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珍珠鑽石形狀是怎麼形成的
擴展閱讀
物業費計入費用什麼明細 2025-07-29 19:53:03

珍珠鑽石形狀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9-20 15:33:14

㈠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在人們的飾品奢侈品,鑽石是指經過琢磨的金剛石,鑽石也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對於鑽石的形成原因是人們好奇的。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鑽石的形成原因

鑽石結構特點:鑽石是由碳元素組成,是一種碳元素的結晶體,硬度是10,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天然礦物,密度為3. 53 ( ±0. 01 ) g/ cm3,折射率為2. 417,色散為0. 044。是金剛石經過切割、打磨加工後的產品,在金剛石礦產中能夠達到寶石級的約佔五分之一,稱為寶石級金剛石,國外稱“鑽石原石”或“鑽坯”。鑽坯切磨成某種琢型後稱為裸鑽,國外稱為成品鑽石或拋光鑽石。英文名稱Diamond ,來自希臘文Adamant 一詞,意為“堅硬不可侵犯,無可征服”。

鑽石和石墨的成分都是碳,鑽石和石墨在不同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並且兩者在溫度和壓力條件的變化下可相互轉化,鑽石屬於立方晶體,硬度10,石墨屬於六方晶體,硬度為1,兩者晶體結構不同,是晶質碳的兩個同質多象變體。只有在特定的壓力和溫度下,碳才能結晶成鑽石。

鑽石的形成:最早的天然鑽石形成於地球內部,溫度900~1600℃之間,壓力(4.5~6)×109Pa下,深度相當於地下130~200km深度,是鑽石形成的環境條件,理論上只要滿足條件,鑽石可以在任何時期形成,目前開采出的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到17億年前兩個時間段,並且大都是在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發掘並開採的。形成鑽石的碳來源於地幔融化的岩漿或是因為地殼運動,吧地殼中的碳帶到地球深處聚集,並在適合的條件下結晶成鑽石。

還有一種外部產生鑽石的方式,隕石撞擊大陸,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能產生鑽石,但是在這種方式下產生的鑽石往往比較小,鑽石品質等級差,一般不具備經濟價值,不能用來當做首飾加工用的鑽石使用。

鑽石的發現:鑽石的首次發現是在印度,隨著人們對鑽石的渴望,鑽石的勘探和開采業越發普及。鑽石的礦藏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原生礦是地球地質運動產生的,地震、火山活動將富含鑽石的礦物攜帶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停留富集地區,多數是富含鑽石的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以及火山口附近的填充物和岩牆、岩床中的根部礦床。次生礦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從原生礦搬運沉積而來,大都是經過風化、 雨水 沖刷,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並富集形成礦床,多數為砂礦。

鑽石的形成和發現過程大致就是這個樣子,不像黃金等貴金屬,自21世紀以來,鑽石價格依然保持只升不降的穩定增長態勢,已逐漸成為投資人的首要選擇。

鑽石的鑒別 方法

簡易鑒別

鑽石的簡易鑒別方法:需要藉助一個10-20倍放大鏡作輔助並作數個簡單的觀測。

觀察鑽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狀腰圍就最適合用此方法,鑽石因為比任何冒仿品堅硬,因此不會像冒仿品般出現細條狀的紋路,鑽石的腰圍乃呈顆粒狀外觀。

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往往會比鑽石的感覺圓鈍,而鑽石的刻面稜線必是銳利的。

基於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常常出現磨損的情況。

若鑽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機會發現到鑽石獨有的『三角形生長紋』。

若鑽石出現崩斷口,外觀通常皆為階梯狀,而冒仿品則會截然不同地呈彎弧或貝殼狀。

硬度檢驗

鑽石是已知最硬的自然生成物質,沒有什麼東西可在鑽石上劃上痕跡,若能劃上痕跡的則絕非鑽石。

導熱試驗

在待辯鑽石和 其它 相似物品上同時呼一口氣,若是鑽石則其表面凝聚的水霧應比其它物品上的水霧蒸發得快,這是因為鑽石具有高導熱性的原因。

觀察方法

觀察反射光

用放大鏡可觀察到鑽石的腰圍處呈現一種很細的磨砂狀並有亮晶晶的反射光。鑽石的這種特徵是獨一無二的。

看生長點

在放大鏡下觀察,真品鑽石的晶面上常有溝紋和三角形生長點,而贗品有三類:①加了氧化鋁的普通玻璃,因折射率和色散提高, 容易誤入,但硬度低。②用化學合成的藍寶石和無色尖晶石仿製,硬度接近,但折射率低並有雙折射現象,在放大鏡下可見重影。

鉛筆鑒別

鉛筆的化學成分是碳和鑽石一樣,

只是物理結構不一樣,所以很多人用鉛筆去檢測鑽石的真偽,屬於一種比較實用有效的方法,在鑒定的時候,要先把鑽石用水濕潤,然後再用鉛筆輕輕的刻劃,在真鑽石的晶面上,鉛筆劃過的地方,是不留痕跡的,而如果不是鑽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會在表面上留下痕跡,一般情況下,用鉛筆刻劃來鑒別鑽石的真假,這種方法的准確性是較高的。硬度較高,折射好,但在轉動時會反射較多的彩光,與真品在轉動時只反射出微弱的黃、藍色彩光相比,有明顯的差別。

鑽石的切割程序

一顆鑽坯看起來並不起眼,必須經過仔細的切磨、加工,才會成為我們所慣見的閃爍生輝的鑽石。因此,鑽石的車工,直接影響鑽石的價值,詳見後述。最理想的切割效果當然是保持鑽石的最大重量、盡量減少瑕疵,並充分展示鑽石的美,以使鑽石光彩照人。一般的切割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標記(劃線):這是鑽石切割的第一步,先檢驗鑽坯、並在鑽石表面做標記,做這項工作的人有著豐富的 經驗 並精通加工技術。最終目的是製造出最大、最干凈、最完美的鑽石,以盡可能高地體現鑽石的價值。劃線員必須留意兩點:即既要盡量保持最大的重量,又要盡量減少內含物。劃線員利用放大鏡研究鑽坯的結構,如果是大顆粒鑽石,這項工作可能要歷時數月,對普通鑽坯則需要幾分鍾。不過,不論鑽坯如何細小,每一顆鑽石都要經過詳細的檢查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劃線員用印第安墨水在鑽坯上劃下標記,顯示該鑽坯要沿此線分割。通常盡可能沿鑽石的天然紋理方向劃線。

劈割

劈割師將劃好的線的鑽坯安放在套架上,然後以另一顆鑽石沿分割線削一個凹痕,再把方邊刀放在凹痕上,以手捶在劈刀上以合適的力敲擊,鑽石會沿紋理方向被劈成兩半或多塊。

鋸切

大多數鑽石並不適宜劈開,這時需要用鋸切開,由於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因此鋸片是一張在邊緣塗有鑽石粉及潤滑劑的磷青銅圓片。鑽石固定在夾子上,鋸盤以高速旋轉,即可將鑽石鋸開。現代激光技術引入鑽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鑽坯的加工效率。

成型

鋸開或劈開的鑽石再送到打圓部門去打圓、成型,即按照設計要求將鑽石做成圓形、心形、橢圓形、攬尖形、祖母綠形等常見的切割花形,或其它特殊的形狀。由於鑽石是目前為止人類所認識到的最硬的天然物質,所以只有鑽石才能打磨鑽石,而且因鑽石各個方向的硬度略有不同。所以研磨時要憑借經驗,把握住鑽石的基本形態:三方體、八面體、十二面體及晶體特性。一般方法是將鑽坯高速旋轉的車床上,然後用另一臂桿上的鑽石把轉動中的鑽坯打圓。

拋光

在一個塗有鑽石粉和潤滑油的鑄鐵圓盤上,車磨出所有瓣面(刻面),使鑽石發出光彩。研磨的過程通常是,首先在底層做出8個大面,然後做16個刻面。加尖底,共25個刻面,並由此延伸出三角小面,風箏面及腰上刻面,一共33個刻面,這樣一顆圓形鑽石一共58個刻面,如果沒有底尖的小刻面則共有57個刻面。

並不是每顆鑽坯都必須經過全部以上工序,這須視鑽坯的本身特點、所要達到的目標而定,如對前述的“扁平狀”鑽坯可能就不用劈割這道工序,又如加工祖母綠鑽石就不須經“打圓”的工序。

然而,任何鑽石毛坯,有兩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劃線”、“起瓣、拋光”。一顆精工切割的鑽石所產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經精確計算的,使鑽石發出最大的光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激光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可以使鑽坯的設計、切磨更加精確無誤。

鑽石的化學成分

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常含有0.05%-0.2%的雜質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他們的存在關繫到鑽石的類型和性質。晶體形態多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純凈的鑽石無色透明,由於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現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後會順其解理破碎。一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鑽石具有發光性,日光照射後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不會對其產生作用。

鑽石與相似寶石、合成鑽石的區別。寶石市場上常見的代用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榴石、釔鎵榴石、人造金紅石。合成鑽石於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製成功,但未批量生產。因為合成鑽石要比天然鑽石費用高,所以市場上合成鑽石很少見。鑽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與其相似的寶石區別。如:仿鑽立方氧化鋯多無色,色散強(0.060)、光澤強、密度大,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顯。釔鋁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難將它與鑽石區別開。

看了鑽石是怎麼形成的還看:

1. 金礦怎麼形成的

2. 月亮石怎麼形成的

3. 雷聲和閃電是怎麼形成的

4. 潟湖是怎麼形成的

5. 貝殼的珍珠是怎麼形成的

㈡ 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外因: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內因: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而後發生分離,隨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而後形成珍珠。由於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人工養殖的珍珠,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

(2)珍珠鑽石形狀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形狀分類

1、圓珠:指形態為圓形的珍珠,按圓度分為三種,即正圓珠、圓珠和近圓珠。正圓珠是指圓度最好的,商業上也俗稱為走盤珠。

2、橢圓珠:指形態為橢圓形狀的珍珠,長短直徑比大於百分之十。可進一步按長短直徑差百分比為短橢圓和長橢圓,短橢圓長短直徑差的百分比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長橢圓直徑差的百分比大於百分之二十。

3、扁形珠:指形態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兩面的近似平面狀,如扁圓形、扁橢圓形、餅形、菱形、方形等。此類珍珠最適用於做珍珠串珠相連.

㈢ 概括珍珠的形成過程

珍珠形成的過程分兩種情況:

  • 外因

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 內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而後發生分離,隨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而後形成珍珠。由於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人工養殖的珍珠,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從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無核珍珠,是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細胞小片,經細胞增殖形成珍珠囊,並向囊內分泌珍珠質,生成的珍珠。

㈣ 珍珠怎麼形成的啊

珍珠是外界異物進入到珍珠蚌內,接觸到了它的外套膜,外套膜受到刺激之後分泌珍珠質,將外界進來的異物層層包裹,從而形成珍珠。

珍珠形狀多為圓形,表面有小孔,外表具有一定的光澤,放置在太陽下,呈現半透明狀,很有質感。珍珠的形狀一般是圓形的,表面有細細的小孔,肉眼觀察的時候,能夠看到多色光澤,像七色彩虹一樣多彩,卻並不艷麗。

用牙齒咬珍珠,並不會發出清脆的聲音,也不會在珍珠表面留下牙印,放置在太陽下,珍珠呈現半透明狀,很有質感。


挑選珍珠技巧:

1、看光澤

挑選珍珠時,應查看珍珠的光澤。將珍珠放在潔白的軟布上,迎光看時,可以看到類似七色彩虹的光澤,其中層次豐富,反射光澤強烈的珍珠質量更好。

2、看形狀

挑選珍珠時,也應該注意珍珠的外形。天然珍珠中,珠體圓潤的較少,多數都是不規則圓形或梨形等,挑選的珍珠越圓,其價值就越高,也就越有收藏價值。

3、看大小

天然珍珠中顆粒大的比較少,其價值也比較高,挑選珍珠時,應注意珍珠的大小。一般,6毫米以下的珍珠不被列入珠寶級珍珠范圍,7~9毫米的珍珠比較受人喜歡,而10毫米以上的珍珠較難得到。

4、看光潔度

天然珍珠的表面不會太過光滑,挑選時,還可以觀察其表面是否有瑕疵。瑕疵越少的珍珠光潔度越高,其價值也越珍貴。一般,在0.5米外看不到瑕疵,該珍珠就算是達標品。

㈤ 簡單概括一下珍珠的形成過程

珍珠形成的原因:
外因
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內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而後發生分離,隨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而後形成珍珠。由於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現在人工養殖的珍珠,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從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無核珍珠,是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細胞小片,經細胞增殖形成珍珠囊,並向囊內分泌珍珠質,生成的珍珠。
珍珠的分類:
褶紋冠蚌
淡水底棲貝類。殼近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狀突不明顯,後背緣向上斜伸出...為大形的冠。殼頂有數條肋脈。
淡水底棲貝類。殼厚大,外形略似不等邊三角形。前部短而低,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後部長高,後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後背部自殼頂起向後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後緣圓。腹緣長近直線。殼頂位於距前端殼長約1/6處,殼頂有數條肋脈。成體的冠常僅留殘痕,幼體的貝殼一般完整。殼表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失去表層顏色。鉸合部強大,韌帶粗壯,位於冠的基部。左右兩殼各具有一高大的後側齒。前側齒細弱,後側齒下方與外面相應有縱突和凹溝數個。前閉殼肌痕大呈楔狀,伸足肌痕圓形,前縮足肌痕小而深,後閉殼肌痕大而淺,外套肌痕寬,真珠層有光澤。生活在江河、湖沼的泥底,行動緩慢。

㈥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的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純碳物質在壓力為(4.5-6)×109Pa,溫度為1100-1600攝示度條件下結晶,形成天然鑽石。在地球的深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從理論上講任何時期都可以形成鑽石,只要達到鑽石形成物理、化學條件。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二個時期。從鑽石產出於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外星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鑽石顆粒小,質量差,不能作為首飾用的寶石。
當地球的外殼產生拉力,固體的岩塊開始移動及破裂,這時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當火山熔岩從地球深部往地表上升時,將深部形成的鑽石帶到地球淺層及表面。經過熔岩冷卻我們可以在冷卻的岩石中找到鑽石。當鑽石富集並達到一定規模時,我們稱為鑽石原生礦。含有鑽石的岩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鑽石殘留在山坡、河流、海岸中並富集形成礦床,稱為鑽石次生礦。
根據不同的礦類型,採用不同的開采方法。
露天礦:含鑽石的礦體風化後經河水、雨水的搬運富集形成次生礦。開采時要除去表層浮土,對含礦砂層以及岩縫都要認真清理,平均200噸砂石中可以選出1克拉鑽石。
原生礦:沿礦脈旁打豎井,然後由豎井橫向挖往礦脈,將礦石運到地表,破碎、分選將鑽石選出。目前南非金伯利礦開采深度達900米。
砂礦:當鑽石順河流帶到海岸邊,在海灘富集,形成礦砂。開采方法是將所有含鑽石的砂進行分選,將鑽石選出。
海底采礦:採用先進的海上采礦技術,對海底含礦石的礦砂進行分選。戴比爾斯海上礦產公司,在納米比亞離海岸35000米,水深110米的海底采礦鑽石達400萬克拉。
1905年在南非普列米爾礦,發現重3106克拉巨型大鑽,定名為"庫利南",1919年在該礦區又找到一塊重1500克拉鑽石,按它的形狀,顏色、反復對比研究後確定它應該與"庫利南"為同一晶體,所以沒有命名,如果沒有裂開成為二塊的話,"庫利南"重量到少在4606克拉以上。1980年在該礦區又發現第三顆大鑽重599克拉。南非普列米爾礦為世界公認的巨形鑽石的產地。

㈦ 鑽石、水晶、珍珠都是怎麼形成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現代科學技術 、手段為探索鑽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其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的故事,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鑽石的原岩是什麼?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麼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水晶在礦物學中稱為「石英」,是屬於所有「石英」家族的礦種之一,石英家族的礦種另有「瑪瑙」又稱為「玉髓」、「貓光石英」又稱為「虎眼石」,其化學成分都是「二氧化矽」,水晶是等於石英,但石英不等於只是水晶,石英家族的「瑪瑙、貓光石英」也不是「水晶」,請讀者不要搞錯,同時也沒有純透明的藍色或綠色的水晶,只有綠發晶或極少出現的藍發晶! 遠在地球的地質生成時代,地球表殼幾乎都是「無水矽酸」的化學物質,是一種如似膠水黏稠狀的無色物質,經地殼高溫高壓,使「無水矽酸」中的「二氧化矽」含量達到超飽和。隨著地幔岩漿物質在侵入活動中沿著地殼薄弱處的上升,加之溫度的逐漸降低,岩漿中的SO2(即石英),在有充裕的生長空間中慢慢的冷卻形成石英晶體就是水晶了。 水晶的生長空間主要有四個:首先要有提供物質的熱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熱液;其二要有較高的溫度(550-600℃之間);第三較大的壓力(大氣壓力的2~3倍);第四須有生長時間(至少一萬年以上)。具備這四個條件才可生成水晶。所以您目前所擁有的天然水晶,無論美醜大小都是來自地球冰河時期之前所結晶的大地產物,距今都有億萬年的歷史。 由於其中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故而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例如:白水晶(透明無色水晶)、乳白水晶、紫水晶、黃水晶、粉紅水晶、茶水晶(煙水晶、墨水晶)、各色發晶(綠發晶、紅發晶、金發晶、黑發晶、鈦晶……等等)、各色異象幽靈水晶(紅幽靈水晶、白幽靈水晶、綠幽靈水晶……等等)、紅兔毛水晶、黃兔毛水晶、幻影水晶……等等。水晶的生長環境多在地下、岩洞中,形成條件要比一般石英苛刻,但只要有滿足它形成的條件,晶體可以長的非常大。 珍珠是華貴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中葯材,經濟價值高,養珠業常有「金庫」之稱,因此發展養珠業大有前景。珍珠是利用蚌類的培育而成的。蚌類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養珠業常選用帆蚌、褶紋冠蚌和珍珠蚌等品種養殖。 蚌殼內,有2片包住蚌的軟體,稱為外套膜,受到刺激時,就會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漸包圍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並以刺激源為中心,一層復一層地分泌珍珠質,最後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蟲卵等異物偶然侵入殼內,外套膜的表皮細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圍異物,分泌珍珠質而形成有核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