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國時期的一個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塊大洋的價值是相當的高的,相當於現在的兩三百元。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過一個工人的工資,可能一個月也就幾個大洋。
綜上所述,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一塊大洋的價值是非常的高的,但是後來因為大量的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大洋也就不斷地貶值。
『貳』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要看什麼時期的,民國早期相當於50多元,晚期只相當於30多元。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叄』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的錢幣換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當時的物價來做對比,而參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以民國初期的物價推算,當時的一塊大洋價值約等於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後期時的價值就沒有這么高了,只能值現在的100元人民幣。
『肆』 民國時期大洋在民國是多少錢
在民國時候,一塊大洋大約差不多等於一兩銀子或者比一兩銀子稍微少點,在清朝一兩銀子的價值差不多在300元以上,但是貶值的很快,按照民國初期算,大約可以到200元左右。
在民國初期,四塊大洋可以買一頭驢,一塊大洋可以買一擔米;民國後期一塊大洋是一擔谷。(這里谷和米做一下解釋,米是穀子加工來的,所以民國後期銀元價值稍有下降)。在30年代的北平,也就是北京,那個時候叫做北平,一塊大洋可以在飯館吃一頓三菜一湯;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去西餐吃兩頓。
再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大洋,民國初期魯迅先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那個時候魯迅先生的工資是300大洋,相當於現在至少5萬元,當時一般的工資是5~10個大洋,這里的情況應該是當時大學教授是特殊高薪職業,所以工資會很高,和現在的大學教授的工資差不多,但是可以想像這個差距有多大。因為民國時期很長,加上民國時期國家戰亂貨幣價值浮動很大,只有黃金和白銀才不會貶值,其他紙幣都有隨時都會變成廢紙,就好像後來的金圓券,老百姓拿到金圓券首先就是去換成銀元。
銀元裡面袁大頭的款式最多,而且每個年代都有特殊版本特殊品相的版本,比如甘肅版等較為常見。
『伍』 民國時期,十個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能夠買到多少東西
我們在看近代電視劇的時候,常常能看到民國時期的老百姓們,普遍都是使用的大洋作為日常貨幣,而且當獲得一個大洋的賞賜時,老百姓普遍表現得非常高興。如果他們得到十個大洋,可能高興得跳起來。那麼十個大洋,究竟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10塊大洋能買到些什麼東西呢?
大洋
大洋其實就是指的當時老百姓所使用的法定貨幣,銀元。宣統年間,清政府就已經設立專門的鑄幣局,發行銀元。由於當時的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所以市面上存在有非常多的銀元,各式各樣,包括龍洋,鷹洋等等,而這些銀元就統稱為大洋!
結語
綜合來看,民國時期的大洋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購買力會相對低一點。而在沒那麼發達的內陸城市,大洋的購買力還是挺高的。一塊大洋在內陸城市相當於有兩三百人民幣的購買力,10塊大洋基本夠一個三口之家正常吃喝了。而普通的工人,工作一個月其實也就掙10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月薪三千。也就是說,十個大洋相當於現在的3000人民幣。
『陸』 民國三千大洋能買什麼珠寶
民國三千大洋能買黃金鑽石珠寶。
1930年,也就是民國十九年,那一年恰逢混戰,也就是中原大戰,二月到十月黃金價格有波動,當時一兩黃金需要68.28元。
『柒』 民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是什麼一個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的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再加上現在我們幾乎都是使用手機支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對一塊錢已經沒有什麼概念了,但是在以前的時候一塊錢卻是很多人都想要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一塊錢購買能力是很強的。在民國時期主要流通的貨幣就是印有袁世凱頭像的大洋,這種貨幣是在北洋政府統一全國之後才出現的,而且在《國幣條例》頒發之後,北洋政府規定了“袁大頭”的製作材料為銀,並且還規定了在1914年12月開始由江南造幣廠開始製造一元大洋。
如果按照當時的土地價格來計算的話,在民國時期只有四五塊大洋就可以購買一塊面積差不多為三畝的土地,而且這塊土地的位置還是很好的。如果是放在現在的話,位置很差的一塊面積為三畝的土地價格最少就是幾萬,所以說大洋的購買力在當時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