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我國哪個朝代有鑽石

我國哪個朝代有鑽石

發布時間: 2023-05-25 22:25:14

Ⅰ 我國從什麼朝代起出現鑽石的

鑽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鑽石歷史,更增添了鑽石的神秘色彩。鑽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里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鑽石鑒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

鑽石之初--印度

鑽石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在十七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鑽石,但由於產量極少,因此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鑽石的唯一產地。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這是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就是對印度人地位、身份所進行的一種劃分: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鑽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鑽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鑽石辟開加工的開始。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鑽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後,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鑽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鑽石之路--從印度到地中海

與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古印度與西方的則是「鑽石之路」。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伊斯蘭聖城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可想而知,最好的鑽石必然首先為印度的國王們所擁有,其次為沿途各國的統治者所佔有,當走到終點時,剩餘的鑽石已為數不多了。

公元三世紀之後,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鑽石在地中海地區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鑽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隨羅馬帝國衰落喪鍾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由於此前的鑽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系在一起,剛剛皈依基督教的教徒們對鑽石興趣在為減小。

鑽石新的生命--歐洲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鑽石已經受重現,但人們心目中的鑽石仍帶有各種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導致人死亡。有一些關於鑽石的迷信則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將士們認為鑽石會給擁有者帶來勇氣,作戰時佩載鑽石,可無往而不勝,又如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的愛更深。但使鑽石在歐洲人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有以下一些主要事件

(1)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在位時曾頒布節約法令,規定只有國王才能擁有鑽石,女人不許佩載鑽石。不到二百年後,查七世的情婦第一次公開場合違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宮廷社會場所以其首飾上的鑽石而引人注目。此舉使鑽石在當時的歐洲理人,特別在女士心目中變得更富魅力。

(2)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在與法國勃艮地的瑪麗公主定親前,接到公主的一封來信,內文寫道:定親之日,公主必須戴上鑲有鑽石的指環。由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枚結婚鑽戒就此戴在了瑪麗的手指上。鑽石戒指從此成為情侶們忠貞愛情的至高信物。

(3)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首次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開辟了從歐洲通向亞洲的海上貿易之路。從而使歐洲人得以避開中東阿拉伯國家對鑽石貿易的壟斷,來自印度的鑽石得以在歐洲大量地出現。除上述因素外,真正鑽石在歐洲得新生的是鑽石切磨技術首先在歐洲得到發展,威尼斯作為歐洲與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口岸,鑽石在重新回到歐洲之初的十四世紀,這里也曾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衛普所取代,並很快變成國際鑽石切磨中心。到了十五世紀晚期,安特衛普的鑽石切磨師們已經開始利用塗有細粒鑽石的金屬盤來對鑽石表面進行拋光;到了十七世紀,這里的切磨師已能在鑽石上切磨出58個面;到十八世紀,已掌握了鑽石的劈開技術。由於鑽石切磨技術在歐洲日益完善,歐洲人對鑽石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姆斯特丹、倫敦也相繼成為重要的鑽石加工中心。

承前啟後--巴西

印度的鑽石產量在十七世紀達到高峰,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歐洲的鑽石工業面臨空前挑戰。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個遠離歐洲的大陸,南美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很快取代了印度,成為第一大鑽石生產國。在1730-1870年的140年時間里,來自巴西的鑽石主宰了世界的鑽石市場。其產量在1850-1859年間達到頂峰,平均年產量達到30萬克拉。由於鑽石產量供給充足,鑽石也不再是僅僅供王公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錢,不管你身份如何,你盡可以在市場上購到你看中的鑽石。

現代鑽石工業--南非

巴西的鑽石一度使世界鑽石業興旺,但其供給量有限。到1861年為止,巴西的鑽石年產量下降到17萬克拉,到1880年,巴西鑽石年產量只有5000克拉。這種戲劇性的產量下降對當時歐洲初具規模的鑽石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時,一個神秘的大陸--非洲傳來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於南非奧蘭治河岸的德克爾農場一個15歲的男孩發現了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鑽石,後來這顆鑽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橢圓形鑽石,最初被命名為「奧萊利」。當這顆鑽石亮相於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時,已被易命名為「尤利卡」(Eureka)。南非鑽石出現署光後,很快在金伯利發現規模巨大的鑽石礦床,1872-1903年間,從金伯利城周圍的各礦床中開采出來的鑽石年產量已達2000-3000萬克拉,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95%。由於南非鑽石的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創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公司-DeBeers公司,並由此開創了現代十分繁榮的現代鑽石產業。

中國鑽石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Ⅱ 民國時期耳墜有鑲鑽的嗎

民國時期耳墜有鑲鑽的。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在這一時期的首飾中,一些流行的設計元素包括鑲嵌寶石或鑽石,貴重金屬等。尤其是在20年代和30年代,一些耳墜造型更困型加叢舉多樣化,有些鑽石被局部使用,以增強飾品的華麗感和價值感。
在民國時期,一些名貴、奢華的飾品常常被用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在一些高檔的耳墜上,常常使用鑲嵌鑽石等貴重材料,以彰滲尺碧顯其品質和價值。

Ⅲ 鑽石最早發現的

我國最早的鑽石開采地湖南沅水地區
清朝道光年間(1820-1850)湖南西部農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時先後在桃源、常德、黔陽一帶發現鑽石,當時鑽石主要用作補瓷器用的鑽頭。
湖南省於1952年成立金剛石找礦勘探隊,1958年在湖南常德建立中國第一家金剛石開采企業601礦。湖南金剛石儲量、產量都不大,年產量2-3萬克拉,最高達5萬克拉,寶石級佔60-80%,發現最大鑽石重62。10克拉,1992年銷往國外。
9、 我國大鑽石的產地山東
1936年1月在山東郯城金雞嶺發現重281.25克拉黃金色大鑽,命名"金雞鑽石",抗日戰爭時期下落不明。1977年12月在山東臨沐縣常林村發現重157.786克拉,淡黃色鑽石,命名"常林鑽石"現存中國人民銀行。1981年8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重124.27克拉鑽石,命名"陳埠一號"。1983年11月在山東蒙陰發現重119.01克拉鑽石,命名"蒙山一號"。
10、 我國最大的鑽石礦,遼寧瓦房店
1971年地質工作者在遼寧南部復縣瓦房店的嵐崮山發現天然鑽石原生礦。在我國是發現最晚,儲量最大的鑽石產地,該礦於1990年10月24日建成投產,鑽石儲量占當時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0%以上。產出的金剛石有70%左右達到寶石級。
目前成立"瓦房店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年產量幾萬克拉,並開采出大顆粒金剛石。嵐崮一號,重60.15克拉,嵐崮二號,重38.26克拉,嵐崮三號,重37.97克拉。

Ⅳ 三國時期有寶石嗎謝謝了

有的,東漢時期絲綢之路進入繁榮階段,與生產玉、紅藍寶石的西域各國溝通,使得三國時期擁有大量的珠寶飾品,比如曹操意欲刺殺董卓時的七寶腔臘刀,其得名於刀身鑲嵌了七塊寶石而得名,而漢代的冶鑄工藝有了較大進步如「穗瞎金銀錯」、「金縷玉衣」伍族滑等工藝都證實了三國時期擁有鑲嵌寶石的能力。

Ⅳ 我國金剛石/鑽石產地發現的歷史及現狀

圖2.1 重達101.4695ct的蒙山5號金剛石晶體

Figure 2.1 The No.5 Mengshan diamond crystal weighing 101.4695ct

中國出產金剛石的記載是在明朝(1488年),湖南沅水流域的農民在淘砂金時就常淘到金剛石,山東郯城地區明朝時也有金剛石的發現。20世紀20~30年代,山東膠縣七寶山地區也發現過金剛石。1917年編寫的《臨沂縣志》記載:「金剛石有明凈如水而無色者,有白黃紅綠諸色者用於寶飾,小者可劃玻璃,往往揀而得之,不恆有。」(葉寅生,1997)。其後,最重要的一些發現包括:1937年,山東農民羅振邦在郯城金雞嶺翻地時偶爾發現了重281.25ct的金剛石,淡黃色,晶形似一隻剛出殼的雛雞,結合產地其被命名為「金雞鑽石」;1939年,也是在山東的郯城,又有人拾獲了一顆重218.75ct的金剛石(白立侖,1997),後來,這兩顆金剛石據說均被日軍駐臨沂的顧問掠走,至今下落不明(塗懷奎,1998)。1965年,山東省地質局809隊在山東蒙陰常馬庄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剛石礦床「紅旗1號」;1971年6月,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隨後確定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1977年12月21日,山東省臨沭縣岌山公社常林大隊村民魏振芳在田裡發現一顆淡黃色,重158.786ct的天然金剛石,引起轟動。該晶體呈八面體、透明,屬寶石級鑽石,被命名為「常林鑽石」,是中國目前可見最大的鑽石(走向世界,2009)。70年代末,復州河城的金剛石砂礦發現一顆無色透明的寶石級金剛石,重10.8ct。1981年8月15日,山東臨沂縣郯城陳埠礦區發現一顆棕黃色124.27ct的巨粒金剛石,晶體呈立方體與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命名為「陳埠1號」。1983年11月14日,山東蒙陰王村礦區勝利1號金伯利岩筒中發現了一顆淡黃色透明119.01ct的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1號」。1986年,湖南沅水流域的桃園縣群眾挖到一顆不規則橢圓形,透明度較好,重43.15ct的金剛石,其後湖南的農民還挖到過一顆重62.1ct的金剛石。1991年於瓦房店發現「嵐崮1號」鑽石,這是遼寧發現最大的一顆透明寶石級鑽石,重60.15ct,呈八面體。2006年5月27日,山東蒙陰建材701礦在勝利1號岩管生產線上選出一顆呈拉長八面體晶形、重達101.4695ct特大金剛石(圖2.1)。表2.1為部分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晶體。

表2.1 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Table 2.1 Diamonds above 2g(10ct)found in China

自發現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紅旗1號」,到1977年,基本探明了山東常馬庄、王村、西峪、頭寸和紅喜庄5個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床;此後數年,山東陸續發現60餘個金伯利岩。

1971年,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繼而發現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包括幾十個岩體,其中最富的品位為1.6ct/m3)。其後,至1980年又探明了30號、42號、50號、57號、68號和74號等6個具有工業價值金剛石原生礦床。1992年遼寧省地礦局地質6隊,採用金剛石重砂測量和高精度地面磁法測量新技術,在遼寧瓦房店嵐崮山地區發現了3個新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2009年,遼寧地質隊又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在瓦房店位於110號岩管東側下方找到一個金剛石儲量大約在21×104ct的中型金剛石礦(中國新聞網,2010-1-21;東北新聞網(沈陽),2010-02-05)。

1990年10月,湖南寧鄉縣雲影窩地區含金剛石的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至今,該區已發現了25個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脈)。經對6個岩管進行采樣選礦試驗,在4個岩管中發現了65顆微粒金剛石,這些發現雖然不具經濟意義,但為揚子地台金剛石的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表明我國南方原生金剛石的成礦條件良好並具備較為廣闊的找礦前景(王仲會,1998;梅厚鈞等,1998;張培元,2001)。

圖2.2 中國三個主要金剛石 / 鑽石產地的大地構造區位及金剛石 / 鑽石發現情況

( 據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等修改 )

Figure 2.2 Geotectonic location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in China

(After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至今,我國目前已基本查明了遼寧、山東、湖南、江蘇等省金剛石原生礦床與砂礦金剛石礦產資源的儲量(金剛石/鑽石產地及分布見圖2.2)。截至2000年年底,中國保有金剛石儲量2295×104ct,在世界上30多個鑽石產出國中大約居第10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我國年產金剛石約(10~15)×104ct,但在2002年前後,遼寧50號岩筒的金剛石開采基本結束,2009年以後山東蒙陰勝利1號岩金剛石的產量和質量也開始下降。實際上,最近兩年國內金剛石的產量已經很難統計,較為重要的可能是湖南省沅水流域間歇性的金剛石砂礦開采,農閑期間,有大小規模不等的淘砂機在4~5個地區進行鑽石砂礦的開采,有些開采點一個點的淘砂機就可達5台(圖版Ⅰ),每天可以有上百克拉的產量,但總體上估計年產量不會超過10×104ct。

Ⅵ 寶石是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在哪個朝代

寶石我國就有礦產,根本不需要從外傳入中國。
寶石(gem)指那種經過琢磨和拋光後,可以達到珠寶要求的石料或礦物裝嵌。該色澤美麗、硬度高、在大氣和化學葯品作用下不起變化的貴重 礦石。可用作儀表軸承、 研磨劑、 裝飾品等。亦泛指珍貴的 石頭。
寶石是岩石 中最美麗而貴重的一類石。它們顏色鮮艷,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同時賦存稀少,是
可以製作首飾等用途的天然礦物晶體,如鑽石、水晶、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和金綠寶石(變石、貓眼)綠簾石等;也有少數是天然單礦物集合體,如冰彩玉髓、歐泊。還有少數幾種有機質材料,如琥珀、珍珠、珊瑚、煤精和象牙,也包括在廣義的寶石之內。
玉石也是石之美者。但它也具有鮮艷色彩,堅硬而細膩的質地,拋光後具有美麗的光澤等特性。

Ⅶ 鑽石最早出現在我國的那個朝代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Ⅷ 民國有鑽石嗎

民國有鑽石。金雞鑽石是民國時晨星一般出現的超大鑽石,重281.25克拉,它是由山東郯城縣李庄鎮的普通農民羅佃幫發現的。1937年,郯城縣農民羅佃幫在金雞嶺下地幹活,無意當中卻發現菜園子裡面,竟然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大鑽石。他驚訝無比,稱重後才知道,這是顆281.25克拉的金雞形狀的鑽石。

鑽石最早發現國家

最早發現鑽石的國家是印度。早在3000年前,印度就發現了鑽石,並且還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產地。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分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

鑽石的起源,三千年前,印度發現了鑽石,截止到18世紀初,全世界只有印度的克里希納河和彭納河地帶出產鑽石。不過印度雖然是最早發現鑽石的國家,但是它的鑽石產量並不高,無法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1725年巴西鑽石的發現及開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為當時全球鑽石的最重要產地。1867年以後,南非發現了沖積砂礦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得南非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其產量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Ⅸ 古代鑽石

中國自古以玉喻人、君子比德如玉。——《禮記》、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故玉石文化是中國獨有的。且玉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徵。
其次應該是珍珠和玳瑁,在古代應用也比較廣泛。
鑽石貌似是在清末,民國初期才開始在中國稍有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鑽石礦是是3000年前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