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水晶瑪瑙玉鑽石都怎麼形成

水晶瑪瑙玉鑽石都怎麼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9-19 02:51:41

『壹』 翡翠 水晶 瑪瑙 玉是怎麼來的

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礦物名為石英,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礦物之一。
瑪瑙是微晶石英,成分與水晶相同——為二氧化硅。
玉為硬玉和軟玉的總稱。硬玉即為通稱的翡翠,其成分為硅酸鈉鋁,硬度為7.軟玉的成分為硅酸鈣鎂鋁,硬度為6.5。和田玉屬於軟玉。
水晶與瑪瑙的成分相同,不同點在於水晶是整塊的晶體而瑪瑙無晶體結構。

『貳』 鑽石、水晶、珍珠都是怎麼形成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現代科學技術 、手段為探索鑽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其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白色)。為了便於理解鑽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鑽石的原岩。 自從鑽石在印度被發現以來,我們不斷聽到人們在河邊、河灘上撿到鑽石的故事,這是由於位於河流上游某處含有鑽石的原岩,被風化、破碎後,鑽石隨水流被帶到下游地帶,比重大的鑽石被埋在沙礫中。鑽石的原岩是什麼?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麼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攝氏度。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目前所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道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類岩石中,一類是橄欖岩類,一類是榴輝岩類,但僅前者具有經濟意義。含鑽石的橄欖岩,目前為止發現有兩種類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於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鉀鎂煌斑岩(lamproite),這兩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發作用產生的,形成於地球深處的岩石由火山活動被帶到地表或地球淺部,這種岩漿多以岩管狀產出,因此俗稱「管礦」(即原生礦)。含鑽石的金伯利岩或鉀鎂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經過風吹雨打等地球外營力作用而風化、破碎,在水流沖刷下,破碎的原岩連同鑽是被帶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帶乘積下來,形成沖積砂礦床(或次生礦床)。 水晶在礦物學中稱為「石英」,是屬於所有「石英」家族的礦種之一,石英家族的礦種另有「瑪瑙」又稱為「玉髓」、「貓光石英」又稱為「虎眼石」,其化學成分都是「二氧化矽」,水晶是等於石英,但石英不等於只是水晶,石英家族的「瑪瑙、貓光石英」也不是「水晶」,請讀者不要搞錯,同時也沒有純透明的藍色或綠色的水晶,只有綠發晶或極少出現的藍發晶! 遠在地球的地質生成時代,地球表殼幾乎都是「無水矽酸」的化學物質,是一種如似膠水黏稠狀的無色物質,經地殼高溫高壓,使「無水矽酸」中的「二氧化矽」含量達到超飽和。隨著地幔岩漿物質在侵入活動中沿著地殼薄弱處的上升,加之溫度的逐漸降低,岩漿中的SO2(即石英),在有充裕的生長空間中慢慢的冷卻形成石英晶體就是水晶了。 水晶的生長空間主要有四個:首先要有提供物質的熱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熱液;其二要有較高的溫度(550-600℃之間);第三較大的壓力(大氣壓力的2~3倍);第四須有生長時間(至少一萬年以上)。具備這四個條件才可生成水晶。所以您目前所擁有的天然水晶,無論美醜大小都是來自地球冰河時期之前所結晶的大地產物,距今都有億萬年的歷史。 由於其中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故而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例如:白水晶(透明無色水晶)、乳白水晶、紫水晶、黃水晶、粉紅水晶、茶水晶(煙水晶、墨水晶)、各色發晶(綠發晶、紅發晶、金發晶、黑發晶、鈦晶……等等)、各色異象幽靈水晶(紅幽靈水晶、白幽靈水晶、綠幽靈水晶……等等)、紅兔毛水晶、黃兔毛水晶、幻影水晶……等等。水晶的生長環境多在地下、岩洞中,形成條件要比一般石英苛刻,但只要有滿足它形成的條件,晶體可以長的非常大。 珍珠是華貴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中葯材,經濟價值高,養珠業常有「金庫」之稱,因此發展養珠業大有前景。珍珠是利用蚌類的培育而成的。蚌類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養珠業常選用帆蚌、褶紋冠蚌和珍珠蚌等品種養殖。 蚌殼內,有2片包住蚌的軟體,稱為外套膜,受到刺激時,就會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漸包圍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並以刺激源為中心,一層復一層地分泌珍珠質,最後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蟲卵等異物偶然侵入殼內,外套膜的表皮細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圍異物,分泌珍珠質而形成有核珍珠。

『叄』 鑽石、水晶、琉璃、玉、翡翠、瑪瑙,哪位高手精通關於這些的所有的知識,請賜教。

他們的價格或價值排序.七大寶:1鑽石,2紅寶石,3藍寶石,4祖母綠,5綠寶石,6翡翠,7玉石!
水晶屬於低檔珠寶哦!
珠寶三要素:美麗,稀少,耐久!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哦!其中鑽石還具有最高硬度,強折射,高色散。
所以鑽石是寶石中的之最哦!
鑽石(diamond)是一種幾乎全部由碳原子結晶而成的等軸晶系的自然礦物。它的礦物學名稱為金剛石。鑽石是寶石級金剛石的稱謂。 鑽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鑽石常常含有Si、Al、Ca、Mg、Mn、Ti、Cr、N等雜質。它的摩氏硬度為10、比重為3.52、折射率為2.417、色散為0.044、抗壓強度為10Kpa、導熱率在300K時為7-14W/(cm.K)、光澤為金剛光澤。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即使在高溫下,與強酸、王水和其他浸蝕性的介質都不起化學作用。 鑽石的特性: 鑽石在地球的深處經過高壓、高溫等復雜的條件形成。 (1)具有世間所有物質中最高的硬度。 (2)很高的色散和折射率。 (3)超強的化學穩定性以及稀有、不可再生等特性。 (4)鑽石是質量評價最嚴格,評價標准最國際化的寶石。這些特性使鑽石成為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美麗的也是最珍貴的寶石,被譽為「寶石之王」。 鑽石的象徵: 人類發現和使用鑽石只有幾百年,伴隨它的是神話般的傳說,宗教般的崇拜和畏懼。自從1477年8月17日,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向法國的瑪莉公主求婚,將一枚鑲嵌著鑽石的戒指戴在她的無名指上起,鑽石就成為全人類的定情信物,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更是由於瑪麗蓮·夢露的那首《鑽石,女人最好的朋友》而蜚聲世界。
水晶與瑪瑙的異同
水晶和瑪瑙的化學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二者還是有一些區別,水晶是單晶體,一塊水晶通常是一個水晶晶體,而瑪瑙則是多晶集合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瑪瑙則 是由無數微小的二氧化硅的晶體組成,所以通常瑪瑙是半透明的,而水晶則是透明的。兩者在很多情況下還會共生,就會形成水晶店銷售的水晶洞。
人們對瑪瑙質量和經濟價值的評判,一般都是以肉眼識別作為主要手段,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各 種玉石鑒定儀器很多,但在交易過程中使用這些儀器一是很不方便,二是不能解決問題,原因很簡單,會受到環境的局限,若判斷瑪瑙的優劣及經濟價值,那儀器就 毫無用途了。交易現場不可能進行復雜儀器作業,所以肉眼鑒別始終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瑪瑙種類繁多,素有「千樣瑪瑙萬種玉」之說,所以鑒別方法也很多, 通常以紋帶、顏色、透明度、裂紋、雜質、砂心和塊重為分級標准,除水膽瑪瑙最為珍貴外,一般以搭配和諧的俏色原料為佳品。
一般來說,瑪瑙質量好壞的鑒別和經濟價值的評定主要分級如下:
1、特級:紋帶美麗;顏色純正、明快的紅、藍、紫、粉紅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無裂紋、無砂心、無雜質;塊重約5公斤以上者。
2、一級:紋帶美麗;顏色純正、明快的紅、藍、紫、粉紅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無裂紋、無砂心、無雜質;塊重約2-5公斤者。
3、二級:紋帶美麗;顏色純正、明快的紅、藍、紫、粉紅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無裂紋、無砂心、無雜質;塊重約0.5-2公斤者。
4、三級:紋帶美麗;顏色純正、明快的紅、藍、紫、粉紅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無裂紋、無砂心、無雜質;塊重約0.5公斤以下者。
以上幾個方面是對真瑪瑙質量的鑒別方法,此外,目前市場上還出現了大量的假瑪瑙,主要產品是合 成瑪瑙,有玻璃的、塑料的、石質的等等,雖然它的紋理、色澤度與天然瑪瑙相媲美,但卻不具經濟價值。售賣者妄想魚目混珠,行家看後必嗤之以鼻,所以愛好者 欲收藏或玩賞時,就應小心分辨了,主要的鑒別方法有:
1、 花紋和顏色:真瑪瑙色澤鮮明光亮,假瑪瑙的色和光均差一些,二者對比較為明顯。天然瑪瑙顏色分明,條帶花紋十分明顯,而仿製的假瑪瑙多數顏色艷麗、均一,給人一種假的感覺。
2、質地:假瑪瑙多為石料仿製,較真瑪瑙質地軟,用玉在假瑪瑙上可劃出痕跡,而真品則劃不出。從表面上看,真瑪瑙少有瑕疵,劣質則較多。
3、透明度:真瑪瑙透明度不如人工合成的好,稍有混沌,有的可看見自然水線或「雲彩」,而人工合成的瑪瑙透明度好,象玻璃球一樣透明。
4、 重量:真瑪瑙首飾比人工合成的瑪瑙首飾重一些。
5 、溫度:真瑪瑙冬暖夏涼,而人工合成瑪瑙隨外界溫度而變化,天熱它也變熱,天涼它也變涼。

翡翠是如何形成的?民間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地質學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個謎,曾有人認為翡翠與鑽石一樣,都是在地殼深部幾千度高溫,高壓條件下結晶形成 的,其實不然;美國不少地球物理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的模擬實驗,再結合世界各地發現翡翠礦床的實際情況,他們認為,翡翠並不是在高溫情況下形成的,而是 在低溫條件下在極高壓力下變質形成的。
日本東北大學砂川一郎教授在《話說寶石》(1983年出版)一書中,更具體指出翡翠是在一萬個 大氣壓和比較低的溫度(200 - 300℃)下形成的。我們知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處溫度越高,壓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結晶形成,當然不可能處於較深部份,那麼高壓 究竟從何而來呢?
這高壓是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擠壓力所形成的,現已獲得證實,凡是有翡翠礦床分布的區域,均是地殼運動較強烈的地帶。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凡發現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鈉長石的火成岩侵入體(中—基性岩)。鈉長石的化學成份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測翡翠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含鈉長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若要成為特級硬玉——翡翠,還須具備以下條件,翡翠圍岩必須是高鎂高鈣低鐵岩石。這種環境產出 的翡翠更純凈,少鐵使底不發灰。盡管低鐵但還是有鐵的存在,要翡翠十分純凈無雜質,還須在強還原條件下,即在還原環境中生成。因為在缺氧環境中,它所含的 Fe會形成磁鐵礦而析出,而不進入翡翠的晶格內,可使翡翠綠更正。再者要有生成翡翠後的地質作用及多次強烈的熱液活動,把翡翠改造得綠正、水好、底純的特 級翡翠。翡翠成色過程是伴隨著熱液活動進行的,為多期強度不同的成色過程。而且緩慢分解成鉻離子的致色元素,要長時間處在150-300℃,最佳溫度是在 212℃左右下,鉻離子才能均勻不間斷地進入晶格,在這種條件下生成的翡翠綠色非常均勻。完全生成特級翡翠後,還不能有大的地質構造運動,否則將會產生大 小不等,方向不同的裂紋而影響質量。以上各條件很難同時具備,這就是為什麼特級翡翠稀少的原因。
我只了解這些,

『肆』 翡翠 水晶 瑪瑙 玉是怎麼來的

目前世界上翡翠的主要產地是緬甸北部 ,占據世界上翡翠產量的90%以上。尤其是優質的翡翠,其翡翠的質地上乘,透徹又艷麗。緬甸翡翠近年來的開采量每年約數十萬千克,根據資料分析,如此開採下去數百年也開采不完。而目前除緬甸以外,翡翠礦在瓜地馬拉,哈薩克,俄羅斯西薩顏嶺、美國克列爾克里克和日本等地都有分布。

阜新是中國瑪瑙的主要產地之一,阜新瑪瑙具有產量大、品種多、顏色全、紋理美、質地優、料形奇等六大特點,並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阜新瑪瑙資源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50%。

水晶(Quartz Crystal)是一種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 水晶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南美洲和亞洲,其中南美的巴西水晶比較豐富,近幾十年來出口量均佔世界總量的大部分,其次為馬達加斯加和瓜地馬拉。美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土爾其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少量水晶。亞洲主要分布在中國和印度。

『伍』 怎麼理解玉石、寶石、水晶、鑽石的形成及形成所要具備的條件、環境

天然珠寶玉石:天然寶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機寶石
天然寶石:指自然界產出的稀少、美麗、耐久的礦物單晶。
天然玉石:指自然界產出的稀少、美麗、耐久和具有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及少數非晶體。
水晶,鑽石屬於天然寶石。
水晶的形成為熱液作用。岩漿結晶作用過程中,其內部逐漸積聚了以水為主的含礦的揮發物質。在岩漿作用晚期,由於構造裂隙的發育,使外壓下降。在一定時間內,揮發物質的向上運移。隨著溫度逐漸降低,至臨界溫度一下時,這些氣體物質便轉化為含礦的熱水溶液。礦物在這些氣體熱液中直接結晶,或從圍岩再結晶或經交代而成。
鑽石在高溫高壓下形成。形成鑽石的礦床有金伯利岩金剛石礦床、鉀鎂煌斑岩金剛石礦床、砂礦。

『陸』 誰知道,玉和水晶,分別是怎麼形成的

玉更好`
天然玉是有限的`人工想做出真玉10分的困難`
水晶則可以人工合成`而且比天然的更亮`更透明``天然的水晶還有輻射`
低檔次高輻射的水晶佩帶起來對人體是有害的`
玉的形成`由於玉有很多種`所以引用其他人的回答`
這篇文章講得雖然是和闐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樣的。
和闐美玉,歷代所寶。作為世界軟玉之王,和闐玉在中華8000餘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據統治
地位。本文從純地質學角度對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試圖揭開長期蒙在和闐玉上的神秘面紗,
使更多玩家從更科學的角度認識此種來自我美麗故鄉的珍貴特產。由於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錯漏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摘。
和闐玉產自昆侖山——阿爾金山脈,形成於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蝕交代白雲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對和田玉產區的遠古時代的地質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紹。按先後可劃分為如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白雲岩沉積階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約十幾億年),在塔里木古陸南緣,也就是今天昆侖山脈北緣所在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淺海地帶,那裡有大量的碳酸鹽沉積,其中含鎂質的白雲岩為成玉的主要物質來源之一。
二、白雲岩區域變質階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紀,塔里木運動造成全區強烈的褶皺斷裂活動,從而最終形成了塔里木大陸。在廣泛的區域變質作用中,白雲岩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岩。此後,該地區的陸塊隆起,成為我國最早露出海面的陸地之一,其上也沒有原層沉積物覆蓋。
三、白雲岩交代蝕變階段
在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殼運動發生了,被稱為「華力西運動」。華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陸的南緣,古陸塊的陸緣地塊和活動帶中間地塊中有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岩漿活動,沿斷裂帶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雲石大理岩。在侵入體頂部殘留的白雲石大理岩捕擄體或舌狀體與岩漿侵入體和熱液接觸交代後,形成透輝石化、鎂橄欖石化和透閃石化蝕變,成為成玉的物質條件之一。
四、成玉階段
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的淺成中酸性岩脈侵入到白雲石大理岩蝕變帶時,再次發生接觸交代作用,在適當的地質條件(300—350攝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壓應力)下,和闐玉最終形成。

以上四個階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陸緣海沉積/沉積白雲岩(成玉物質來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運動,區域變質作用/白雲岩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岩(成玉物質結構改造)
C、華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動,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白雲石大理岩蝕變帶(成玉物質基礎)
D、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中酸性岩脈接觸交代作用/和闐玉形成

和闐玉形成的特點
與世界其它軟玉一樣,和闐玉的組成礦石為透閃石,但和闐玉有其獨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側為青玉,隨著氧化亞鐵含量的減少,依次過渡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它軟玉多呈綠色,還沒有發現能達到和闐白色軟玉級別的。

水晶的形成
水晶,常常也被翻譯稱為石英 (Quartz) ,其實在物理性及化學性上,都是相同的東西。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硅 (Sio2) ,而硅 (Silica) 也是佔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 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水晶的硬度介於玻璃和鑽石之間。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硅,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 550 - 600 ℃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 (Hexagonal System) 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當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是每天 0.8 公釐 (MM) 。☆歡迎光臨東海天然閣☆http://tianrange.blogchina.co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准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 (Synthetic Quartz) ,通常多切割為晶元 (Chips) 供作電子、計算機、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 (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 ,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 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公分左右,即 30MM ,需要約 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公分 (100MM) 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 120 ~ 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幺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幺「地質年齡」動輒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軸線平行的生長紋 (Growth Lines) 。由於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它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它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 ( 稍後變成發晶 ) 、火山泥灰 ( 稍後變成幻影水晶 ) 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
什麼是天然水晶?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佔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公釐(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准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公分左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公分(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么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 lines)。由於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

水晶,常常也被翻譯稱為石英(quartz),其實在物理性及化學性上,都是相同的東西。許多地質學老師,在習慣上,就把不透明、岩石狀的稱為石英,而透明的稱為水晶。這種輕微的分辨,並不是很重要,因為基本上都還是相同的東西。

那麼天然水晶與百貨公司里展示的水晶玻璃飾品、酒杯……有什麼不一樣呢?同樣都是閃閃動人,但天然水晶有兩個特點是一般的水晶玻璃沒有的一是它能產生電流效應,也就是能形成所謂的「磁場」、「能量」;二是天然水晶能儲存、記憶某些信息。並且還能將這樣的信息擴大及傳遞,結合宇宙間我們未知的力量,進而達成我們的心願。

科學家發現如果電流通過由二氧化矽構成的晶片時,振頻便會不斷產生,而形成肉眼看不見的震盪效果,進而產生傳遞作用。所以從一九四○年代末期開始,聰明的人類便開始將晶片運用在各種領域,從石英錶、替代真空管的電晶體收音機、電視機,還有最前衛的電腦、各項電子設備、微波控制系統、汽車電子自動燃火器等,可以說如果沒有二氧化矽(crystal),恐怕有很多人都要失業啦!

運用天然水晶的能量算是一種迷信?還是巫術呢?所謂的靈性功能到底是商人耍的噱頭?還是真有其事?經過人們幾十年的接觸與體驗,了解到其實這所謂的靈性功能跟命相、星座學一樣,都是一種統計學,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水晶的這個特性,而經過世界各地眾人多年的經驗累積,便歸納整理出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信息,尤其水晶跟色彩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色彩治療又被廣泛運用在最近歐美流行的新時代運動、靈修及人體輪脈、風水五行上,而水晶之所以能有避邪化煞的作用,乃是在於他本身產生高頻率的震動,而另一個空間里的一些不幹凈的東東都是一些頻率低的靈,他們不喜歡逗留在高頻率的環境中,當然就會迴避或離開,加上作者自己親身也有一些體驗,更加相信水晶在某些范圍內的磁場功能的確存在!端看你如何去正確運用它的力量!

『柒』 水晶、鑽石是如何產生的

在茹毛飲血的年代,一位先民在岩洞的石壁上,無意中發現了一層晶瑩的石

頭。這些石頭在熊熊烈火映照下,閃耀璀璨的光彩。他敲下了這種石頭,並小心地

打磨成石斧、刮刀、箭頭乃至頸飾。40萬年後,這位先民在周口店被人們發現,他

身邊依然保留著這種晶瑩的石頭做成的器具。這種石頭,後來就稱之為水晶。

以狹義水晶-----白水晶的形成為例,探求一下水晶形成的奧秘。

幾千萬年以前,由於火山爆發,地球內部的岩漿從地心向地表活動,大部分岩

漿流出地面後成為黑色的火山石。而另一部分岩漿在地質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種寶

石。一些含有二氧化硅的岩漿在地下向四方伸展,大部分在泥土和岩石的壓迫下冷

卻凝固,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石英石;一些熔岩未能來得及結晶,迅速冷卻形成

了黑曜石;一部分含有二氧化硅凝膠和碳酸氫鈣混合物的岩漿冷卻凝固後,由於被

地下水溶解並由岩洞中一滴滴滲出,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石筍、鍾乳石或其變種蛋白

石;少部分二氧化硅岩漿的膠體沿著泥土空洞一層一層地沉澱固結,凝聚成了瑪

瑙;還有極少部分二氧化硅岩漿在泥土和岩石的空穴中與空氣接觸,慢慢地在空穴

壁上凝結成一支支的晶體,就形成了今天的水晶,而空穴就形成了所謂的「水晶

洞」。這些「水晶洞」在外面看就如同普通石頭,但切割開後就會發現裡面洞穴的

壁上凝結著一支支如手指大小、六角柱形的水晶(當然有的水晶可以長達幾尺。中

國地質博物館就收藏著一塊重達3500千克的水晶王)。

狹義水晶從成分上講實際上是一種石英石的結晶體。二氧化硅結晶完美時是狹

義的水晶,二氧化硅膠化脫水後是瑪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膠體凝固後就形成蛋白

石,二氧化硅晶粒小於幾微米時形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與一般石英相比,水晶形成的條件更苛刻,首先要有充裕的生長空間;其次要

有提供物質的熱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熱液;第三要有較高的溫度、壓力;第四要

有生長時間。具備這四個條件才可生成水晶。自然界中,發育的節理裂隙及斷層是

水晶生長的良好空間。多數水晶都以脈狀產出,分布於花崗岩、正常岩及其外圍的

石英岩、石英長石砂岩、千枚岩及片岩等岩石中,並受構造裂隙控制,以充填方式

形成。如果岩石發育或變質作用強烈,就可以提供充足的熱液。而這種熱液本身就

具備較好的溫度與壓力為水晶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最後所需的生長時間更易

獲得。上億年的地球並不缺乏具備這些條件,這也使水晶礦目前遍布世界各地。

水晶有多種顏色,如紫水晶、白水晶、茶水晶、煙水晶、黑水晶、和無色水晶等。

並不是每塊水晶都是完美的,在生長的過程中它有可能受到周圍鐵、鋁等大量

物質的影響,結果就出現了色澤上的變化。鋁會使水晶變成煙灰色,這樣的水晶被

稱為「煙水晶」;鐵會使水晶變成暗紅色,這樣的水晶被稱為「玫瑰水晶」,除此

之外高強度的輻射也會影響水晶的生長和色澤。只在沒有射線和其他追蹤元素的地

方,才有可能長出百分百純凈透明的水晶。

由於受熱液溫度的差別和混生礦物的不均勻分布,在同一塊水晶晶體上經常也

存在著多種色彩。如五顏六色的包體水晶。紫色和白色混生的一塊晶體、各種色彩

的發絲水晶等。這些水晶在陽光的照射下,通常金光四射、閃閃耀眼,呈現「精光

射大地,寶氣吐彩霞」的壯觀景象。

因地殼是在不斷運動的,不是所有的形成條件都恆等不變,地動山搖、溫度的

改變、熱液的缺失都會影響水晶的生成,至少會影響水晶的品質和大小。我們眼前

的一塊塊絢麗多彩的水晶,實在是匯聚了天地之精華。其實所有能成為寶石的礦物

晶體,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也是自古以來人們喜愛寶石的原因之一。

『捌』 水晶與瑪瑙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環境又是咋樣的! 求詳細!

這個問題很尖銳啊,呵呵,應該找有關的科學家解釋下更好。我就把我的理解說說吧。先說明一點,不是所有的水晶都與瑪瑙共生,與瑪瑙共生的水晶也通常是小水晶、水晶芽。 瑪瑙和水晶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只是結晶不同,瑪瑙是多結晶體,而水晶是單體的。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而瑪瑙的形成要比水晶的條件簡單,時間也快。我們知道,在地球的深部有大量處於熔融狀態的岩漿。當受到地質構造活動影響時,岩漿上升,湧入地球表層----地殼,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溫度、壓力等條件的改變,便從岩漿中分離出含二氧化硅的熱水溶液。當它流入岩石縫隙中後,冷卻沉澱發生的如果很快,就只能形成細顆粒的瑪瑙和玉髓之類的;如果有充足的溫度和時間,就容易生長出水晶。同樣一個晶洞,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冷凝的速度不同,內外形成的也不同,外面形成瑪瑙,裡面形成水晶。 舉個例子吧,糖和冰糖都是從甘蔗中提取的,但是冰糖是糖在一定條件下的結晶體,沒達到這個條件的就形成了糖,達到條件的就形成冰糖了。也不知道這么舉例對不對,呵呵,只是希望你能更明白。如果有更科學的解釋也請發上來,讓大家都學習下。

『玖』 水晶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水晶的四個條件:

1、需要有足夠且較穩定的的生長空間。

2、要有富含硅質礦物的熱液,略偏鹼性、鹽度較低。

3、第三需要低一高的溫度(160 0C -400 0C中一高的壓力(2-3個大氣壓)。

4、第四需要有一定的生長時間。

水晶常以晶簇、晶洞形式產出,其中水晶洞一般存在於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巨厚熔岩流層的火成岩與玄武岩中。

火山噴發時所含的氣體或熱水溶蝕等作用導致岩層中出現大量的孔隙,當富含硅質礦物的流體進入較薄的熔岩孔隙中,且溫、壓條件合適時將結晶沉澱出水晶等礦物。


(9)水晶瑪瑙玉鑽石都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水晶的產地

水晶的內生礦床有偉晶岩型、熱液型和矽卡岩型;外生礦床常見於砂礦。寶石級的水晶主要產於晶洞或偉晶岩脈中,幾乎世球各地均有水晶產出。如馬達加斯加、尚比亞、巴西、德國、俄羅斯、緬甸、阿富汗等 。

中國的水晶礦床分布也較為廣泛,25個以上的省、區均有水晶產出。

中國的水晶礦床成因類型主要分為四種:

1、花崗偉晶岩型水晶礦床,如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查斯台水晶礦床;

2、石英脈型水晶礦床,如我國最著名的「水晶之鄉」一一江蘇省東海縣的水晶礦床;

3、矽卡岩型水晶礦床,如內蒙古巴林右旗朝陽灣水晶礦床;

4、水晶砂礦床,水晶硬度較高、不易風化,常形成殘積、坡積和沖積型水晶砂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晶



『拾』 水晶是怎樣形成的,和其成分。火山噴發後為什麼會有鑽石形成

水晶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石英結晶體礦物。它的主要化學
是二氧化硅,當二氧化硅結晶完美時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膠化脫水後就是瑪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膠體凝固後就成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於幾微米時,就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鑽石是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的,故而由於火山噴發時,沒有這個條件,所以鑽石不是在火山噴發時形成的.
但是,因為鑽石形成後,會隨著岩漿被帶到火山管道中,當岩漿冷凝後,就形成了含有鑽石的金伯利岩,所以,當火山噴發時,含有鑽石的母岩會被帶出來,而由於水流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的作用,鑽石的母岩會破碎,而形成鑽石的沉積沙礦,而這些沙礦通常在火山活動的范圍內,因此就會形成鑽石是火山噴發是形成的這一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