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聯通瘋狂鑽石包月是什麼
瘋狂鑽石是一款高品質單機休閑益智的消除游戲,消滅鑽石,炫酷效果,愛不釋手;游戲特色:1、多種炫彩鑽石角色,high翻全場;2、游戲難度層層疊加,通關需技巧;3、流暢酷炫的游戲畫面
該產品有瘋狂鑽石15元/月業務,瘋狂鑽石VIP30元/月兩種資費。此業務是用戶使用瘋狂鑽石玩游戲闖關時使用。用戶訂購會員後進行裝備升級,以此提升作戰技能。
聯通瘋狂鑽石包月15元,訂購簡訊指令:z15,退訂簡訊指令:tdzs,簡訊接入碼10655576。
瘋狂鑽石VIP包月30元,訂購簡訊指令:z30,退訂簡訊指令:tdvip,簡訊接入碼10655576。
② 世界上最貴的包包有多貴
世界上最貴的包應該叫做一千零一夜鑽石包。這種包不能算是日用品了,而是一種展品。因為你在街上逛街是看不到的。這種東西只能在博物館里怎麼看到吧。下面這張圖就是他的樣子。一個心形的包,中心也有一顆心,是五個線條發散出來,體積也並不是很大,但是重量特別的重。說他是鑽石包,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了。
因為這一款包僅僅使用了鑽石就有了四千五百一十七顆鑽石。其中包括了一百零五顆黃鑽五十六顆粉鑽和四千三百五十六顆白鑽。這樣說來應該是世界上最貴的包了。應該沒有人能夠買得起。應該是沒有人會花那麼多錢買一個這種包。
整款鑽石包由黃金手工製作,由10名技藝高超的匠人耗時8800個小時完成的,精益求精。鑽石總重達三百八十一多克拉。與其說這是一款包包,還不如說這是美國Mouawad公司做的一個展品。一件藝術品,我想這樣的包肯定也沒有人會背出來。還有這款包也成為了2010年,世界吉尼斯紀錄認證中最貴的一個包。這一款包,價值人民幣2139萬元。這個價格價格對我們來說就可以是天方夜譚了。想都不敢想,相信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平民。就算是王思聰也不會使用這一種包逛街吧。馬雲也不會吧!背著出去隨便被人家扣一個鑽石出來,就發達了。女孩子們都有鑽石的夢,但是如果真的有一款包在你面前的話。真的敢背出去嗎?
③ 我是在山東濰坊的河沙里撿的,能割動玻璃,根據我掌握的知識,或許是水晶或許是鑽石,請問怎麼區別
水晶最60%成份是「二氧化矽」(sio2),水晶的顏色是由於除了二氧化矽外,還含有各種不同微量的金屬所造成的。 在天然環境里頭,水晶多數會與礦物方解石、黃鐵礦、輝鐵礦、各種顏色的雲母片、碧茜、花崗岩、金紅石等「共生」,而形成了一些疑幻似真的景像,即所謂「異像水晶」,增加了收藏水晶的樂趣和價值。
水晶多數是在地底生長,生長的過程需要大量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的地下水源,溫度在550-600℃之間,並需要比大氣壓力大二倍至三倍的壓力,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便變成了六角柱形(hexagonal system)的水晶。
石英是一種受熱或壓力就容易變成液體狀的礦物。也是相當常見的造岩礦物,在三大類岩石中皆有之。因為它在火成岩中結晶最晚,所以通常缺少完整晶面,多半填充在其他先結晶的造岩礦物中間。石英的成份是最簡單的二氧化矽(sio<sub>2),玻璃光澤,沒有解理面,但具貝殼狀斷口。微晶質的石英稱為玉髓(chalcedony)、瑪瑙(agate)或碧玉(jasper)。純粹的石英是無色,但因常含有過渡元素的雜質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石英很安定,不容易風化或變化為他種礦物。
硅位於元素周期表第四族,在地殼中分布很廣,在所有元素豐度分布的順序上占第二位,僅次於氧,硅也是典型的親氧元素,主要與氧結合形成硅氧四面體SiO4攩4-攪,產由硅氧四面體以各種形式結合生成不同的硅酸鹽礦物,在寶石礦物中硅酸鹽類佔80%以上,以游離硅氧——SiO2形式分布的硅也占重要地位,而且穩定性非常好,是自然界最常見、最主要的造岩礦物,也是珠寶界應用數量和范圍很大的一類寶玉石,以SiO2為主要成分的寶玉石更是種類繁多,特徵各異。按SiO2結晶程度可劃分為顯晶質的單晶石英,多晶石英岩玉,隱晶質的玉髓、瑪瑙、澳玉、碧玉、木變石、硅化木和非晶質的歐泊、天然玻璃。下面根據國家標准分別加以敘述:
1. 單晶SiO2質寶石 透明、晶形完好的SiO2單晶體(含雙晶),礦物名稱為單晶石英,即廣義的水晶,狹義的水晶指無色透明的品種。
(1) 水晶的基本性質 水晶屬三方晶系,常見晶形為柱狀,主要單形為六方柱,菱面體,柱狀晶體的柱面常發育橫紋和多邊形蝕象,水晶為一軸晶正光性,具獨特的牛眼乾涉圖,折射率1.544-1.553,雙折射率0.009,非常穩定,無解理,貝殼狀斷口,斷口可具油脂光澤,摩氏硬度7,密度2.65g/cm攩3攪。水晶通常無色透明,但含雜質時可出現多種顏色,根據顏色可將水晶分為紫晶、黃晶、煙晶等品種。
(2) 水晶的品種及鑒定 水晶:無色透明的純凈二氧化硅晶體,其內可含豐富的包裹體,常見的有負晶、流體包裹體、固體包裹體。負晶是確定天然水晶的重要依據。固包體裹中常見金紅石、電氣石、陽起石呈細小的針狀定向排列於石英晶體內,猶如發絲,習慣上把這類水晶稱為發晶,另外一些固體包裹體在水晶內可形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成為人們愛不釋手的觀賞石。
紫晶:一種紫色的水晶,是SiO2中含微量鐵所致,經輻照,三價鐵離子的電子殼層中成對電子之一受到激發,產生空穴色心FeO攩4+攪4,空穴主要在可見光550nm處生產吸收,而使水晶產生紫色,但Fe攩4-攪不穩定,受熱易變成三價鐵,所以紫晶易褪色,紫晶顏色分布常不均勻,呈團塊狀,有時見平行色帶。具有弱到中等二色性,可能出現水晶中所出現的所有包體,還可有特徵的「斑馬紋」和球狀、小滴狀不透明深色包體。
煙晶:一種煙色至棕褐色以至黑色的水晶,成分中含有微量的鋁,Al攩3+攪離子代替Si攩4+攪離子,受輻照後產生AlO攩4-攪4空穴色心,而使水晶產生煙色。煙晶加熱後可變成無色水晶。
黃晶:一種黃色的水晶,成分中含有微量鐵而成。黃晶一般較透明,內部特徵與紫晶相同,市場上的黃晶多數是紫晶加熱處理而成。
綠水晶:一種綠色的水晶,天然產出的很少,主要是紫晶加熱得到的;或水晶中含綠色礦物(如綠泥石)包體而呈色。
芙蓉石:也稱薔薇石英,淺至中粉紅色水晶,色調較淺,因成分中有微量的Mn和Ti而致色,單晶體較少,通常為緻密塊狀集合體,顯渾濁乳狀外觀,有時可含定向排列的針狀金紅石包體,因而磨製成弧面寶石可顯示星光。
雙色水晶:一種紫色和黃色共存一體的水晶,紫色、黃色分別占據晶塊的一部分,兩種顏色的交接片有清晰的界限,雙色是由於水晶內的雙晶所致,紫色和黃色分別發育於雙晶單體中的r面和z面。 石英貓眼:當水晶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纖維狀包體時,其弧面形寶石表面可顯示貓眼效應,一般石英貓眼弧面較高,纖維狀包體清晰可見。
星光水晶:當水晶中含有兩組以上定向排列的針狀、纖維狀包體時,其弧面形寶石表面可顯示星光效應,一般為六射星光,也可有四射星光。
2. 多晶SiO2質玉石 組成礦物主要為細粒石英的玉石,可含少量雲母類礦物及赤鐵礦、針鐵礦等。放大檢查時石英為典型粒狀結構,粒度一般為0.01-0.6mm。集合體呈塊狀,微透明至半透明,密度與單晶石英相近,為2.64-2.71g/cm攩3攪之間,點測法折射率為1.54左右,純凈者無色,常因含有細小的有色礦物包裹體而呈色。常見的品種有:
東陵石:為一種具有砂金石效應的石英岩,市場上常見的為含鉻雲母的綠色東陵石,顯微鏡下微透明,主要產於印度。石英顆粒相對較粗,0.1-0.6mm,其內所含的片狀礦物相對較大,且大致定向排列。查爾斯濾色鏡下略呈褐紅色。
密玉:因產於河南密縣而得名,是一種含3~5%細小鱗片狀絹雲母的緻密石英岩,以綠色系列為主,有淺綠、翠綠、豆綠等。密玉與東陵石相比,較細膩、緻密,其內石英顆粒大小以0.02~0.25mm為主,沒有明顯的砂金石效應。放大檢查時在較高的倍數下可以看到細小的綠色雲母較均勻地呈網狀分布。 貴翠:因產於貴州省而得名,是一種含綠色高嶺石的細粒石英岩,呈不均勻帶灰色色調的綠色,一般只用來作低檔飾品。
京白玉:因最初產於北京郊區而得名,是一種質地細膩、光澤油潤的白色石英岩,有時用來冒充羊脂白玉,以其較低的密度和折射率加以區別。
「馬來西亞玉」:是一種結構較細的染綠色石英岩,常被用來冒充翡翠。放大條件下典型的粒狀結構和相對低的折射率容易和翡翠區別,國標(GB/T16553-1996)已規定不用這一名稱,而用石英岩(處理)。
3. 隱晶質SiO2玉石 隱晶質集合體,在正交偏光下表現為全亮,緻密狀構造,也可呈球粒狀,放射狀或微細纖維狀集合體,密度較為石英低,點測折射率1.53,密度6.5~7.0g/cm攩3攪,主要有玉髓、瑪瑙、碧玉、澳玉四個品種。
玉髓:超顯微隱晶質石英集合體,單晶呈纖維狀,粒間微孔內充填水分和氣泡,密度低於石英,約2.60g/cm攩3攪。由於玉髓多孔,因此染色較容易,市場上常見顏色鮮艷的玉髓都是染色而成。值得一提的是,染色後的玉髓顏色較穩定,本身也是一種低檔玉,國標規定為優化,無需加以說明。
瑪瑙:具環帶狀結構的玉髓,環帶中央有時是空洞,有時為水晶質所充填,瑪瑙最為常見的自然色為白色和灰色,也可出現黃棕色、棕紅色、藍色、淡紫色等。瑪瑙的基本性質同玉髓,根據包體特徵,顏色分布有下列特殊品種。
苔蘚瑪瑙:是一種均勻的、半透明含有樹枝狀綠色綠泥石或黑色氧化錳、紅色氧化鐵的玉髓。被包裹的雜質往往呈苔蘚狀,一般用作觀賞石,也叫風景瑪瑙,是瑪瑙中的貴重品種。
縞瑪瑙:亦稱條帶瑪瑙,是一種顏色相對簡單,條帶相對平直的瑪瑙。通常用於石刻和浮雕,常見的瑪瑙可有黑色相間條帶,或紅白相間條帶,當縞瑪瑙的條帶細到像蠶絲一樣時,被稱為纏絲瑪瑙。
水膽瑪瑙:是內含肉眼可見的氣液包裹體,並且轉動瑪瑙氣液包裹體會移動的品種。
碧玉:為一種含雜質較多的玉髓,最主要的雜質為氧化鐵,因而碧玉常為紅色,但也有因含其它雜質而呈綠色、暗藍色或黑色的。碧玉不透明,光澤暗淡,一種不同顏色的條帶,色塊交相輝映,猶如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的碧玉稱為風景碧玉;一種暗綠色其上帶紅點的碧玉叫血滴石。
澳玉:是一種綠色的玉髓,因含微量鎳而呈綠色,色較均勻,透明至半透明,主要產於澳大利亞。
4. SiO2交代的玉石 這是一種由於SiO2交代作用,但保留了原物質的外形而成的石英質玉石,重要的品種有木變石和硅化木。
木變石:是SiO2部分或全部交代藍閃石石棉,而保留纖維狀石棉晶形的產物,因紋理和顏色象木紋而得名。木變石不透明,硬度6.5~7.0,密度2.64~2.71g/cm攩3攪,折射率1.54~1.55(點)。顏色有黃褐色、褐色、藍灰色、藍綠色,藍色是殘余的藍閃石石棉的顏色,而黃褐色、褐色是所含鐵的氧化物——褐鐵礦所致,根據顏色可將木變石分為虎睛石,鷹眼石等品種。
虎睛石為黃色、黃褐色木變石,成品表面可具絲絹光澤,當組成虎睛石的纖維較細,排列較整齊時,弧面形寶石的表面可出現貓眼效應。
鷹眼石為藍色、灰藍色為主的木變石,SiO2交代不充分,殘余的藍閃石石棉較多。
硅化木:當SiO2交代數百萬年前埋入地下的樹干,並保留樹干形狀及其纖維狀結構時的產物稱為硅化木,化學成分以SiO2為主,常含Fe、Ca等雜質、顏色為土黃、淡黃、黃褐等,不透明。硬度6.5~7.0,密度2.65~2.91g/cm攩3攪,點測法折射率1.53。以顏色鮮艷、光澤強、木質結構清晰、質地緻密者為好。
5. 非晶質SiO2寶玉石 非晶質SiO2寶玉石包括歐泊和天然玻璃。
(1) 歐泊(Opal)原自拉丁文Opalus,意思是「集寶石美於一身」中間點,現今歐泊被寶石界列為十月生辰石。歐泊為具變彩效應的貴蛋白石,化學成分為SiO2·nH2O,雖然它不具晶體所特有的周期重復的結構,但其內部結構還是有序的,歐泊的變彩是由直徑等大的SiO2小球在三維空間規則排列構成一個衍射光柵而成的。而且各小區因小球直徑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顏色色斑,轉動寶石,光線入射角發生改變,每塊色斑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即變彩。由於透明度、體色和變彩形式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
黑歐泊:是一種體色黑色、灰黑色、深藍色、褐色的歐泊,以黑色最理想。由於體色較深,使各種顏色的反光格外瑰麗多姿,加上黑歐泊的產量稀少,故其價格在歐泊寶石中最高,是名貴的寶石之一。
白歐泊:在白色或淺灰色基底上出現變彩的歐泊,一般半透明,變彩較淺,是最常見的一種歐泊。 火歐泊:透明至半透明,有時有變彩,有時沒有變彩,體色為黃至橙黃色,由於色調熱烈,有動感,所以被大多數美國人所喜愛。
由於歐泊含水,硬度較低5~6.5,一般作項鏈掛垂、耳環、胸針,不宜做戒面,並且佩戴時注意不能曝曬、火烤,否則易乾裂而失去變彩。
(2) 天然玻璃:天然玻璃是指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玻璃,成分以非晶質SiO2為主,另外還含少量Al2O3、FeO、Fe2O3、Na2O、K2O等。具玻璃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正交偏光鏡下全黑,表現為光性均質體,但常見波浪狀異常消光,放大檢查內部常見圓形氣泡及流動構造,點測法折射率1.49,密度2.33~2.46g/cm攩3攪,較穩定,可作為寶石的天然玻璃有火山玻璃和隕石玻璃。
火山玻璃:是酸性火山熔岩快速冷凝的產物,礦物名稱為黑曜岩,SiO2含量達60~75%,可呈黑色、褐色、灰色、藍色、黃色、紅色等,有時顏色不均勻,帶有白色或其他雜色的斑塊,,形如雪化,被稱為「雪花狀黑曜岩」。
隕石玻璃:是隕石成因的天然玻璃,是石英質隕石在墜入大氣層燃燒後快速冷凝而形成的,常為較透明的綠色,綠棕色或者棕色。
下面在順便介紹一下其他寶石的鑒別:
鑽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定
鑽石的優化處理主要是指利用各種物理方法(放射性輻照和高溫處理),把那些不被人們喜愛的顏色(如淺黃、淺褐和褐色)改善,而得到受歡迎的白或其它彩色(黃、綠、藍、紅色):其次,是利用激光技術對鑽石中的包裹體進行凈度處理。
1.鑽石顏色優化處理的過去和現在
其實,人們對鑽石顏色的優化有很長的歷史了,過去用於改善鑽石顏色的辦法十分簡單,比如1652年,人們就知道在鑲嵌鑽石時置薄箔於底部以提高其色調,或是用蔬菜染色劑、墨水等塗在鑽石表面或腰棱以改善其顏色或提高色級。1905年英國化學家William Crookes發現了埋在鐳的溴化物中的鑽石可變成綠色的現象。這是放射性輻照改色的開始,到1932年人們終於找到了一條即可以使鑽石顏色改善,又能避免放射性對人體損傷的安全有效的改色途徑。
目前,輻照改色的途徑主要有:
(1)鐳照射處理(α粒子)(在氡氣中著色更快);
(2)人工產生的元素鎇輻射處理(α粒子);輻射後的金剛石進行強有力的清洗,可以不帶有任何放射性痕跡;
(3)迴旋加速器處理(質子、氘核、α粒子);用迴旋加速產生高速運動的上述粒子來轟擊金剛石,使之著色;
(4)線性加速器(高能電子);
(5)核反應堆處理(高能中子);
其中後兩種是較常採用的,尤其核反應堆處理得到的金剛石顏色分布比較均勻。值得注意的是採用加速器處理時,樣品事先必須冷卻,以防止輻射產生的熱量使金剛石驟然升溫造成熱振盪,使樣品破碎。處理的對象絕大部分Ia型,輻照的結果一般是綠色、藍綠色,再加熱處理就得到黃綠色、強黃色、橙色或橙褐色;對數量極少數的I型鑽石處理的最終結果可能會得到粉紅色或紫色;Ⅱ型鑽石的最終處理結果是棕色。
熱處理一般都是和輻照處理相伴進行的,單獨熱處理的情況不多,前人曾有過單獨熱處理將Ia型金剛石變成鮮明的黃色,在不同條件下處理使Ia型和Ib型金剛石相互轉變的研究記錄。單獨熱處理的關鍵是溫度的控制和氣氛的匹配。
我們對湖南砂礦金剛石採用吸收光譜、電子順磁共振譜和紅外光譜等手段進行的研究表明:其黃色、綠色和褐色等顏色金剛石的色心是雜質離子和放射性輻照產生的晶格空位。實驗發現了孤氮中心(≥2.22ev);N3-N2中心(2.985ev,2.596ev);GR1中心(1.673ev);595中心(2.086ev);H3和H4中心(2.463ev和2.499ev);3H中心(2.462ev)。本區金剛石的顏色本質是由於存在聯合色心。其黃色或褐色金剛石的顏色是由於多種色心的疊加,此結論與中科院地化所陳豐、郭九皋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區砂礦金剛石改色雖具多變性,但只要弄清呈色機制,控制溫、壓和氣氛等條件,完全可以提高金剛石的檔次。同時在實驗中我們發現金剛石中存在氫鍵,其具體存在方式(C-H,H2O,或OH)尚不清楚,認為它是金剛石中除N和B之外的第三種致色雜質元素,有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
CVD鍍膜是鑽石顏色優化的一項新技術,一般在Ia型刻面鑽石的冠部用化學氣相沉積法鍍上一層厚幾個到幾十個微米的天藍色合成金剛石膜來仿造天然藍鑽石。
2.輻照處理鑽石的鑒定方法
對於用人工輻照配合熱處理而得到的綠、藍、黃、橙、粉紅、棕色鑽石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鑒別。
(1)光譜特徵
1956年GIA的研究人員發現經輻照和加熱處理的鑽石在595nm處有吸收,而天然鑽石沒有,雖然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一吸收峰在高溫處理(大於1000℃)中可以消失,但又會出現1963nm和2024nm兩處新的吸收。因此595nm、1936nm和2024nm處的任一吸收峰是人工輻照的診斷譜線。
人工輻照成因的黃色鑽石顏色是由H3中心(引起503nm吸收峰)和H4中心(引起496nm吸收峰)導致,而且一般以H4為主,顯示496nm強峰。天然的黃色鑽石往往以H3為主,顯示503nm強峰。由於H4是收B氮集合體引起,因此不含B氮集合體的Ia型鑽石經人工輻照後不會產生496nm強帶。
人工輻照致色的粉紅色鑽石可顯示595nm和637nm吸收線,而且在570nm處可見熒光線。天然致色的粉紅色鑽石主要顯示563nm寬頻。
在Ia型鑽石上鍍膜的藍鑽石常顯示出N3中心和415nm吸收帶,而天然藍鑽是由硼致色,不會顯示415nm吸收峰。
(2)顏色分布特徵:
人工輻照致色的彩鑽常顯示與其結構無關的色帶,如環繞亭部的傘狀陰影,環繞冠部的深色帶及一側深一側淺的現象,這些分布特徵在浸油中觀察更為清晰。
CVD鍍膜的藍鑽在顯微鏡下可於其腰、棱附近見到白色不規則體。
(3)放射性檢測
用使底片感光的方法或蓋革計數器可以檢測出明顯的殘余放射性。用高純鍺γ-射線光譜儀,碘化鈉γ-射線探測儀、閃爍探測儀可以檢測出微量的殘余放射性。
(4)導電性檢測
天然藍鑽是半導體,在電導儀上的讀數一般是20-70V,很少高於130V,而CVD鍍膜的藍鑽常顯示高於130V的讀數。
3.鑽石凈度的優化處理-裂隙充填
除了顏色優化之外,設法提高其凈度也是目前鑽石優化處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天然鑽石中包裹體和裂縫會影響其凈度。人們利用激光高能量、細光束,高準直度的特點,除去鑽石內部的包裹體,提高其凈度。
八十年代以色列YAHUDA公司發明了鑽石的裂隙充填技術。他們首先用激光打孔至鑽石內部暗色包裹體,用強酸將內含物溶出,再用其它折射率相近的物質將孔填上。填充後的鑽石,其凈度可提高2-3個級別。填充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有彩光充填」,這種傳統的充填方法是以鑽玻璃做為充填材料,填充後裂隙處保留有彩光,但這種彩光不象未充填之前的七色彩光,而總是呈現七彩光中兩種相鄰的顏色(比如黃綠、藍紫等)。另一種是無彩光充填,裂隙處沒有因充填而呈現雙色彩光,是由C、H、O等元素組成的新的填充材料,研究者認為是一種透明的樹膠。由於這種充填裂隙處不再有彩光,很難被發現,更具有隱蔽性。
寶石與放射性
為了改善寶石的顏色,人們採用各種手段對寶玉石進行人工處理,以滿足不同人對寶玉石的多種需求,核技術輻照改色就是所用方法之一。但一接觸到「核技術」,人們首先想到了放射性問題,甚至對人工處理的寶玉石的安全性產生了懷疑。
其實,在人們的生活空間里,核輻射是無處不在的。人一生下來就不同程度的受著核輻射的影響,在我們的周圍,土壤、空氣、水、食品、居室的建築材料等,都含有一定的原生放射性核素,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射線,以及宇宙射線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相互作用產生的宇生放射性核素等等,都是自然存在的天然電離輻射源。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人工電離輻射源。如核武器試驗產生的放射性微塵、使用或生產放射性核素的部門排出的放射性「三廢」,還有國民經濟各部門中使用的核儀表及裝置,如加速器、鈷源、γ探傷機、β測厚儀、χ射線機,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夜光錶等,都會發出不同程度的射線。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對國民產生的輻射劑量稱為國民劑量,我國國民所受照射中天然本底輻射佔93.4%,其次是醫療照射,約占總劑量的4.21%。
放射性衰變是在原子核中發生的,與環境變化如溫度、壓力、濕度等無關,正因為放射性這一特性,使其在現代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核技術在農業、醫學、軍事、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用核技術進行材料(包括寶石)改性只是其應用的一個方面,用於寶石優化處理的輻照方法有三種:1.帶電粒子輻照,較常用的是高能電子輻照;2.γ輻照,一般是用鈷60作為γ源,故又稱為鈷源輻照;3.反應堆中子輻照,帶電粒子輻照是利用高能電子加速器,產生高能電子束輻照寶石,通常所產生的感生放射性很小或半衰期很短、輻照後的寶石經短時間放置後便不會對佩戴者產生影響。γ輻照不誘發放射活性,採用反應堆中子對寶石進行輻照,視寶石的品種、內部所含雜質和輻照的積分通量不同,其感生放射性也有所不同,反應堆中子分為快中子、慢中子和熱中子,其中熱中子會激活寶石中的某些原子、產生較高的感生放射性,若其半衰期較長的話,輻照後的寶石則須經過較長時間的放置,待其放射性水平達到安全標准以下時才能投放市場,否則佩戴這種寶石是不安全的。由於不同的輻照方法在寶玉石中所產生的色調有明顯差別,都存在著市場需求,因此利用輻照處理寶玉石的方法,現在還在採用,但用反應堆中子輻照方法,有些單位已不再使用。
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物體,由於其放射性核素的特性,能自發的放出射線,為度量射線對物質的作用程度,引進了劑量的概念,在醫學上用葯物治療疾病,要掌握使用的葯物量稱為葯物劑量,而要知道人體受到了多少放射性照射,在輻射劑量學中提出了吸收劑量的概念,其物理意義是:電離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單位質量的物質中吸收電離輻射能量多少的一個輻射量,也就是粒子授予單位質量物質的能量多少,吸收劑量不能反映生物效應的不同情況,即吸收劑量相同,因輻射類型(α、β、γ中子)或輻射條件不同(內、外照射,不同部位的照射)所產生的生物效應是不同的,大眾所關心的是人體受照射後的生物效應情況,所以又引入劑量當量的定義,稱為希沃特(Sievert),簡稱希(Sv)。這些是從放射性防護角度引出的常用單位,而任何放射性核素本身都有一定的活度,其大小決定於放射性核素的性質和存在的放射性原子核的數目,放射性活度的單位稱為貝可勒爾(Becquerel),簡稱貝可(Bq)。如輻射源每秒發生一次衰變即為1貝可。以上這些國際制單位都是1975年以來,由國際輻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CRU)和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討論推薦,並經國際計量大會(CGM)予以通過的,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為了便於對新舊輻射量及單位的比較,下表列出了上述單位新舊量的一些關系。
量 單位符號 換算關系
名稱 符號 現行國際制
限定名稱 曾用單位
吸收劑量 D 戈瑞(Gy) 拉德(md) 1Gy=100rad
劑量當量 H 希沃特(Sv) 雷姆(rem) 1Sv=100rem
活度 A 貝可勒爾(Bq) 居里(Ci) 1Bq=2.7×10-11Ci
用核技術對寶玉石進行加工處理,只是一種人工處理方法,是為了使寶玉石更加瑰麗多彩,對可能產生的感生放射性,理應受到嚴格控制,這不僅涉及到法律問題,也是一個道義問題,遺憾的是,目前國際上尚未制訂出公認的允許標准,可供參考的是,美國對托帕石確定的總允許放射性活度為25貝可以下,且對所含的不同核素也作了不同的活度限制,其原則是半衰期越長限制越嚴,例如銫Cs137核素的活度被限定在1貝可。
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的今天,經輻照方法處理的寶石的殘余放射性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出售用輻照方法處理的寶石不僅要有輻照改色的標識,還須有其殘余放射低於安全標準的承諾。
普及放射性知識,加強輻射防護教育,有助於核技術的開發利用,減少公眾對核能的恐怖感,全面科學的對待核設施及其產品的應用。
合成鑽石
人們盼望已久的合成晶體家族的新成員——合成鑽石即將進入國際市場。據亞洲珠寶雜志最新報道,今年九月份在香港和泰國分別舉行的珠寶貿易展銷會期間,美國吉米西斯公司的總裁克拉克先生向亞洲珠寶雜志披露,該公司生產的合成鑽石將於明年一月份投放泰國市場。
設在佛羅里達州的美國吉米西斯公司,通過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合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在該公司中佔有股分),對1996年從俄羅斯引進的生產合成鑽石技術進行消化和改進,終於在1999年9月生產出彩色的和無色的合成鑽石。
生產合成鑽石技術所採用的原料是一些天然的金剛石碎片。所採用的生產設備由該公司自行設計並製造,每套設備的成本大約為33~38萬元人民幣,生產一克拉合成鑽石晶體目前至少需要50個小時。由於規模小,生長周期長,至今月產量只有50~100粒。第一批無色的合成鑽石晶體重1.3~1.6克拉,彩色的合成鑽石晶體重達5克拉,刻面重量0.5~1.5克拉。無色的合成鑽石的色度為G~J,潔凈度為VVS2~VS1。彩色的合成鑽石晶體的顏色有藍色、綠色、粉紅色、黃色和黑色。
吉米西斯公司已與泰國的一些首飾製造商合作,決定將合成鑽石晶體加工、鑲嵌後再出售。隨著合成鑽石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吉米西斯公司也將銷售晶體和刻面,並計劃將產品投放俄羅斯、中東和美國市場。合成鑽石的價格介於合成碳化硅(一種外觀和硬度非常類似鑽石的合成晶體)和天然鑽石之間,當前市場上合成碳化硅的售價大約是天然鑽石價格的百分之十到十二。
合成碳硅石揭秘
彷彿一夜之間,幾乎凡是涉及鑽石之處都會帶上合成碳硅石(synthetic moissanite)一筆,美國發現頻道和ABC世界新聞極力渲染合成碳硅石和鑽石驚人相似,一些鑽石商打出「我們這里無合成碳硅石」、「100%天然鑽石」的廣告,美國C3公司斥巨資進行廣告宣傳和開拓市場,這一切都使我們迫切地想知道,合成碳硅石是什麼,怎樣快速鑒定,未來將會怎樣?
什麼是合成碳硅石
合成碳硅石是一種鑽石仿製品的注冊商業名稱,被稱為最新一代鑽石仿製品,是一種新的實驗室合成寶石,1998年6月進入市場。它的硬度和熱導率僅次於鑽石,折射率高於鑽石。盡管碳硅石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極為罕見,只出現在隕石、金伯利岩和碳酸岩中,粒度很小,不能用作寶石加工。鑽石仿製品通常僅能模仿鑽石的一、兩項技術指標,而合成碳硅石的光澤、亮度、火彩等都和鑽石極為相似,模擬性甚至超過當前的最佳鑽石替代品——合成立方氧化鋯。C3公司宣傳它是鑽石最好的夥伴。
合成碳硅石的原料唯一供應商是美國克瑞研究公司,它是開發、製造、營銷由碳化硅製成的電子儀器的全球佼佼者,主要產品有微波儀器、動力儀器、藍色激光等,它擁有47項專?/ca>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50/525593.shtml
④ 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是什麼
食物:世界上最貴的煎蛋是紐約Le Parker Meridien酒店製作的煎蛋,一份這種煎蛋的價格高達1000美元。 2007年11月,美國紐約市一家餐廳推出一款單價2.5萬美元的巧克力聖代冰激凌,打破最貴甜點吉尼斯世界紀錄。。。。
鑽石:「非洲之星第1」,也叫做「庫利南第1」。因為它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寶石金剛石「庫利南」切割而來。「庫利南」總重量3106克拉(公制),共被琢磨成105粒鑽石,共重1063.65克拉,其中「非洲之星第1」最大,重530.2「非洲之星第1」外型為水滴型,共74個面。「非洲之星第2」為由「庫利南」琢磨出的鑽石中次重的,重317.4克拉,方形,64個面,現鑲在英帝國王冠下方的正中。具有鮮艷深藍色的透明鑽石,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僅有幾顆,名鑽「希望」,就是其中之一。
鞋子:是銳步公司為小艾推出的問題1特別復刻版,56萬人名幣,現在可能已經遠遠不止了,鞋上鑲嵌256顆24.5克拉的鑽石。全球一雙,絕無第二 絕對真實 曾經在鞋的雜志上登過``
衣服: 美國宇航員的服裝。每套價值900萬美元! 世界上最貴的婚禮服由埃萊娜·甘維爾製造,價值730萬美元
包:2010年11月23日,美國Mouawad公司的這款「1001 Nights Diamond Purse」(1001夜鑽石包)正式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認證,成為了世界上最昂貴的包包售價:380萬美元(約合2470萬人民幣)
車:黃金跑車,28.5億元。1000馬力。平均每跑100公里將磨損掉近50克黃金。
香水:世界上最貴的香水~這瓶500毫升的皇室香水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水,價值215000美元。香水被裝在一個水晶瓶中,瓶口鑲有18克拉的黃金。這瓶香水是獨一無二的,全世界只生產了10瓶,只為固定的用戶而生產的。這種香水也有低端產品。
飲料:新的豪華伏特加酒稱Diva vodka 一瓶大約也會$ 1,060,000.00
⑤ 最好的鑽石產地在哪裡
最好的鑽石產地在南非。不過南非不是最大的鑽石產出國。
1、說到鑽石,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南非鑽石,南非鑽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產量上並沒有澳大利亞的多,說到南非的鑽石史,主要是在1867年之後發現了沖積砂礦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南非成為世界上鑽石出產量的主要國家,直到現在為止南非也擁有世界上產量最大,並且最有現代化的維尼蒂亞鑽石礦。
2、那麼為什麼說鑽石最大的產出國是澳大利亞呢,據相關的新聞報道,在澳大利亞已經勘探出天然鑽石儲量最大石礦,鑽石的產出量大約能達到25億克拉,而澳大利亞佔了6.5億克拉,扎伊爾佔5.5億克拉。就目前的鑽石開采來說,鑽石的儲存量能夠開采25年,但隨著人們技術水平的提高,每年都能發現不同地方的鑽石礦區,而澳大利亞礦區最多,其鑽石儲存量也是最大的。
二、哪些國家鑽石資源豐富:
鑽石最大的產出國是澳大利亞,其次是南非那麼哪些國家還有鑽石資源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吧:
1、波札那
波札那可是近年來新起的鑽石王國,不僅盛產鑽石,而且鑽石的質量名貴高檔,其工業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佔世界的13%和15%,各種鑽石儲量近4億克拉,居世界第三。
2、俄羅斯
同時,俄羅斯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產出國之一,其儲量居世界第四位,也是天然金剛石的主要產地,金剛石的產量90%以上來自俄羅斯。
⑥ 中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來源特徵對比
根據現有的分析成果,將中國三個主要產地金剛石/鑽石的特徵進行了對比,對比結果見表9.9。中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顏色類型、生長結構、包裹體組成以及碳同位素變化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其中產於揚子克拉通的湖南金剛石/鑽石和產在華北克拉通遼寧及山東金剛石/鑽石的區別較為明顯,而山東和遼寧之間雖然也有一定的差異,但區分較難。
表9.9 中國三個主要產地金剛石/鑽石特徵比較Table 9.9 Comparison of diamo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1.本項目組;2.遼寧省地質局旅大地質六隊,1975,1976;3.趙秀英,1988;4.池際尚等,1996a,1996b;5.黃蘊慧等,1992;6.羅聲宣等,1999;7.山東省地礦局第七地質大隊,1990;8.馬文運等,1989;9.談逸梅等,1983;10.劉觀亮等,1994;11.楊明星等,2002;12. 陳美華等,1999,2000;13. 王久華,2005;14. 郭文祥,1986;15. 郭九皋等,1989;16. 李海波,2006;17. 武改朝,2008;18.殷莉等,2008
中國三個主要的金剛石/鑽石產於兩個重要的具有太古宙基底的古老克拉通之上,雖然至今為止產於兩個克拉通之上金剛石/鑽石准確的形成年齡仍然缺乏系統的數據,但是基本的地質現象可以說明,兩個克拉通金剛石/鑽石最早的形成年齡都不會晚於古生代(華北遼寧和山東金伯利岩的精確侵位時間為470~480Ma±;而揚子地台最早的金剛石/鑽石發現是在新元古代花山群洪山組底部(Yang et al.,2009;Li et al.,2011;劉觀亮,1997,湖南原生金剛石找礦研討會);顯然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形成和兩個克拉通的演化關系密切,或者說克拉通演化的過程和金剛石/鑽石的成因及產地來源之間密切相關,這應該是產地研究的重要基礎前提之一。
華北克拉通是我國具有太古宙結晶基地的古老的克拉通,但其厚的岩石圈根部在顯生宙發生了明顯的丟失,地表地質學、捕擄體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數據結果顯示,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在顯生宙減薄了100km以上(吳福元等,2008;朱日祥,鄭天愉,2009;高山等,2009;徐義剛等,2009;鄭建平,2009;張宏福,2009;鄭永飛,吳福元,2009)。雖然關於華北克拉通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至今仍然是爭論很大的議題(陸松年等,2002)。多數學者傾向於該克拉通在古太古代就已開始形成陸核,其後大小不等的陸塊在不同時代經歷過不同規模的拼接,最後經呂梁運動形成統一的華北克拉通基底。克拉通的形成和發展演化大體經歷了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三疊紀蓋層穩定發展階段和中-新生代活化等三個階段(張國偉等,1996;翟明國和卞愛國,2000;閻國翰等,2007;劉敦一等,2007)。
華北克拉通在多個區域發現具有大於3.8Ga鋯石年齡的岩石,但目前出露的華北克拉通基底主要由大面積的新太古宙TTG雜岩及表殼岩系組成,因此,2.5Ga才是華北最早大規模形成陸殼基底的時間,但也有學者根據華北不同變質地體的P–T演化軌跡、岩石組成、構造樣式、地球化學及同位素年齡方面的研究成果,認為現今統一的華北克拉通結晶基底是在中元古代(1.85Ga)形成的(Zhao et al.,1998,1999,2000)。
華北克拉通蓋層穩定發展的早期階段(1.85~1.6Ga)主要以拉張-裂解構造活動為主,表現為拗拉谷系的發育,拉張性岩漿活動以及早期變質基底的隆升(李江海等,2000),雙峰式火山岩及鹼性岩漿岩大多數分布在中元古代的拗拉谷內及其附近,第二階段新元古代中-晚期(0.9~0.6Ga)的岩漿活動和第一階段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分布范圍明顯局限;古生代末-新生代張性岩漿活動范圍最廣(250Ma-新生代),各種鹼性岩漿岩和火山雜岩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末-新生代形成的裂谷、斷陷盆地及兩側,並且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演化模式。華北克拉通三個階段拉張性岩漿作用在時間上分別與哥倫比亞(Columbia)、羅迪尼亞(Rodinia)及潘基亞(Pangea)三個超級大陸的拉張裂解時間段基本一致,顯示出華北克拉通形成和演化的動力機制上和全球性大陸的裂解具有某種成生聯系(陸松年等,2002;閻國翰等,2007)。克拉通古地幔以含石榴子石的二輝橄欖岩、方輝橄欖岩及純橄欖岩為主,地幔交代作用強烈,岩石富集不相容元素(路鳳香等,1997);對地球物理、新生代鹼性玄武岩地幔包裹體地球化學的研究顯示,就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減薄的時間、程度和機制來說,有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即熱/化學侵蝕和下地殼拆沉可以對華北克拉通的最後演化過程進行解釋,目前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分歧(鄭永飛,吳福元,2009)。在這個過程中,太平洋向東亞陸塊的俯沖、晚石炭紀古亞洲洋板塊向南俯沖、三疊紀華北與華南陸塊之間的碰撞或岩石圈的拉張(減壓)可能是其演化的動力學誘因(高山等,2009;徐義剛等,2009;鄭建平,2009;張宏福,2009)。
Gao等(2004)對遼西晚侏羅世高鎂中酸性火山岩的系統研究發現,這些火山岩具有高鎂-鉻-鎳-鍶含量和低釔含量,其斜方輝石斑晶有核部低鎂與邊部高鎂反環帶;並含有大量具2.5Ga前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岩石特徵的繼承鋯石,其鍶-釹同位素組成與華北克拉通下地殼榴輝岩包裹體部分熔融產生熔體與地幔橄欖岩反應產物的特徵一致。上述特徵排除了火山岩是下地殼部分熔融以及含水上地幔部分熔融或俯沖洋殼部分熔融產物的可能性。認為它們可能是華北克拉通太古宙榴輝岩下地殼與岩石圈地幔一同拆沉再循環進入軟流圈,隨後榴輝岩部分熔融產生的熔體在上升噴發至地表過程中與地幔橄欖岩相互作用的結果(Gao et al.,2004)。如果這個觀點成立,則至少說明華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時期岩石圈地幔曾經存在過地殼來源的物質,但是,就華北克拉通現在金剛石/鑽石礦物包裹體和獲得的碳同位素數據而言,並沒有發現殼源碳同位素的特徵(張宏福等,2009;本項目),因此,華北地台金剛石/鑽石的形成時間應該晚於太古宙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早於金伯利岩噴發的480Ma。
山東蒙陰和遼寧復縣金剛石/鑽石礦區分布在郯廬斷裂帶的東、西兩側,南北方向距離約550km,過去被認為是具有相同基底構造的華北克拉通東部塊體組成部分,蒙陰金伯利岩和復縣金伯利岩也成為確定郯廬斷裂左行平移的重要證據(徐嘉煒,馬國鋒,1992;張培元,2001;喬秀夫,張安棣,2002)。但是根據兩地太古宙結晶基底性質及火山岩漿作用的差別,有學者認為,這兩個金伯利岩區岩石分屬於新太古宙之前不同的陸塊(膠遼陸塊和遷懷陸塊/冀東古陸),地層單元至少在新太古宙之前是難以對比的,新太古宙末各微陸塊才以陸—陸、陸—弧以及弧—弧碰撞的形式拼貼在一起(翟明國,卞愛國,2000;吳昌華,2007)。根據兩地金伯利岩中鉻鎂鋁榴石、鉻尖晶石、鉻透輝石、鎂鈦鐵礦、金紅石、金剛石等巨晶組合的差異,特別是根據蒙陰與瓦房店兩地金伯利岩中粗晶石榴子石地溫曲線建立的岩石圈剖面差異,兩地金剛石同生包裹體石榴子石形成溫度的差異,兩地分屬於華北塊體與膠遼朝塊體,兩地金伯利岩在早古生代爆發侵位時,並不在相近位置。兩地金伯利岩噴發時太古宙岩石圈地幔具有顯著差異,兩地是獨立的金剛石成礦省,它們不曾相聚也非同源岩漿產物(喬秀夫,張安棣,2002)。雖然我們對兩地金伯利岩重砂礦物鈣鈦礦和斜鋯石測年顯示它們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480Ma的年齡,金剛石/鑽石也具有相似的碳同位素組成模式,但其中金剛石/鑽石包裹體組合、結晶度明顯的差異及其形成溫度存在的差異顯示(金剛石中包裹體形成時蒙陰的地幔溫度條件為1050~1250℃,復縣的溫度條件絕大多數變化在1083~1176℃之間)(Zhang et al.,1999;本項目;殷莉等,2008),兩地岩石圈地幔在金剛石/鑽石形成時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和兩地在新太古宙華北克拉通的碰撞俯沖或地幔柱活動過程的位置有關(Zhao et al.,1998;趙國春和孫敏,2002)。山東更靠近克拉通中部帶,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和地幔柱中心較近,導致岩石圈地幔高溫影響可能更為明顯,金剛石/鑽石生長速度快並且生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頻繁,後者金剛石/鑽石的結晶度明顯低於前者,並且含有較多深源的Ⅱ型金剛石/鑽石,金剛石/鑽石孤N→B中心轉化獲得的存留時間為1.78 Ga~0. 57 Ga(尹作為等,2005);相反,遼寧由於離開中部古元古代地幔柱稍遠,岩石圈地幔溫度稍低,金剛石/鑽石結晶慢而完美,寶石級的比例更高,金剛石/鑽石孤N→B中心轉化獲得的存留時間為3.01Ga~0. 71Ga(陳美華等,2000;Lu et al.,2001)。根據兩地金剛石/鑽石碳同位素均不出現古老地殼俯沖碰撞碳同位素的組成和兩地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岩石圈地幔存在差異的事實,可以推斷兩地在鑽石形成時可能華北克拉通不是一個完整的克拉通塊體,山東金剛石/鑽石形成於2.5Ga~480Ma時間范圍內,而遼寧復縣金剛石鑽石最早的形成時間可能大於2.5Ga,但由於其時並不在華北克拉通主塊體內,因此,沒有受到太古宙拆沉再循環進入軟流圈地殼物質的影響。
揚子克拉通陸殼的生長始於太古宙早期,具有古元古代-太古宙的地殼生長年齡,但是具有新元古代地殼再造年齡,克拉通之下岩石圈地幔具有不同的前寒武紀年齡,但總體上比太古宙克拉通地幔更為富沃,密度較大。迄今為止,Re–Os同位素研究沒有得到太古宙地幔年齡(Zheng,2006;於津海等,2007;Zheng et al,2008;鄭永飛和張少兵,2007;Reisberg et al,2005;Yuan et al,2007;Xu et al,2008;Zhang et al,2008;鄭永飛和吳福元,2009);湖南沅水流域砂礦金剛石/鑽石產區構造上位於揚子克拉通和華夏古陸的過渡區域。關於揚子克拉通以及華夏地塊基底的性質及演化爭議較大,主要的焦點在是否存在華夏古陸(地塊),古陸基底形成時間以及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拼接的方式及時間等(Li et al.,2003;廖宗廷等,2005;胡受奚和葉瑛,2006)。例如,揚子克拉通在多處地方發現大量2.5~3.8Ga太古宙年齡的碎屑鋯石,湖北崆嶺地區片麻岩鋯石U–Pb年齡及Hf 同位素顯示存在形成年齡約為3.2Ga 的片麻岩,鋯石具有有負的εHf(t)值和早至3.5Ga的兩階段Hf模式年齡,其源區岩石可能有>3.6Ga冥太古宙物質再循環作用的產物(Qiu,2000;柳小明等,2005;Zhang,et al.,2006;Jiao,et al.,2009);而華夏地塊副片麻岩中也發現了年齡為3.2~3.3Ga的碎屑鋯石,浙西南地區變質基性岩-超基性岩獲得鋯石3.2Ga左右的Hf同位素二階段模式年齡,也說明華夏地塊古老太古宙基底的存在(於津海等,2007;向華等,2008)。但研究顯示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最早是Rodinia超級大陸形成時(0.9~0.8Ga)拼合的,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早期(約1.0Ga),揚子和華夏兩大陸塊之間存在一多島弧共存的洋盆(包括原始大洋島弧和大陸弧),華夏陸塊以北的洋殼對揚子陸塊以南洋殼俯沖,最終導致了華夏與揚子兩陸塊的拼合(Li & McCulloch,1996;陳江峰和江博明,1999;李獻華,1999),這一認識得到了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之間地層對比研究成果以及蛇綠岩、元古宙花崗岩與火山岩、地質構造和古地磁的證據和揚子陸塊南緣新元古代-顯生宙沉積岩的TDM-t(沉積年代)證據的支持(Li et al.,1997;Li,1998;丁炳華等,2008)。其後,Li et al. (1999)進一步提出,揚子克拉通中心附近825Ma地幔柱的形成可能是最終導致Rodinia大陸裂解的起因。李獻華等(2008)根據新元古代岩漿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性的比較,進一步對揚子克拉通在1.0~0.9Ga兩側同時發生的洋殼俯沖活動進行了討論,認為洋殼俯沖改變了揚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組成,使之選擇性富集強不相容元素和含水礦物(其中一側可能是澳大利亞板塊);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華南已從造山轉變為陸內裂谷環境,板內非造山作用最早的岩漿活動發生在860~850Ma。並證實830~750Ma華南岩石圈底部存超級地幔柱活動的證據,從820Ma到約800Ma華南岩石圈的厚度可能從100km左右減薄到≤70km(Wang &Li 2003; Li et al.,2008;李獻華等,2008;謝士穩等,2009);但沈渭洲等(1993)Sm–Nd同位素的研究認為,從西向東,江南元古宙古島弧的時間變化從古元古代中期至新元古代,古島弧的形成時間特續達13億年(沈渭洲等,1993)。周金城等(2008)也認為,新元古代時期,華南是一個被消減海洋岩石圈俯沖帶包圍的孤立陸塊,江南造山帶經歷過由島弧形成、弧-弧碰撞、弧-陸碰撞最後到陸-陸拼合的過程,華南加里東褶皺帶與揚子地台聯合組成廣闊的地台區——華南統一大陸的時間晚至早古生代末期(加里東期)(周金城等,2008;薛懷民等,2010),總之,目前關於揚子克拉通及華南陸塊基底及其岩石圈演化的研究仍然存在較多的爭議,沒有確切統一的結論。
根據部分地學斷面和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者認為現今揚子克拉通部分上地幔岩石圈是不均勻的,推測江南古陸南緣存在一個中元古代早期形成的深達300km的岩石圈龍骨(keel),其後,這個龍骨在華夏古陸拼貼以及太平洋板塊俯沖的過程中遭受破壞和肢解,但湘西地區至今仍保留了較穩定、厚度大和冷的岩石圈地幔(劉觀亮,1997,湖南原生金剛石找礦研討會)。實際上,關於揚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質和演化的研究仍然較為薄弱,有學者認為和華北克拉通相比,揚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相對較弱,其岩石圈主要由石榴子石/尖晶石二輝橄欖岩組成,主元素虧損程度低,揚子克拉通古地溫曲線位於45 mW/ m2以上,略高於華北克拉通40 mW/ m2地溫曲線以下(路鳳香等,1997)。鄭永飛和吳福元(2009)認為,現在比較肯定的是揚子克拉通太古宙岩石圈地幔在中元古代時由於中元古代格林威爾期洋殼俯沖受到不同程度的替代,可以鑒別出弧-陸碰撞、晚期拉張垮塌和大陸裂谷過程,華南鉀鎂煌斑岩中具有太古宙U–Pb年齡的鋯石可能和俯沖碎屑沉積物的再循環有關,揚子太古宙地殼之下可能並不保存有厚的岩石圈根部(Zheng,et al.,2007;鄭永飛和吳福元,2009)。湖南沅水流域金剛石/鑽石的包裹體類型出現了P型和E型相近的比較獨特的組合(國際上只有若干個產地出現),金剛石形成溫度1326.85℃,范圍1167~1462℃,壓力4.8~7.6GPa(郭九皋等,1989;劉觀亮,1997,湖南原生金剛石找礦研討會)(本項目得到T(Ni):1109℃,P:4.77~5.83GPa);同時在E型包裹體中發現了原生的榴輝岩有關的藍晶石及金紅石、柯石英包裹體組合礦物包裹體,而前人和我們的碳同位素分析具有顯示出明顯輕的碳同位素特徵(δ13C值變化范圍達到-26.06‰~+1.52‰),碳同位素是雙峰式分布的,顯示出金剛石/鑽石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古老地殼物質的參與。而金剛石/鑽石良好的結晶度則顯示,金剛石/鑽石形成於岩石圈地幔的狀態相對穩定的階段,與遼寧及山東的岩石圈環境明顯存在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推測湖南金剛石/鑽石最早可能形成於古元古代以前,但也可能存在新元古代甚至更晚形成的鑽石,較大的碳同位素分布范圍可能指示了1.0~0.9Ga發生洋殼俯沖過程的影響,而同一顆鑽石中出現的P型E型包裹體共存的現象則可以用其後的地幔柱活動進行解釋(Wang,1998 ;丁炳華等,2008;李獻華等,2008)。
顯然,上述結果顯示,華北和揚子克拉通的形成時間都可以追索到太古宙,但2個克拉通的演化過程及古生代後的狀況明顯不同,其中和遼寧及山東金剛石/鑽石產出時華北克拉通在太古宙分別屬於相關的不同陸塊,它們曾在2.5Ga和1.85Ga時發生碰撞拼合,1.8Ga左右發生分裂,兩地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岩石圈地幔的組成有所差異,但其後兩地古生代以前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在古生代晚期開始—中生代已經明顯減薄或者被置換(徐義剛等,2009)。而揚子克拉通主體形成時間大約在1.8~1.6Ga,太古宙岩石圈地幔則在中元古代時格林威爾期洋殼俯沖過程中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替代(徐義剛等,2009;鄭永飛,吳福元,2009),古生代以前原來的岩石圈地幔在中生代也可能已被置換(李獻華等,2008;Liu et al.,2012)。
⑦ 濟南鑽石錢櫃ktv 現在大包大約多少錢最多幾個人
最多50人也沒問題的。
大包200,15人左右的 (黃金時段)
⑧ 中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的研究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外地質學家和礦物學家對產於中國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礦物的地球化學進行過多個視角的研究,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1)獲得三個主要金剛石/鑽石產地金剛石/鑽石中大量礦物及熔體等包裹體的種類,這些礦物包裹體包含了國際上所確定橄欖岩型組合(P型)和榴輝岩型組合(E型);還在同一顆金剛石/鑽石中發現P+E型包裹體組合。
在遼寧金剛石/鑽石中發現的包裹體礦物包括:橄欖石、石榴子石、頑火輝石、鉻尖晶石類礦物、透長石、金剛石/鑽石、黃鐵礦、石墨、復雜成分包裹體、高銅高氯包裹體、金紅石、金雲母、鎂硅酸鹽包裹體、流體包裹體、碳化硅(包括六方的α–SiC和立方的β–SiC)、柯石英、自然鐵、自然銀包裹體、鉀質長石、α–或β–石英包裹體、岩漿熔融包裹體、鎳黃鐵礦和鉀鹽包裹體(Irene S. Leung,1990;肖序剛等,1990;張安棣等,1991;路鳳香等,1991;苗青等,1991;董振信,1991,1992,1994;黃蘊慧等,1992;鄭建平,1994;趙磊等,1995;苗青,1996;池際尚等,1996;劉觀亮等,1997;Wang Wuyi等,1998a,1998b ,1998c,2000,2001;鄭建平,1999;亓利劍等,1999;李蘭傑和郭起志,1999;劉惠芳,2002)。
在山東金剛石/鑽石中發現的包裹體礦物種類包括石墨、橄欖石、鎂鋁榴石、鎂鋁-鐵鋁榴石、透輝石、綠輝石、鉻尖晶石類礦物、金雲母、金剛石/鑽石、鎂鈦鐵礦、閃鋅礦、針鎳礦、方解石(針鎳礦和方解石都見於橄欖石包裹體內)、石鹽、高鉀高氯包裹體、高銅高氯包裹體、自然鐵、自然銀和含銀鐵-金合金包裹體、岩漿熔融包裹體、富鐵石榴子石和綠輝石(張安棣等,1991;黃蘊慧等,1992;董振信,1991,1992,1994;陳豐等,1992a,1992b,1992c,1996;趙磊等,1995;池際尚等,1996;劉觀亮等,1997;鄭建平,1999;羅聲宣等,1999;Wang Wuyi等,1998a,1998b,1998c,2000,2001)。
在湖南沅江流域砂礦型金剛石/鑽石中共發現的包裹體包括橄欖石、斜方輝石(頑火輝石)、單斜輝石(鉻透輝石、頑透輝石、綠輝石)、石榴子石(鎂鋁榴石、鎂鋁-鐵鋁榴石)、鉻尖晶石(主要是鉻鐵礦)、石墨、柯石英、碳硅石、自然鉻、高銅高氯包裹體、氯化鈉、岩漿熔融包裹體、金剛石/鑽石籽晶、鎂硅酸鹽包裹體、藍晶石(已蝕變)、雲母(金雲母、白雲母)、霞石(鈉霞石、鉀霞石)、碳酸鹽(菱鎂礦、方解石)、Si-Fe球粒、Si-Al玻璃(郭九皋等,1989;陳豐等,1992c;劉觀亮等,1997,2009;龔平等,2005)。
前人對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的研究工作表明,我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包裹體種類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基本相同,包裹體礦物以石墨、橄欖石、石榴子石、輝石和鉻尖晶石等地幔來源的晶體礦物為主,包裹體類型包括橄欖岩型組合(P型)和榴輝岩型組合(E型),同時也發現有P+E型包裹體組合。其中遼寧和山東兩地金伯利來源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的化學成分和組合特徵以P型佔主導,也兼有少部分的E型,在P型包裹體中以方輝橄欖岩和純橄欖岩組合為主,二輝橄欖岩組合次之,這與其金伯利岩中地幔岩包裹體主要為橄欖岩類岩石一致,其中遼寧金剛石/鑽石中的礦物包裹體成分相對較復雜,不僅有比較典型的P型和E型,而且還發現了復雜成分的包裹體組合和流體包裹體;而湖南地區砂礦來源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的詳細研究資料還較少。
(2)發現了金剛石/鑽石中存在的特殊組合礦物包裹體、流體和熔體包裹體,並提出了流體對金剛石/鑽石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苗青等(1991)在遼寧具有環帶構造的金剛石/鑽石中發現了復雜成分的包裹體組合,這些礦物包括石英、鉀長石、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硫酸鹽和鎂硅酸鹽等,礦物組合顯示出殼源物質來源的特徵,說明金剛石/鑽石也可形成於溫度、壓力較低的殼內環境。陳豐等(1992)利用掃描電鏡、能譜儀和電子探針分析發現了湖南八面體金剛石/鑽石中存在球形和橢圓形高銅高氯包裹體,與其伴生的包裹體有大量碳質物,說明高銅高氯包裹體是從封閉在金剛石/鑽石內的地幔流體晶出的,地幔流體中局部富銅並存在液相物質流體,間接證明了金剛石/鑽石生長過程中存在流體的活動。鄭建平等(1994)在遼寧瓦房店50號岩管的8顆八面體金剛石/鑽石中首次發現了流體包裹體,立體顯微鏡觀察流體包裹體多以個體存在,並與石墨、金紅石和金雲母等包裹體伴生,激光拉曼探針測定流體包裹體的狀態、表面深度和成分表明,包裹體都是氣相或液相的單相包裹體,深度大小不等,CO2為流體的主要成分,絕大多數還含有H2O、H2S和CH4,並利用氮濃度計算了其中一顆含流體包裹體的金剛石/鑽石的年齡為1446.9Ma,作者認為富CO2流體包裹體及大量的金雲母、金紅石包裹體表明廣泛的地幔交代作用誘發了地幔的富化、熔融形成岩漿及金剛石/鑽石的形成。劉慧芳(2002)在遼寧1粒八面體金剛石/鑽石中新發現了具六方鎳黃鐵礦和鉀鹽包裹體,對金剛石/鑽石進行破碎,在雙目鏡下對包裹體進行詳細的觀察,鎳黃鐵礦為自形粒狀的三六方對稱晶體,生長在金剛石/鑽石原生孔隙中,電子探針的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其礦物化學式為(Ni,Fe,Co)8.62~9.01S8,成分與鎳黃鐵礦相同,顯微激光拉曼光譜分析表明,其結構不屬於鎳黃鐵礦結構(立方對稱),此外,在六方鎳黃鐵礦包裹體上還生成有磁黃鐵礦,電子探針的成分分析結果顯示該磁黃鐵礦微包裹體應屬於六方磁黃鐵礦;鉀鹽包裹體呈不規則的疊層狀集合體,個體呈粒狀或似片狀,根據能譜儀和波譜儀的分析結果,該包裹體除鉀鹽(KCl)外,可能還存在CaCl2、KCl及MgCl2等包裹體。金剛石/鑽石中這些包裹體的發現,指示了地幔中局部存在富鉀、富氯和高鐵鎳硫的液相(或熔體)。
(3)通過對包裹體礦物的甄別和研究,獲得了金剛石/鑽石形成的溫度壓力條件。
Wang Wuyi等(1998c,2000,2001)從商業性來源金剛石/鑽石中隨意挑選出約100顆來自山東和遼寧金剛石/鑽石進行包裹體研究,共取出276顆礦物包裹體(壓碎或者在空氣中燃燒到800℃後使包裹體被釋放出來),大多數包裹體顯示立方-八面體形態,大小在30μm到300μm之間,進行電子探分析包裹體的主量元素,結果顯示,山東和遼寧金剛石/鑽石大多數為橄欖岩型來源,橄欖岩型包裹體種類包括橄欖石(53%)、鎂鋁榴石(14%)、頑火輝石(斜方輝石13%)、透輝石和鉻鐵礦(19%);利用橄欖石-石榴子石礦物對溫度計計算得出包裹體礦物的平衡溫度,瓦房店有一個高值(1367℃),其他值不高於1200℃,變化於1150℃左右,而蒙陰的溫度值變化於1050~1250℃之間,平均值為1170℃。殷莉等(2008)應用適用於石榴子石橄欖岩相的單斜輝石溫壓計對金剛石/鑽石包裹體中透輝石進行了計算,得出華北克拉通金剛石/鑽石形成於1083~1194℃、5.3~6.1GPa的地質環境。
(4)通過對包裹體礦物進行微量元素分析和統計,研究了金剛石/鑽石形成和岩石圈地幔的關系,並探討了不同產地岩石圈地幔的性質差異及演化。
Wang Wuyi等(1998a,1998b)在山東和遼寧金剛石/鑽石中發現有共生於同一金剛石/鑽石中的橄欖岩型和榴輝岩型包裹體組合,遼寧金剛石/鑽石包含7顆富鐵石榴子石、4顆綠輝石和1顆橄欖石包裹體,山東金剛石/鑽石包含4顆橄欖石、1顆透長石和一顆柯石英包裹體,並利用電子探針和SIMS分析了它們的成分特徵,石榴子石和綠輝石包裹體和來自世界其他產地的具有相似的組分,並顯示玄武岩組分特徵,都顯示正Eu異常(δEu=1.64~1.79),兩顆金剛石/鑽石中的橄欖石包裹體的Mg/(Mg+Fe)比率為91~92,明顯低於來自同一金伯利岩管金剛石/鑽石中橄欖石包裹體的值(92~95),認為含有「混合」型礦物包裹體的金剛石/鑽石說明了寄主金剛石/鑽石經歷了復雜的生長歷史,並指出這種包裹體的存在顯示太古宙克拉通中也存在地幔柱活動。殷莉等(2008)收集山東蒙陰、遼寧瓦房店兩地金剛石/鑽石中包括橄欖石(62個)、石榴子石(80個)、單斜輝石(18個)和鉻尖晶石類礦物(38個)等包裹體礦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成分數據,根據兩地金剛石/鑽石鉻鎂鋁榴石包裹體在Cr2O3–CaO圖解中大部分落入方輝橄欖岩-純橄欖岩區(G10),表現出高度難熔的特點,說明兩地金剛石/鑽石的結晶環境均以方輝橄欖岩-純橄欖岩為主;在Y–Zr相關圖中,山東蒙陰金剛石/鑽石全部落入虧損的方輝橄欖岩區,而遼寧瓦房店有個別點落入熔體交代區,顯示兩地之間可能存在的差別;金剛石/鑽石包裹體礦物的主量元素顯示,華北克拉通至少在古生代金伯利岩侵位時具高度虧損玄武質的難熔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徵,蒙陰和瓦房店兩地金剛石/鑽石包裹體所反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都表現為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徵,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均一性。
⑨ 山東鑽石的顏色特徵
山東蒙陰地區金伯利岩中金剛石的顏色以無色和淺色為主,淡黃色和褐色的比例較大。20世紀70年代山東地質七隊對西峪5個含礦金伯利岩體(筒)原生金剛石顏色的統計結果是,無色晶體佔65.72%,淡黃色晶體佔19.95%,淺棕黃色晶體佔3.83%,淺藍和淺綠色晶體佔0.38%,褐色晶體佔0. 28%,淺灰色晶體佔9.65%,玫瑰色晶體佔0.03%,乳白色晶體佔0.08%,黑色晶體佔0.09%(山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隊,1972)。羅聲宣等 (1999)對山東蒙陰地區金伯利岩中鑽石顏色的統計顯示。無色晶體數量佔51.61%,淡黃色晶體佔33.29%,淺灰色晶體佔6.85%,淺棕黃色晶體佔6.3%,淺藍綠色晶體佔0.91%,褐色晶體佔0.82%,玫瑰色晶體佔0.09%,乳白色晶體佔0.08%,黑色晶體佔0.04%,紫色晶體佔0.01%。含大量黑色石墨包裹體的金剛石,呈淺灰色至灰黑色,有時甚至黑色。部分具石墨化外殼的金剛石,晶體顏色黑色,不透明,晶體內部仍可為無色透明。具毛玻璃化蝕象的金剛石,晶體顏色乳白色,半透明,晶體內部仍可為無色透明。塑性變形滑動線發育的金剛石,晶體顏色往往呈褐色。另還發現少量具有綠色斑點的晶體,晶體表層的綠色斑點,為自然條件下放射性元素長期作用的結果(鍾華邦,2000;王久華,2005;張培強,2006)。
圖5.2 不同顏色的山東鑽石
Figure 5.2 Shandong diamonds of various colors
根據2009年6月廣州出入境商品檢驗局和中山大學合作項目對山東蒙陰鑽石礦開采現場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地區寶石級金剛石樣品顏色無色–白色系比例最高,佔68.86%,其次為黃色系(17.95%)和褐色系(11.82%),還有少量綠色(佔1.2%)和灰色鑽石(0.45%),此外,還有很少量的金剛石表面存在色斑。統計數據與羅聲宣等(1999)的統計數據較為接近,但彩色金剛石的出現頻率降低。本項目收集的山東蒙陰地區鑽石樣品(408顆)實驗室統計顏色主要為無色(41.42%)和褐色系(29.66%),其次為黃色調(17.65%)和灰色調(10.54%)等,發現少量綠色鑽石(約占樣品的0.74%)(表5.3;圖5.2;圖5.3)。民間記載顯示,山東出現寶石級彩色鑽石的記錄在三地中是最高的。鍾華邦等(2002)指出,山東鑽石中曾出現一顆加工後為1.002ct的紫色系鑽石(毛坯重4ct左右),0.5ct金黃色彩鑽,1.03ct紅橙色的彩鑽;2010年9月,武漢全國寶石學會議期間,項目組成員在山東王久華處還見到數顆大小0.5ct的紫色、金黃色和綠色據說來自山東鑽石產地的鑽石成品。顯然,山東的彩色鑽石是真實存在的,其顏色來源可能與山東鑽石存在的強烈的應變有關。
圖5.3 2009年5~8月山東蒙陰金剛石礦金剛石顏色抽樣對比
Figure 5.3 Sampling statistics of diamonds』colors of Mengyin,Shandong from May to August,2009
表5.3 山東701礦勝利一號大岩管出產鑽石的顏色抽樣統計表Table 5.3 Sampling statistics of diamonds』colors of Victory No.1 pipe, No.701 mine, Shan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