~1000℃,而且不導電。
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鑽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鑽石。
原來,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接著,研究者又發現,在這種火山岩中除了鑽石,還含有被稱為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兩種礦物。因此,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鑽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鑽石的「指示礦物」。
根據指示礦物來尋找金剛石礦的方法並不是在哪一天突然發現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約翰·賈尼在仔細研究了石榴石和鑽石之間的關系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紀50年代,德比爾斯公司的地質人員早就根據指示礦物在世界各地尋找鑽石礦了。
(10)鑽石發展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鑽石有各種顏色,從無色到黑色都有,以無色的為特佳。它們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許多鑽石帶些黃色,這主要是由於鑽石中含有雜質。 鑽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強,這就是鑽石為什麼會反射出五彩繽紛閃光的原因。
鑽石在X射線照射下會發出藍綠色熒光。鑽石原生礦僅產出於金伯利岩筒或少數鉀鎂煌斑岩中。金伯利岩等是它們的母岩,其他地方的金剛石都是被河流、冰川等搬運過去的。鑽石一般為粒狀。如果將鑽石加熱到1000℃時,它會緩慢地變成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