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早發現鑽石的是哪個國家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利用鑽石的國家 現代科學技術 、手段為探索鑽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的故事,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鑽石的原岩是什麼?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麼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Ⅱ 鑽石的形成
有人說鑽石是永恆的,可能是因為鑽石是有著10億年歷史的變異岩石,在地球深層地幔中經受了多次擠壓和高溫的考驗。
但也有人認為磚石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可能是因為磚石很少有工業價值,或者是被商人炒作的產物。
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結晶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主流的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所謂的構造俯沖帶在大陸板塊下研磨時,許多鑽石就形成了。
在這一過程中,大洋板塊和海底的所有礦物都深入到200多公里深的地幔中,在那裡,它們在比地表溫度和壓力大數萬倍的高溫和壓力下慢慢結晶。
最終,這些晶體與稱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漿混合,以鑽石的形式出現在地球表面,最終變成昂貴的各種首飾。
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是磚石中的礦物質可以在海洋中找到,正是這些礦物賦予了藍色寶石標志性的顏色(比如臭名昭著被詛咒的希望藍磚石)。
這些鑽石是地球上最深、最稀有、最昂貴的鑽石之一,沒人願意把它用作科學研究。然而,就在昨天(5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鑽石的海洋起源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研究了一種更為常見的磚石(纖維狀鑽石,如金剛石)內部的含鹽量沉積物。
與大多數用於婚禮的鑽石不同,纖維狀鑽石上布滿了少量的鹽,如鉀、鈉和其他物質。
對於珠寶商來說,這些磚石的價值不大,但對於那些想要揭開它們地下起源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更有價值。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邁克爾·福斯特在一份聲明中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鑽石中所含的鹽分來自海洋海水,但這一理論無法得到驗證。
因此,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追蹤鑽石真正的古代起源,而是試圖在他們的實驗室里重現海底礦物下沉到地幔時發生的超熱、超壓反應。
研究小組將海洋沉積物樣本放入一個裝有一種叫做橄欖岩的礦物容器中,橄欖岩是一種火山岩,廣泛存在於人們認為鑽石形成的深處。
然後,他們將混合物暴露在模擬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
研究人員發現,當混合物受到4到6千兆帕斯卡(海平面平均大氣壓力的40000到60000倍)的壓力和1500到2000華氏度(800到1100攝氏度)的溫度時,鹽晶體形成的性質幾乎與纖維鑽石中的鹽晶體相同。
換句話說,當舊海床滑入地幔的深坩堝時,碰撞力為金剛石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昂貴寶石鑽石,由純碳製成,不含任何沉積物,但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製造。)
起先研究人員就認為,在鑽石生長的過程中,周圍一定存在某種含鹽液體。現在已經證實,海洋沉積物符合這一條件。
同樣的實驗也產生了對金伯利岩形成起關鍵作用的礦物,在火山爆發期間,鑽石通常會附著在金伯利岩表面。
所以,鑽石可能真的是古代海洋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畢竟這是你們永恆的象徵。
如果這些寶石對你的品味來說太貴了,你可以選擇戴上一枚金戒指或鉑金戒指,同樣是戴上這顆星球的極端過去。
Ⅲ 世界鑽石分布
目前世界上鑽石儲量超過1000萬克拉的國家有:納米比亞、獅子山、迦納、幾內亞、中國和巴西。
1.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的原生金伯利岩型鑽石礦床分布在南部的斯別爾—格貝特(sperrgebiet),斯別爾格貝特鑽石礦床以出產粗粒寶石級鑽石聞名於世。
納米比亞位於南非的西北側,西臨大西洋,因此濱海鑽石砂礦十分發達。濱海沖積型鑽石砂礦床有三處,第一處是奧蘭治河至華爾威斯灣沿海地帶,另一處在埃里扎比次灣,第三處在盧德立次灣的近海海底。這三處次生鑽石砂礦床所產鑽石都是粗——細粒寶石級的。這里的鑽石主要是通過橫穿南非地區的奧蘭治河從南非、賴索托等國的鑽石礦床(經風化、剝蝕)中搬運來的,由於流水、海浪的反復沖刷,劣質鑽石被淘汰,保存下來的幾乎都是優質鑽石。因此,納米比亞的鑽石質量極佳,以純凈五色鑽石為其特色,也可見到極珍貴的淡藍白色鑽石。
納米比亞年產鑽石超過l百萬克拉,其中95%是寶石級的,居世界
之首位,5%是工業級的。
2.獅子山
獅子山曾經是世界上重要的鑽石生產國,鑽石砂礦主要分布在獅子山東部的塞瓦河(sewa)及其支流巴菲河(bari)、莫阿河(moa)和馬諾河(mano)流域,其分布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在科伊杜(koi)地區新發現了兩個含鑽石的金伯利岩岩筒及其附近的沖積礦床。經過長期的開采,獅子山鑽石資源儲備已近枯竭。
獅子山鑽石質量佳,寶石級鑽石佔60%以上,以高凈度白色優質寶石級鑽石為主,平均每克拉鑽石銷售價為173美元。寶石級大鑽石十分常見,最大者被命名為「獅子山之星」,重968.90克拉,無色透明,屬世界著名優質寶石級鑽石。此外,還有重量為770.00克拉的寶石級鑽石,晶體表面雖有少量黑色斑點,但內部清晰透明,屬無色系列,為世界著名寶石級鑽石,被命名為「沃義河」(woyie river)鑽石。同其他一些生產鑽石的非洲國家一樣,獅子山也存在非法開采和大量走私鑽石的問題。
3.迦納
迦納的鑽石是1919年開采砂金礦時發現的,主要分布在迦納東南部的比里姆河(birim)上游流域,鑽石品位較高,每立方米沙礫層中含鑽石1-2.5克拉。從1921年開始開采鑽石砂礦起,迄今共采出鑽石約1億克拉。由於鑽石砂礦大多已采盡,目前主要開采貧礦,結果造成鑽石產量急劇下降,從20世紀70年代產鑽石100多萬克拉,降到.1996年的約50萬克拉,目前估計鑽石保有儲量為2000萬克拉。迦納鑽石顆粒較小,但質量佳,以無色透明鑽石為主,寶石級鑽石佔50%以上,平均每克拉鑽石售價為165美元。
4.幾內亞
幾內亞鑽石已探明儲量2500萬-3000萬克拉,大部分產於南部和東部。幾內亞的鑽石賦存在受深部裂隙系統控制的中生代金伯利岩牆和岩管中,有些富集在沖積和殘積的砂礦中,平均品位在每立方米0.12-2克拉,寶石級鑽石佔60%以上。
5.中國
我國自1953年以來,經過勘查工作,先後在湖南、山東和遼寧等省發現鑽石礦床,探明儲量超過2500萬克拉,目前鑽石年產量15萬---20萬克拉。遼寧瓦房店地區是我國鑽石的主要產區,既有原生礦,也有砂礦。該區鑽石質量極佳,大多無色透明,凈度高,寶石級佔60%以上,平均每克拉售價為175美元。目前遼寧已發現的最大寶石級鑽石重65克拉。山東沂蒙山區是我國鑽石的重要產區,也是我國最早發現金伯利岩型鑽石原生礦床的地區。沂蒙山區原生礦中的鑽石質量較差,顏色以淡黃色和褐色為主,內部包體較多,主要是工業級鑽石,寶石級鑽石約佔15%。此外,在郯城地區還分布有鑽石砂礦。湖南常德、桃源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鑽石砂礦區,鑽石質量好,顏色以淺黃色和無色透明為主,凈度高,寶石級鑽石佔60%以上。據了解,該區鑽石的售價為平均每克拉重30美元。目前湖南沅水流域已發現的最大寶石級鑽石重52克拉。
6。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主要鑽石產出國,金伯利岩型鑽石礦床主要分布在巴伐利亞州及米納斯吉拉斯州,但品位很低,故以開采沖積砂礦床為主,這種次生礦床的品位很高,且所產鑽石質量優良。巴西的鑽石砂礦主要分布在米納斯吉拉斯州最西部的「三角形礦區」,即聖弗蘭西斯科河(sao fanncisco)上游地帶,砂礦中的鑽石品位不高,每立方米沙礫物含鑽石約0.5克拉,但鑽石質量較好,以微黃白色鑽石為主,也有少量高凈度白色鑽石,平均每克拉鑽石銷售價約為85美元。該地區還以盛產寶石級大鑽石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大鑽石之鄉」。著名的寶石級大鑽石有帶微黃白色的重量為726.60克拉的「瓦加斯總統」 (presidentvargas)、帶微棕白色的重量為407.70克拉的「杜特拉總統」(presidenttra)等。在阿巴埃特河(abaete)、巴加熱姆河(the paranaiba)和聖安東尼奧河(san antonio)等流域也分布有鑽石砂礦。阿巴埃特河流域的鑽石砂礦,亦以產大鑽石而馳名,如「勝利」(375.00克拉)等寶石級大鑽石,這些大鑽石多呈淺棕色或棕色,故不很珍貴。
Ⅳ 鑽石大約出現在地下多少米
鑽石形成於地下150---200KM。
Ⅳ 鑽石原石一般在哪兒發現
您好
鑽石原石在公元前800年在印度被發現,
鑽石原石一般在非洲發現
1980年在南非發現,原石重599克拉
12年中國也曾發現特大鑽石原石
鑽石,金剛石(學名),又稱金剛鑽,鑽石,英文為Diamond,源於古希 臘語 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金剛石硬度很大,這里的硬度指的是磨氏硬度(非抗擊性),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後 會順其解理破碎。它的密度3.52克/立方厘米,D=3.2。強金剛光澤。折光率很高: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熔點高於3550℃,沸點為4827℃,不導電。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 。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一組解理完全。鑽石具有發光性 ,日光照射後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 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 不會對其產生作用。 閃耀著六射星光的天然藍寶石"亞洲之星」重330克拉,緬甸產,世界著名珍寶,現藏於美國華盛頓斯密森博物館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Ⅵ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鑽石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1、大部分鑽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
鑽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
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當碳原子呈六方環狀的層狀排列時,形成的是低硬度的高溫耐火材料石墨; 當碳原子呈立方最緊密堆積, 彼此以共價鍵相連時, 就形成了自然界最硬的寶石—鑽石。
2、隕石撞擊形成鑽石: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研究發現,它不僅僅是一塊普通的隕石,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確定這塊隕石里含有金剛石——鑽石的原石。
拓展資料:
天然鑽石形成於地表下超過100公里深處,再伴隨著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上升到地面。 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使碳元素結晶形成鑽石,偶爾會將周圍的塵埃或液體雜質包裹進去。包裹雜質的鑽石通常含有少量的鈉、鉀和其他能揭示其形成環境信息的礦物質。
鑽石是一種天然礦物質,是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完全在大自然中形成的。重量一般在0.015ct-1.10ct之間,多數在0.2ct-0.4ct之間,顏色多為白色至淺黃系列,在G色-J色之間,彩色系列為淺色的紅、黃、藍等。在紫外熒光下,多數短波下為中等至弱的黃色、黃綠色,少數為惰性(無熒光)。
Ⅶ 鑽石礦一般是怎樣發現和探測的
鑽石礦的探測,這個問題太大太專業了,不是三兩句話能夠說明白的!
鑽石誕生在地幔深處一兩百公里的地方,通過火山噴發和其他地質運動遷移到地球表面。天然暴露的鑽石礦基本都被發現並接連開采,深藏地下的一時也很難發現,目前並沒有有效的辦法去有目的去探測鑽石礦,只能通過伴生礦物等老辦法大致判斷,找礦成本過高,時間很長,偶然性比較大。
第一:露天開采是先將覆蓋在礦體上面的土石剝掉(剝離) , 直接在露天進行采礦的方
法。由於開采工作在露天進行, 它比地下開采具有建設速度快, 開採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
高、勞動生產率高、生產成本低, 礦石的損失貧化小、勞動條件好等優點。露天開采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礦區的地面准備、礦床的疏干、礦山基本建設、剝離工作和采礦工作。鑽石原生礦通常由三層組成, 上層為上覆物, 中間是風化的金伯利岩( 黃地) ,再往深處才是未風化的金伯利岩(藍地)。露天開采首先必須剝離上覆物, 上覆物的厚度和分布直接影響鑽石礦床的經濟效益。早期由於開采區管理混亂, 開採的技術條件非常原始, 上覆物和開采出的廢石沒有處理好, 造成極大的浪費。如今的露天開采通常是把礦岩劃分成一定厚度的水平分層, 逐層自上而下地開采, 並使各分層保持一定的超前關系, 在開采過程中露天礦場形成了階梯狀 , 每一個階梯就是一個台階或者稱為梯段, 梯段是露天礦場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用獨立的採掘與運輸設備開採的礦岩分層。每一個梯段厚約12 m。在每一梯段的邊緣打上炮眼進行爆破, 爆破出的礦石用卡車從礦坑底部沿盤旋公路運出礦場。
圖為鑽石開采工人在河水中洗凈泥沙,發現鑽石。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你,望採納^_^
Ⅷ 鑽石是怎麼來的
鑽石的原身是金剛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
鑽石品質的好壞由鑽石的4C等級決定,鑽石的4C指的是鑽石的重量、顏色、凈度、切工,每個C都有一定的等級標准,鑽石的4C等級越高,鑽石的品質越好,鑽石的價格也就越高,鑽石的價格一般在幾千元到幾百萬元之間。我們在買鑽石首飾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預算決定買多少錢的鑽石首飾,不一定非要買鑽石品質很高的。
Ⅸ 鑽石是怎樣型成的,生長在哪裡、
科學家們經過對世界不同礦山鑽石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的環境下,相當於出產的地方要達到地表以下150~200千米深,所需溫度一般最低在1500攝氏度,有不同的層級,有的可以低到1100攝氏度。
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地球堅硬的地表層下最濃稠、最柔軟的一層。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9億年前,在到達地表前已在地球深處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對生長有鑽石的礦物包裹體進行顯微分析的基礎上。
科學家們確定了兩種基本的岩石類型:一類是榴輝岩類(E型),另一類是橄欖岩類(P型)。榴輝岩是一種粗粒不等粒變質岩,主要由石榴石和輝石組成,形成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之下,位於地殼深處的變質岩區。
榴輝岩的化學成分與玄武岩相似,其形成與俯沖碰撞作用有關,並經歷過海洋地殼玄武岩變質作用。橄欖岩包含的岩石種類非常多,例如純橄欖岩、斜方輝石橄欖岩和二輝橄欖岩,含有不同混合比例的橄欖石、斜輝石和斜方輝石,是地幔中最常見、最豐富的岩石。
(9)地球在哪個位置發現了鑽石擴展閱讀:
鑽石的主要產地:
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
原來,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接著,研究者又發現,在這種火山岩中除了金剛石,還含有被稱為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兩種礦物。因此,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根據指示礦物來尋找金剛石礦的方法並不是在哪一天突然發現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約翰·賈尼在仔細研究了石榴石和金剛石之間的關系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紀50年代,德比爾斯公司的地質人員早就根據指示礦物在世界各地尋找金剛石礦了。
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金剛石礦。其中,澳大利亞、剛果、俄羅斯、波札那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剛石產地。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史蒂文·哈格蒂博士在1999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含有金剛石的熔岩的年代,結果發現,這些含有金剛石的熔岩至少是在過去7個不同的時期在各地噴出的岩漿所形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熔岩則是在大約10億年前形成的。
在這7個岩漿噴發時期中,以在非洲各地和巴西等地區於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噴出的岩漿中所含有的金剛石為最多。那時正值恐龍時代極盛期的中生代白堊紀。含有金剛石的熔岩,最晚的,是在2200萬年以前噴出的岩漿形成的。至於在那以後形成的熔岩中是否含有金剛石,則還無法肯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