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科學家不僅能在月球上種菜,為什麼還能種出鑽石
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思索,所有的問題都會隨著你的思路而解開。科學技術的發達,使月球上可以種出鑽石,真的是令人贊嘆。之所可以種出鑽石,那就是因為科學家抓住了鑽石的本質。因為鑽石的母親是碳元素,也就是碳元素使得鑽石那麼耀眼,也就是抓住了它的本質,所以就在月球上種出了鑽石。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凡是敢於挑戰,一切都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月球上種鑽石,國人的驕傲!
⑵ 月球上有沒有鑽石或者黃金
不太可能。宇宙大爆炸期間為液氣態狀,由於相互吸引力和表面張力,各自形成圓球體;再以後,也許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派生元素!月球的內核溫度應該也是很高的!事實上,月亮上有比鑽石和黃金更好的東西。
不管是地球上採集到的隕石,還是來自月球的岩石,都沒有鑽石硬.其實宇宙任何星球剛開始都是一團高溫粒子氣團才是,經過上億年才成現在之星系,由於行星起點低,故經宇宙低溫形成岩石,而月球比地球更低,故不能合成黃金,寶石等重原素。
⑶ 月球表面閃光是怎麼回事
美國阿波羅計劃期間,探測器發現月球上存在不明「閃光」,充滿疑點,有人說是UFO造成的,於是1971年阿波羅15號發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探查月球閃光的原因。
但隨著觀測科學家又發現,這樣的閃光現象在月球表面分布比較集中,有些區域強有些區域弱,看來月球閃光還有別的原因。直到後來日本發射了一枚用於探查月球元素分布的探測器,才揭開了這種現象。原來月球上的放射性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放射性物質衰變時產生氣體氡,通過月球歷史上遭受的劇烈撞擊形成的裂縫從地下逸散到月球表面,氣體氡在被陽光照射或與陽光中的帶電粒子作用,就會反光或者自身被激發產生特殊的光。
⑷ 月球有鑽石嗎
沒有,鑽石的生成條件最基本的就是高溫和高壓。月球上高壓有了,但是沒有高溫的條件所以鑽石是沒有辦法生成的。
⑸ 在月明星稀的晚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月亮「鑽''進雲層里,這是怎麼回事
所選的參照物應該是雲層,雲層在運動,假設雲層不動,那麼就是月亮在運動。 不能選擇地球作為參照物,因為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短時間內不可能看到月亮快速運動
⑹ 月亮上有什麼
一、月球上有金礦,不過藏儲量應該不是很大。二、鑽石幾乎沒有,因為鑽石是在較高溫度和較高壓力下形成的形成鑽石還需要具備適當的氧化還原環境,因為在過氧化環境下,鑽石將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若氧逸度過低,鑽石將與氫發生作用而形成甲烷。還需要有特定的地質構造背景。 PS:因為月球上有100多種礦物,其中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 三、月球上有人類發展最需要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無論經濟、軍事、政治價值都非常高,幾乎可以這 么說,誰取得開發月球的競爭優勢,誰就占據了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地球缺少能源,而月球被專家們稱為21世紀的波斯灣,最主要的燃料是氦3。由於氦3大量存在於太陽風中,這種高能粒子流可直接抵達幾乎沒有大氣覆蓋的月球表面。美國科學家認為,沉積在月球上的氦3大約有5億噸,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月球上的氦3儲量為數百萬噸或上千萬噸。這比地球上15噸的已知儲量要多多了。據加利莫夫估計,200噸的核燃料氦3就可以滿足地球上1整年的能源需求。俄羅斯的一項估算顯示,1噸氦3的價值約為100億美元,用飛船從月球運回1噸氦3的總費用為2000萬到4000萬美元,開發月球氦3有利可圖。
除了豐富的能源,人們還看中了月球的「居住」前景。1998年,美國發射的「月球探測者」發現月球上存在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當時宣布,月球上的兩極存有1100萬至3.3億噸的水冰,可以滿足人在月球上生存的需要,水如果分解成氧和氫,又可以成為太空飛行器的重要燃料。美國由此制定了往月球移民的計劃。這個藍圖把人的開發中心定在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環形山附近。月球土壤中豐富的鋁、鐵、硅可以用來直接生產建材,建造房屋;太陽能陣則被放置在離此很近的陽光充足的區域,獲得的電力源源不斷,生活、科研、生產都夠用,當然包括化冰為水。類似這樣把人類遷移到月球上的計劃是各國的月球開發宏圖中都有的內容,月球因此被稱為地球未來的第八大洲。
從人類向太空發展的角度來看,月球還是十分理想和重要的中轉基地和研發製造中心。月球上的環境比起地球來有很多優勢。比如引力要小很多,在月球上組裝、發射航天器更加容易,需要的推力小,所需的燃料自然就要少很多。美、俄、歐都有火星開發計劃,先到月球基地,再從月球發射航天器到火星,是最經濟、最科學的選擇。
⑺ 鑽石環的現象原因
鑽石環是指在太陽將要被月亮完全擋住時,在日面的東邊緣會突然出現一弧像鑽石似的光芒,好像鑽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閃耀光芒,這就是鑽石環。 日食和月食的「季節」。日食一定發生在朔,即農歷初一當日。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但因太陽軌道(黃道)與月球軌道(白道)成5°9交角,故並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發生,而日食發生時,日月兩者皆一定在「黃白交點」(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
日、月食的發生必須是新月和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計算表明,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
對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2度左右的范圍內,就可能發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0度左右的范圍內,則一定有月食發生。
由於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和月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
太陽每天在黃道上向東移動約1度,由於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范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白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對於月食而言,它的食限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個食季就只有24天。
⑻ 月球月壤的形成原因
月壤成因是指月壤的物質來源、形成過程和演化。是由於隕石撞擊作用在高溫下使基岩熔融、粉碎和岩化作用形成;少數學者認為可能是由火山噴發帶來的一些火山灰流和岩屑所形成。
月岩的溫度變化極大,月岩熱導率很低,其礦物組成和結構不均一,因熱脹冷縮使月岩發生崩解,產生岩屑;太陽風和銀河宇宙射線對月岩的輻射降低了礦物強度,使晶格變形,也可能間接地促進了月壤的形成。此外,隕石碎屑也是月壤的重要組成之一。
(8)月球有鑽石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月球樣品預計3月亮相國博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拿到新的月球樣品。
據月壤容器設計師介紹,這個月球樣品的容器材質為人造水晶,整體造型借鑒自國博館藏的系列青銅「尊」造型,以體現穩重大方之感。
整體外部造型高38.44cm,象徵地球與月亮間的平均間距384400km,整體外部造型寬22.89cm,象徵嫦娥五號自發射到返回的任務時長22.89天,從時空兩個緯度展現中國探月領先地位。內部造型由地球、中國地圖、月球、月壤等組成,月壤儲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之中,通過填滿在其中的月壤,得以呈現形似月球的造型特徵。
下部地球造型磨砂透光,其上中國地圖造型透光突出,象徵華夏大地對月亮的長久情意。特別是容器內設計了地球與月球間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繪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國探月突破極限、跨越「九重」。
⑼ 為啥在地球看月球是亮的,為啥月球的外層是一層岩石
簡單粗暴的回答你,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存在大氣,所以光通過地球大氣時會出現散射現象,像其他天體一樣,其次月亮他本身並不明亮的,別搞錯了概念,我們看起來很亮,反射陽光,這讓我們看到地球上的月亮很亮,月亮看起來很黑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月球本身的條件,月球上的大氣非常罕見,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其中6次成功,將12名宇航員送往月球表面。從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照片來看,夜空是完全黑暗的,即使是在白天。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沒有接近絕對真空的大氣,光線直走而沒有大氣的阻礙。只有當看著地球或太陽時,它才是明亮的,而當看著星空時,它是完全黑色的。
關於為啥在地球看月球是亮的為啥月球的外層是一層岩石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⑽ 日全食時怎麼會突然出現閃光形成鑽石環,不是有濾光鏡嗎,開始都沒光
你看的那是貝利珠
日食的過程:日食的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的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佔太陽表面了。這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的表面幾乎完全被侵佔,只剩一條蛾眉月形的亮帶。以上構成了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的幾分鍾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的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剎那間肅靜了下來。
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當窄窄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鍾。
月球表面的山、溝星羅棋布,地貌復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的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了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
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同地觀測,不論用何種底片,都有拍到這一現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的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報告了貝利珠現象,弗朗西斯·貝利於1836年正確地解釋了它。
2009年7月22日,早晨起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出現500年一遇的日食,同時出現貝利珠現象.
關於
1:中國觀測日食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中國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中國歷來重視日食的預報,據說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報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 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豐富的日食記錄。光是古書(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最早是《尚書》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詩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鍾,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2:古代西方一次日食中止一場戰爭,西洋最有名的故事記載是在西元前585年。米提斯與利比亞兩族打仗,打到一半時 忽然間太陽消失不見了,兩族族人害怕災禍的到來,終於達成美好的結果- -兩族講和通婚。對於日食現象的看法,除了大溪地人把日食當成正面意義外,其他的國 家都將他作 負面的解釋。譬如西元前六百多年,雅典攻打某族時,因為發生食相而害怕不敢繼續前進,就因為延遲了進攻,反倒讓敵方趁這段時間有了准備,結果當雅典軍隊進攻敵方時,反而被打敗了。
[編輯本段]關於貝利珠的八大疑問
即將於2009年7月22日來臨的日全食,正在成為社會和媒體矚目的焦點。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消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請關注——
「天賜良機,勿失『天機』。」7月22日,對於我國500年一遇的觀測日全食的良好「天機」,國內天文學家們都如此感嘆。這是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其掩食帶之寬、時間之長、經過地區人口之多,實屬罕見。 然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消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最基本的一些知識?
為什麼日全食總是在不同地方出現?
此次日全食的可觀測范圍,涵蓋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南亞各國的許多大中城市及人口稠密地帶。而2008年8月1日的上一次日全食,在我國的合適觀測帶卻只有少數西北偏遠地區。 眾所周知,日食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芒。日食發生時,被月球擋住陽光的區域在月地之間形成一個陰影「圓錐」,地球表面擦過它的部分才能看到日全食。由於日月軌道所限,地表能切到「圓錐」的最大截面,直徑也不到270千米,隨著地球自轉掃過狹窄的一條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帶。每次日全食發生時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和角度不同,月影「圓錐」也就掃在地球上的不同地點。 雖然日全食並不像彗星、流星雨那樣周期動輒千百年,但對某一地區而言,眼下媒體商家大力渲染的「數百年一遇」並不誇張。
為什麼每次觀測范圍和持續時間都不一樣?
7月22日的日全食將持續6分39秒(在我國境內最長5分55秒),我國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帶寬約250千米,將是本世紀我國境內持續時間最長、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 月球繞地和地球繞日的公轉軌道都是橢圓形,地月、日地距離也總是不斷變化。太陽直徑約是月球的400倍,因此只有日月軌道「相會」且日地距離至少達到日月距離400倍時月球才能完全遮擋太陽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此次日全食來臨時,太陽位於遠地點附近,月球則剛通過近地點,月球陰影在地球上掃過的區域也較寬。而地球表面八成以上都是海洋和人煙稀少的地區,此次月影掃過人口稠密地帶實屬難得。 月球繞地的公轉角速度遠高於地球繞日,因此月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動速度很快,在赤道地區約1800千米/時,到兩極附近高達8000千米/時,因此發生在赤道的日全食最高可持續7分鍾40秒左右,而在中高緯度地區則只有幾分鍾,到兩極則完全看不到日全食。
是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都能看到日全食?
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日地、月地距離各不相同,當月地距離較大時月影「圓錐」的頂點就不能到達地球,此時在地球表面只能有一小條區域觀看到日環食,兩側的部分區域看到日偏食;又因為日月軌道平面之間有5度左右的夾角,也可能在日月「會合」時離軌道平面的交點仍較遠,造成「圓錐」頂點與地球不在一條直線上,地球表面最多隻能看到日偏食。
為什麼日全食比月全食似乎更少見?
根據邯鄲傑出歷史文化學者、青年詞曲作家申寶峰長期考究漢朝古墓中的日食記得出:各民族對日全食有著如天狗吃日、狼逐日等等不同的解釋,並有其各自解決的方法。 中國古時候,民間是以 敲鑼打鼓的方式來對付;由於日全食的時間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鍾) ,所以在人們敲敲打打後,太陽可能就會馬上重現,因而免除了人們的驚慌。 中國對日食的記載很早,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一個畫有「日月合璧」 ,亦即太陽與月亮疊在一起,這就是當時的日食記錄。中國人對日食的科學解釋為陰侵陽,中國很早就知道視為「陰」的月亮,遮蔽了視為「陽」的太陽,而造成日食現象。 古時候有「月盈則食」的說法 ,意指月食現象發生都是在滿月之時。 日食發生時,中國古代朝廷也會有所行動;中國人認為天代表大自然,太陽在大自然里有著最崇高的地位,皇帝稱為天子,則意指其為上天派來管理人民的。既然天代表皇帝的父親,它會透過太陽表面上的現象來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皇帝,明示他做錯什麼事情、有什 么事情要小心等等;於是,透過各種徵兆呈現出來,日食就是一個常被利用的狀況。根據古書避鎮殿記載,漢朝每當發生日食時,皇帝就不到大殿做早朝,而到偏殿旁的小殿進行早朝,並且一切從簡。
就全球發生次數而言,一年內的日食其實比月食更多。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各自運行的軌跡每隔半年會有一次「相交」,可能發生日食的時間段(日食季)還比發生月食的時間段(月食季)更長。一年內可能一次月食都沒有,日食卻必有兩到五次,全球范圍內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會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發生,處在黑夜中的半個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長達幾十分鍾乃至幾小時,可觀測范圍和持續時間遠大於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點被看到的幾率更高。
為什麼在同一地區,每兩次日全食的間隔時間並不一致?
此次作為最佳觀測區域的我國長江中下游,上一次日全食是在434年前的1575年,而下一次將在300年後的2309年。古代天文觀測者曾總結出,在同一地點223個月相變化周期和太陽19次經過日月軌道交點的時間基本一致,形成一個長約18年的周期,此後人們又提出了其他更完善的周期。由於觀測原因對日月變化周期只能以整數計算,但這兩者的長度並不完全相等。加之地球自轉的影響,相隔一個周期的兩次日食往往不會發生在相同地點,也不一定都是日全食或日偏食,日全食回到同一地點所需要的時間就更不固定了。不過,天文學家通過嚴格的推算,仍可以准確預測某地下一次出現日全食的時間。
日全食持續期間內,可能會對地面產生哪些影響?
與陰雨天雲層遮住太陽不同,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這暫時會對信號需經過電離層反射的無線電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擾,使用超短波的調頻廣播、手機、無線上網等則不受影響。不過,對整個地球磁場而言,這種影響還是微小的。 另外,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新疆伊吾觀測點的氣溫下降了8攝氏度左右,許多觀測者也感到身邊一下子變涼了。此次日食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這樣夏季市區晝夜溫差一般不超過5攝氏度的地方,又是在升溫期間的上午發生,日食造成的降溫不會很大。
為什麼日全食發生時的幾分鍾內,可以用肉眼直視太陽?
除了太陽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幾分鍾,用肉眼可以直接觀賞日全食外,其餘時間切不可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更不可用缺少太陽專門濾光片的望遠鏡觀看太陽。在達到全食的幾分鍾期間,太陽最明亮的光球層被完全遮蔽,此時可直接用肉眼或望遠鏡觀測太陽,並欣賞天空中展露出的日冕和繁星。 相機或攝像機此時也應摘下濾光片,否則只會拍到一團漆黑。但全食持續時間非常短,很快會回到偏食狀態,即便只露出一小部分的光球也足以亮到傷害人眼及攝影器械。因此在觀測時仍需事先准備好日食觀測眼鏡、鏡頭濾光片等,並把握好全食出現的時間。
為什麼說不看日全食是「終身遺憾」?
許多親身觀賞過日全食的人都認為,親眼目睹天空變黑、紅日當空變成滿天星斗的奇觀,這種現場的震撼是任何照片、影像都難以替代的。貝利珠、日冕、日珥等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象,更是令天文愛好者們著迷,平時對天文不感興趣的普通人也會平添幾分好奇。 住在長江中下游、能在家門口觀賞日全食固然是人生奇遇,而對我國北方和嶺南許多此次無緣前去一睹日全食風採的人來說,如果確實對此有濃厚興趣和出外旅遊的條件,也可以加入日食「全球追蹤者」的行列,平均一年半一次的等待也不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