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鑽石是用什麼來切割的
包含台寬比,亭深等,太復雜容易看的頭疼,簡單說明一下道理:檯面過大,鑽石火彩就顯得不足,檯面過小,鑽石顯得不夠亮檯面主要是展示鑽石亮度的(光的全反射原理)。旁邊的星刻面主要展示鑽石火彩的。因此檯面太大或太小都不好,適中為好。一般大檯面的會顯得鑽石大一點。亭深——決定了光線通過鑽石時是不是能達到全反射,展示出鑽石閃亮的美感。亭深太淺——魚眼鑽石亭深太深——黑底鑽石-----------都是切割比例不對,鑽石漏光造成的結果。
建議購買三項指標在VG以上的鑽石。3EX就是切割,拋光,對稱三項都是完美級的,3Ex的鑽石比較貴,個人覺得普通消費者沒必要去苛求3EX的石頭,當然,財力雄厚者除外。八心八箭:八心八箭鑽石的光學本質:簡單點就是光的折射反射形成的一種特殊光學現象,一般戴在手上是看不到的,需要在專用的鑽石切工鏡下才能看到。對稱:鑽石各個刻面同樣的刻面應該是等大,對稱的;檯面應該是居中的,水平而沒有傾斜的,這都好理解。形成完美八心八箭對鑽石切割比例、對稱度要求極高,因此很容易與國際切工評價體系中的參數范圍相沖突,因此往往很多具有八心八箭的鑽石達不到3EX完美切工的標准,根據個人經驗,切工3VG的大約有一半的有八心八箭,3EX切工的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八心八箭。拋光:拋光的好壞對鑽石的亮度等有一些影響,拋光不好的鑽石10倍放大鏡下可見拋光紋。
2. 能切割鑽石的工藝什麼時候有的
說,世界最早的刻面琢型寶石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但真正有確切文字記錄大約在11世紀。從簡單到繁雜,為了最大程度地體現鑽石外觀的魅力,鑽石形狀經歷了多次演變,如今我們常見的標准圓形明亮式切割圓鑽就是由當初的簡易切工演變而來,下面就一起來了解鑽石琢型的演變發展歷程吧。
一、 尖琢型
最早的時候,人們所佩戴的鑽飾基本鑲嵌的都是未經加工的鑽石原石,有自然風貌,卻不如現在看到的璀璨華麗。
長角古型切割,也稱為「枕形」切割或者「燭光」切割。長角古型切割寶石琢型的刻面數約為64。它與公主式切割一樣,長角古型切割能最大化地呈現寶石的光澤。這種切割方式除了應用於鑽石的切割,對於斯里蘭卡的小刻面紅寶石與藍寶石來說,這是首選的切割法。
千禧切割
千禧切割方式作用下的鑽石,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1000個刻面,這是由羅吉奧.格拉卡首創於1999年左右的新世紀之初,而被命名為「千禧切割」。千禧切割的工作量約等於其他切工工作量的18倍。由於亭部擁有624個刻面,檯面有376個刻面,在整個切割與拋光過程中,每個刻面必須被碰到過1至4次。涉及的時間量、與設計的特性的結合以及需要精密切割機械,消除了千禧切割成為切割主流的可能性。
3. 想問下鑽石這種切割方法最早是誰發明的啊
標準的圓形鑽石
1檯面、8風箏刻面、8星形刻面、16腰上小面、16腰下小面、8底部主刻面,及一可能有或沒有的尖底鄭纖,總計57或58個刻面。
世界最早的鑽石切割,就是比利時人路德維希手叢梁•凡•伯克姆1454年發明的,他利用鑽石自身的硬度打磨原石。550年過去了,畢運盡管鑽石打磨工具有所改進,但原理一直沒變。安特衛普切工也成為世界鑽石切割標准。TESIRO通靈鑽石飾品,正是來自比利時的優質切工鑽石,每顆都具有攝人心魄的光彩,真正保值增值。
4. 享譽世界的五大黑色鑽石
世界上的現存的著名鑽石之中,黑色鑽石並不多見,因此那些世界聞名的黑色大鑽石,一直是寶石鑒賞家和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對象。一起來看看聞名於世的世界五大黑鑽石。
黑色奧爾洛夫:
世界上最有名的一顆黑鑽「黑色奧洛芙」(TheBlackOrloff)傳說它以前叫「布拉馬之眼」,有195克拉,被鑲嵌在古印度朋迪榭里地區的一座印度教神像「梵天」的眼睛上。「梵天」也就是印度教中三大主神之首的「創世神」,也因此被稱為「創世者之眼」。相傳為了破除「梵天」悉指的詛咒,所以被切割成三塊,輾轉於世界各地。
其中一顆最有名就是「黑色奧洛芙」,於18世紀時來到俄羅斯,成為了奧洛夫公主珠寶盒內的一件珍品而被命名為「奧洛芙」。雖然這傳說已不可考,但這傳奇的故事一直被流傳成為珠寶界的名鑽,增添了大家好奇對它背後所蘊藏的神秘感。
「黑色奧洛芙」是一塊黑灰色鑽石,重67.50克拉。這顆目前67.50克拉重的黑鑽石在被鑲成項鏈並轉賣多次後,如今由紐約鑽石商睜洞配溫斯頓當作珍品在全世界巡迴展覽。
格力叟哥瑙精神:
「格力叟哥瑙精神」重達312.24克拉,是世界上已經切磨好非常著名的黑色鑽石。幾十年前從中非西部開采出來,輾轉進入瑞士。
從開始研究切工設計,到真正對原石實施切割,整個過程花費了一年多時間。
這顆鑽石的原始重量達587克拉,幾十年前從中非西部開采出來,輾轉進入瑞士。後來採用莫卧兒帝國時期的鑽石切割技術對它進行切割。從開始研究切工設計,到真正對原石實施切割,
整個過程花費了一年多時間。
在瑞士顧柏林寶石實驗室對這顆黑色鑽石出具的鑒定報告中,「格力叟哥瑙精神」被描述為:鑒於它的巨大尺寸,它是這種類型鑽石當中的一枚稀有標本。它也是顧柏林寶石實驗室曾經鑒定過的最大的天然黑色鑽石。
阿姆斯特丹鑽石:
非常稀有全黑鑽石Amsterdam,33.74克拉,由一顆55.85克拉原石切成,此全黑鑽石Amsterdam發現於南非。到2001年全黑鑽石Amsterdam被放於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拍賣價為美金$352,000。它的主人特根(D.Drukker)將它公開在歐洲鑽石協會(EuropeanDiamondCouncil)展出,以紀念荷蘭阿姆斯特丹700周年。
這顫蠢顆寶石呈梨形切割,冠部的主要翻面呈水準分開。其名字是為了紀念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建立700周年。
「葛魯奧西鑽石」
「葛魯奧西鑽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心形黑色鑽石,重115.34克拉。這顆心形的鑽石是一條項鏈的中心部件,項鏈由58.77克拉的較小的黑色鑽石、378顆白色鑽石和14.1克拉的墨綠色石榴石組成,用鉑金作底座。切割「葛魯奧西鑽石」花費了3年的時間,且重量損失接近184.78克拉。
「巴西亞黑色鑽石」
「巴西亞黑色鑽石」這顆鑽石發現於巴西,曾在1851年英國水晶宮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重350克拉,以沒有被拋光的凹凸不平的外表而聞名。因為硬度極高,以致人們無法對其進行拋光。
5. 科普「簡明鑽石加工發展史」
鑽石(Diamond)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的「adamas」,意為「堅不可摧」。這種稀有的貴重寶石由碳元素(C)組成,通過正四面體的方式連接,形成穩定的結構,因此鑽石擁有天然寶石中最高的硬度,相應的加工對珠寶匠也有著極高的要求。
這種寶石最早發現於公元前4世紀的印度,其加工工藝則起始於14世紀,乎段滾由最初保留天然結晶形態的「尖琢型」(Point Cut),保重的「玫瑰式切割」(Rose Cut),再到如今的「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鑽石的加工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才呈現出完美的火彩。
除了傳統的圓形切割,常見的現代燃做鑽石琢型還包括「祖母綠切割」(Emerald Cut)、「梨形切割」(Pear Cut)、「橢圓形切割」(Oval Cut)、「長階梯形切割」(Baguette Cut)、「枕形切割」、「心形切割」(Heart Cut)、「公主方切割」(Princess Cut)、「欖尖形切割」(Marquise Cut)等。
鑽石加工工藝的演變
誕生於14世紀中葉的「尖琢型」(Point Cut)是鑽石最早的切磨形態,當時的珠寶匠依照鑽石的八面體外形,僅進行簡單的拋光打磨,保留鑽石的天然結晶形態。
15世紀初,「桌形切工」(Table Cut)首次應用於鑽石,八面體中的一個頂角被磨去,形成上半部分的「冠部」與下半部分的「亭部」,這種切割方式標志著現代寶石琢形的誕生,一直沿用到17世紀。
「玫瑰式切割」(Rose Cut)出現於16世紀中期,由24個三角形切割面組成的拱頂和一個底面組成。這種琢型最大的特點是「保重」,多用於扁平狀的鑽石晶體,此後演化為48個切面的「雙玫瑰切割」。
「老式單多面形琢型」(Old Single Cut)是近代圓形切割鑽石的雛形,由一個檯面、八個冠部刻面、八個亭部刻面組成,這一切割方式為34個切面的「雙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正圓形的「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 Singel Cut)奠定了基礎。
17世紀後半葉,一位威尼斯鑽石切割師在「雙多面形琢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個切面,顯著提高了鑽石的亮歲余度和火彩,這種枕形的切割方式被稱為「老礦工切割」(Old Mine Cut),是最早的「明亮式切割」的嘗試。
「老式歐洲切割」(Old European Cut)是現代「明亮式切割」鑽石的原型,誕生於18世紀初,擁有較小的檯面和較厚的冠部,從頂部欣賞呈現與「明亮式切割」鑽石相同的正圓形。
「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由比利時鑽石切割師 Marcel Tolkowsky 於1919年發明,能夠完美地呈現出鑽石各個角度的火彩。一顆天然的正八面體鑽石被切割為一大一小兩顆鑽石,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原料的浪費。
其實鑽石切磨加工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不但是鑽石首飾的發展史,也是歐洲乃至世界發展的一個縮略,它從最開始的王室專享到如今結婚必備,它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了,而且大眾對它的關注也是水漲船高,在未來的時間里相信鑽石會有更好的發展趨勢。
6. 鑽石大家都不陌生,那你了解鑽石的切割技術嗎
要充分考慮在切割的技術保證之間,讓鑽石的天然之華彩魅力可以綻放到更好,這就是在鑽石的切割工藝中,從先藝術機器,到操作的精準效果,再到保證有完美的精緻加工設計作為基礎,都有極好的藝術感覺與效果。而通過切割,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處理,體現在冠部,腰圍、亭部幾個重要的部分,要有全面的切磨效果,實現最高水準的對稱,經過拋光之後,追求最終效果的明度,明亮程度越好,價值越高,越完美。
精製加工有效切割,鑽石的切割工藝的技術性標准,就在於保證有更好石材基礎,有精湛的工藝特點,有完美的切割工藝保證,從而讓切割目標的實現,可以在更專業的角度,體現實用的公平。尤其是在工藝標准當中,有追求極致的目標,三個層面的質量保證,是普遍的追求與做法。一是拋光度,二是切磨度,三是對稱性,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切工質量的關鍵。
7. 關於鑽石切割
由於鑽石完全八面體解伍攜陸理,一般用腔頃劈的方法來切割。 由於鑽石有三個方向上的硬度差異,所以可以用較硬的方向磨較軟的方向。 一般用這種方式。 但也有的,比如皇室,用過青銅切割鑽石,據說切了一年多才切斷,是顆名鑽,可以查查隱巧看
8. 鑽石是如何切割的
鑽石是使用高速旋轉的鋸片切割的。鑽石是硬度非常高的礦物質,但是鑽石的脆性也很大,用力碰撞就會碎裂。我們在切割鑽石時一般會在鋸片的邊緣塗有鑽石粉及潤滑劑的磷青銅圓片,然後將鑽石固定在夾子上,鋸盤以高速旋轉,鑽石就被鋸開了。
鑽石切割時要先劃線,劃線就是在鑽石表面做標記;然後分割原石,將劃線好的鑽石固定在專業的固定架上,然後用另一顆鑽石沿分割線劃一道凹痕,再把刀具放在凹痕上,用手捶敲擊刀具,鑽石會沿紋理方向被劈成兩半或多塊。最後成型,將分割好的鑽石可以按照設計要求將鑽石做成設計的形狀,再進一步拋光加工。
(8)鑽石切割技術什麼時間開始擴展閱讀
標記是鑽石切割的第一步,先檢驗鑽坯、並在鑽石表面做標記,做這項工作的人有著豐富的經驗並精通加工技術。最終目的是製造出最大、最干凈、最完美的鑽石,以盡可能高地體現鑽石的價值。劃線員必須留意兩點:即既要盡量保持最大的重量,又要盡量減少內含物。劃線員利用放大鏡研究鑽坯的結構,如果是大顆粒鑽石,這項工作可能要歷時數月,對普通鑽坯則需要幾分鍾。
其次是劈割,劈割師將劃好的線的鑽坯安放在套架上,然後以另一顆鑽石沿分割線削一個凹痕,再把方邊刀放在凹痕上,以手捶在劈刀上以合適的力敲擊,鑽石會沿紋理方向被劈成兩半或多塊。
再次是鋸切,大多數鑽石並不適宜劈開,這時需要用鋸切開,由於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因此鋸片是一張在邊緣塗有鑽石粉及潤滑劑的磷青銅圓片。鑽石固定在夾子上,鋸盤以高速旋轉,即可將鑽石鋸開。現代激光技術引入鑽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鑽坯的加工效率。
最後是成型,鋸開或劈開的鑽石再送到打圓部門去打圓、成型,即按照設計要求將鑽石做成圓形、心形、橢圓形、攬尖形、祖母綠形等常見的切割花形,或其它特殊的形狀。由於鑽石是目前為止人類所認識到的最硬的天然物質,所以只有鑽石才能打磨鑽石,而且因鑽石各個方向的硬度略有不同。所以研磨時要憑借經驗,把握住鑽石的基本形態:三方體、八面體、十二面體及晶體特性。一般方法是將鑽坯高速旋轉的車床上,然後用另一臂桿上的鑽石把轉動中的鑽坯打圓。
9. 鑽石多面體切割法發現於何時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含糊呢,以下的螞鄭內容僅供參考:
鑽石是人類迄今所發現的最堅硬的材質,發現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鑽石曾經一直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人們對其充滿了敬畏,不敢進行加工。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歐洲和印度的工匠們才開始對鑽石進行加工。
尖琢型是鑽石的最早拋磨形態悉首,僅限於將八面體睜物數的8個晶面磨光滑,磨削量很少,故又可稱為結晶體琢型。
桌形琢型從十五世紀中至末葉,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紀。該琢型是在尖琢型基礎簡單地磨掉八面體的一個角頂而成。
玫瑰花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