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鑽石礦藏 » 鑽石琢型比例對稱最難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中石油岩土怎麼樣 2025-07-10 07:06:53
電商產品設計價格多少 2025-07-10 06:59:18

鑽石琢型比例對稱最難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7 04:18:45

⑴ 鑽石形狀中最難切割的形狀是什麼形狀

切工主要分為八心八箭、九心一花、十心十箭、藍色火焰等 最常見的就是八心八箭 圓形切工58個切面。 九心一花100個切面 十心十箭71哥切面 藍色火焰切面更多 這些裡面應該屬藍色火焰難度最大了 現在市場上也漸漸有一些鑽石品牌開發出更多切割方式

⑵ 鑽石的對稱性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都聽過鑽石有4C的等級區分,卻很少注意鑽石的對稱性。鑽石的對稱性其實對挑選鑽石也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那麼呢?跟小編一起學習吧。鑽石的修飾度不同於顏色和凈度, 並不反映鑽石的稀有程度。修飾度包括鑽石的對稱性和拋光。觀察修飾度採用10 倍放大鏡( 率)。對稱性(Symmetry):切工評價的一項內容。在評價時分成主要對稱性和次要對稱性來評價,主要對稱性缺陷對鑽石的外觀沒有顯著的影響,次要對稱性缺陷對外觀美和價值影響不大。主要對稱性缺陷包括:腰棱輪廓不圓滑、檯面偏心、底尖偏心、波狀腰棱或傾斜檯面。GIA鑽石分級體系中分為EXCELLENT 優良、VERY GOOD 很好、GOOD 好、FAIR 尚可、POOR 差。1. IDC 對稱性分級標准IDC 標准共分為四個等級: 很好、好、中等、差。具體內容如下:( 1) 很好肉眼看不到不對稱, 用10 倍放大鏡或顯微鏡也很難找到不對稱特徵。( 2) 好肉眼很難看到, 經限定范圍後方可見到, 但不太顯著。在10 倍放大鏡下比較容易觀察到, 較明顯。( 3) 中等肉眼容易看到, 用10 倍放大鏡觀察很明顯, 將影響鑽石的光彩。( 4) 差肉眼觀察對稱偏差非常明顯, 而且礙眼。鑽石光彩明顯地受到鑽石的不對稱性的影響。2. 一般對稱性偏差( 1) 波浪狀腰圍(WG ) 有時可以觀察到鑽石的腰圍上下起伏, 不在一個平面內。這種對稱偏差可以用10 倍放大鏡( 率) 從鑽石的側面來觀察。( 2) 圓錐狀腰圍(CG) 圓錐狀腰圍的對稱偏移是由於重新切割冠部太高或亭部太深的鑽石時, 為保持一定的質量而加工的(圖9 - 35 )。圓錐狀腰圍從正面觀察可見鑽石的腰圍呈現一個白色的不透明「環」; 從側面觀察, 鑽石的腰圍呈圓錐狀。( 3) 冠部與亭部刻面銜接不良( ALN) 側 視鑽石腰部, 觀察冠部與亭部刻面在腰圍處的尖點未逐一對齊。這種對稱偏差從正面觀察也容易發現, 方法是透過冠部主刻面觀察亭部主刻面, 看二者在腰圍的尖點是否交於一點。( 4) 刻面尖點不交於一點( PTG ) 優質切工的鑽石, 多條刻面棱應嚴格交於一點。但有時多條刻面棱未能交於一點, 而是相交在一條線或一個小面上, 使刻面的尖點顯得不夠尖銳。( 5) 同種刻面大小不等( FAC) 同種刻面其大小、形狀出現不一致的現象。( 6) 檯面非正八邊形( T/ OCT) 八邊形檯面邊長不相等的現象。3. 主要克拉鑽石對稱性偏差當對稱性缺陷影響鑽石的外觀, 且修正這些對稱性缺陷會造成鑽石質量有明顯損失時的缺陷稱為主要對稱性偏差。這些偏差均可以通過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因此, 主要對稱偏差分級可以定量化進。在每組數據中, 主要對稱性等級由表中所列各項數值最差的等級表示, 好及其以下等級的每組數據中出現兩項時, 等級自動下降一級。( 1) 鑽石腰圍不圓( OR) 鑽石的腰圍偏離了標准圓周。觀察時視線應垂直檯面,使底尖位於檯面中心, 人眼即可敏感地察覺出鑽石圓度的偏離程度。( 2) 檯面與腰圍不平行( T/ G) 檯面傾斜腰圍所在的平面。視線應平行腰圍, 多角度觀察, 也可通過投影比例儀測量冠高比判斷。( 3) 底尖偏離中心( C/ OC) 底 尖不在檯面中心的垂線上。側視鑽石, 假想一穿過檯面中心的垂線, 觀察底尖與垂線的重合關系; 也可透過檯面觀察鑽石亭部的四條主要面棱的相交關系, 推測底尖是否偏心。如果底尖位於中心, 則四條面棱相互垂直; 若底尖偏離中心,則其中的一條或兩條棱線在底尖處變為折線。(4 ) 檯面偏心( T/ OC) 台 面不位於腰圓的中央。檯面朝上, 視線垂直檯面, 將底尖調到腰圓的中心, 比較構成檯面的兩個正方形的角到腰圍的距離是否等長, 或者觀察亭部兩條相互垂直的主要面棱將組成檯面的任一正方形是否對等地分為四等份。如果檯面位於腰圓的中央, 則正方形的四個角到腰圍的距離等長, 且組成檯面的任一正方形被均勻分為四等分; 若檯面偏離腰圓的中央, 則正方形的四個角到腰圍的距離不相等, 且組成檯面的任一正方形不等分。鑽石對稱性是什麼意思?選擇您了解了嗎?一顆完美的鑽石,是需要精雕細琢的,需要精密的儀器,高科技來創造。您想要一顆完美的鑽石嗎?

⑶ 怎樣挑選鑽石

買鑽石一定要買性價比高的鑽石,所謂性價比,把有限的預算,投到「看得見的C」。

鑽石4C即重量、切工、顏色、凈度。鑽石4C是鑽石簡化的價值體系,基本決定了一顆鑽石的價值和價格。可以說,有了4C,鑽石成了最為規范和易於流通的寶石。

買鑽石,必懂4C!這里分享,僅針對結婚需求,主要用於佩戴類鑽石的性價比,如何選擇側重,才能性價比最大化呢?

1、首先,選重量——在預算范圍內,盡量選足夠的重量

重量基本決定了鑽石大小。是人肉眼最敏感和直觀的,雖直徑上僅差幾毫米,但相差3-5分(因人而異),視覺上就有明顯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鑽石的光學表現(尤其是火彩)在30分以上,才表現較完整,70分以上可充分體現。所以,若選購婚戒,30分以下不在推薦之列,另很多30分以下的鑽石沒有標准57切面。

謹慎選擇,「低色高凈度」的鑽石,如I-J色,VVS凈度。那是全球范圍的滯銷品,無論是佩戴還是保值,都沒有意義。

關於凈度是爭議最大的,因為經常有「掉級」的情況發生,特別是在選擇後綴為2的鑽石時(VS2尤甚),市場面臨「灰色地帶」,須關注內含物的位置是否正對檯面,顏色是否明顯。

VS2一向被市場所吹捧「性價比」,但GIA的VS2復檢,10顆中有6-7顆會掉到SI等級,若一個商家VS2產品佔比高或特推,價格特別低,就要謹慎!

⑷ 鑽石有幾種切工方式

在鑽石上,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標准圓鑽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鑽石琢型一般都是標准圓鑽型的。這種琢型共有58個小面。頂部的平面被稱為檯面,直徑最大的部位為腰圍,腰圍以上為冠部,腰圍以下為亭部。

1919年安特衛普切割師(Marcel Tolkowsky)通過光學計算,繪出了一個圓鑽的切磨樣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澤,這種切磨共包括檯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個刻面,對25分以下的小鑽則無尖底,共在57個刻面,從而奠定了標准圓鑽型切割的基礎。但一顆四尖的原石,按這樣比率切割,損失的重量最多。因此這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為:平均腰圍直徑:100%檯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鑽石理想切工的基礎。不同地區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別。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國琢型,其他有德國琢型、歐洲琢型等。

7、祖母綠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階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階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於鑽石的方形外腰圍,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較扁,底尖收成線狀。因常用於寶石祖母綠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綠切工的鑽石,較難遮眼包裹體,適合凈度較高、長方形、邊角略帶破損或包裹體的鑽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達60%至70%之高。

外形輪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線面必須嚴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發明於1977年,匠人希望綜合祖母綠切工的優雅外形和圓形切工明亮度,而創出此種切工。

Radiant擁有長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顧了祖母綠切工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狀,也擁有如圓形燦爛型切工的優秀光芒表現。

Radiant切工適合略顯長方,四角有破損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較高。

⑸ 裸鑽的等級是怎麼劃分的(顏色、凈度、切工、拋光、對稱)

鑽石的4C標准
對於一顆成品鑽石,國際上用4C標准來進行分級。這4C包括:重量(Caratage)、凈度(Clarity)顏色(Color)、和切工(Cat)。4C標准對成品鑽石的質量級別有著直接的影響。

鑽石重量 以克拉(又稱卡)計算。1克拉=200毫克=0.2克。一克拉分為一百份,每一份稱為一分。0.75克拉又稱75分,0.02克拉為2分。 鑽石的凈度

鑽石的潔凈度是依鑽石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的結果為依據。它包括兩個方面,即寶石內部原有的缺陷及加工過程中對鑽石表面造成的破壞。凈度可分為如下六級:

完全潔凈級(Flawless),簡稱FL。鑽石內外無任何缺陷。有些小毛病也可列入FL級。此級可容許在亭部有多餘的小刻面,但小刻面從檯面上看不到;可見到天然原生小晶面或解理面,其大小不超過腰圍的寬度,或者沒有使腰部不圓;內部有極微細小點,既然無色又不影響透視。
內部潔凈級(Internally Flawless),簡稱IF。內部無任何瑕疵,表面有一點瑕疵。 非常非常細微的內部瑕疵級(Very very slight included),有極微小的瑕疵,只有從亭部可以觀察到或表面有很小的瑕疵,VVS1或VVS2的區別在於VVS2有極小的綿裝點及小毛茬等(基本上內部沒有什麼缺陷)。
很輕微的瑕疵級(Very slightly included),簡稱VS1或VS2。可以看到非常微小的瑕疵,能看清大小及位置。VS1及VS2的區別在於VS2可能有微小的綿狀物及毛茬。 輕微瑕疵級(Slightly included),簡稱SI1及SI2。可明顯地看到瑕疵,瑕疵可能在檯面中心位置,特別是VS2,非常容易見到。
不潔凈級(Inperfect),簡稱I1、I2、I3。可以明顯地看到瑕疵,有時也能清楚地看到明顯的解理。
國際上對鑽石潔凈度有統一的符號,一般都標在鑒定證書鑽石形態圖的相應位置上。

鑽石的顏色

鑽石的顏色,主要為無色、白色、淡黃色。黃色是鑽石的大忌,其色凋的深淺直接影響鑽石的質量和價值。因此,鑽石的顏色是其經濟評價中首要因素。國際珠寶界對鑽石顏色的分級十分嚴格,各國也都有其相應的評價標准。
香港對鑽石顏色的評價,是用色度計把無色到黃色分為100色,故稱為"百色級",我國就採用這種色級分類法。美國寶石學院則把無色到黃色,分為D、E、F、…、U、V、W等色級,南非戴比爾斯(De Beers)公司採用該色級分類法。

目前對鑽石顏色分級的評價,大多採用對比法,即在標准白色鑽石燈下,把所需要分級的鑽石,與"標准鑽石樣"進行對比劃分。由於這種分級是以美國寶石學院的方案為準的,因此,用作對比的標准鑽石最好經過美國寶石學院鑒定,並需附有證書。
各種鑽石成色等級比較對照表

美國寶石學院(GIA)
國際珠寶聯合 (CIBJ)
中 國
肉眼觀察特徵

D
極白(Finest white)
100
肉眼觀察特徵

E
極白(Finest white)
99
一般肉眼觀察無色

F
優白(Fine white)
98

G

97

H
白(White)
96

I
淡白(Slightly white)
95
小於0.2的鑽石感覺不到顏色。大顆粒鑽石可感覺到有顏色存在

J
94

K
微白(Tinted white)
93

L
92

M
一級黃(Tinted)
91
一般肉眼感覺到具有顏色

N
90

O
二級黃(Tinted2)
89

P
88

Q
87
一般人均感到黃色的存在,而且感覺到色調越來越明顯

R
86

S-Z
黃 (Yellow)
85以下

鑽石的切工

沒有經過琢磨的金剛石,即使達到了寶石級,也並不很美觀悅目。只有經過精心設計的琢磨後,寶石金剛石才能成為閃爍的耀眼的鑽石。 鑽石切工即鑽石的切磨水平,主要是指款式是否能盡顯其美,角度與比例關系是否正確以及琢磨是否精細等。
鑽石切工分級的主要評價指標有:檯面百分比,冠部角度,底部深度百分比,腰部厚度,尖底大小尺寸,修飾度(拋光程度和對稱程度)。

根據比率級別,修飾度級別再統一進行切工等級評估,分為很好,好,一般三類。 圓鑽模型的典型比例

項目\琢型
Tokowskg
琢型1919
理想琢型
1269
實際琢型
1951
閃光琢型
1951
Scand.DN標准
琢型1969
Eulilz最佳
琢型1972

檯面大小
53.0
56.1
56.0
55.9
57.5
56.5

冠部高
16.2
19.2
14.4
10.5
14.6
14.45

亭深
43.1
40.0
43.2
43.4
43.1
43.15

冠部角
34.5
41.1
33.2
25.5
34.5
33.36

亭部角
40.75
38.70
40.8
40.9
40.75
40.48

切工比較:

切工太深:當鑽石被切的太深時,光線就會從它的底部逸出,因此鑽石的亮度就會受損,而它的中心也因此變暗。
切工太淺:當鑽石被切的太淺時,光線也會從它的亭部逸出,鑽石的亮度因此受損,失去光澤而變得黯淡。

⑹ 鑽石琢型種類介紹

鑽石琢型種類介紹:

( 一) 尖琢型

尖琢型( point cut ) 是鑽石的最早拋磨形狀, 大約出現於14世紀。僅限於將八面體的8 個晶面磨得光滑。由於八面體面本身無法拋磨, 故所拋磨的面與八面體面有小的交角。拋磨的目的是改善對稱性, 獲得透明的鑽石。

( 二) 桌形琢型

桌形琢型( table cut )大約出現在15世紀早期。 只是簡單地磨掉八面體的一個角頂, 這樣就形成了冠部4 條自然傾斜棱的桌形 , 進而又演化為階梯狀小面型琢型。

( 三) 玫瑰花琢型

玫瑰花琢型大約開始出現於15世紀,為平底、拱頂琢型, 頂部為小的三角形小面覆蓋,。這種琢型質量損失小, 外觀更漂亮, 很適合扁平晶體製成玫瑰花琢型, 其缺點是火彩不足。盡管如此, 玫瑰花琢型還是流行了數十年,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鑽石就是這種琢型。

( 四) 單多面形琢型

單多面形琢型( single cut ) , 是桌形琢型向圓多面琢型發展的過度琢型, 它類似於現代的八面琢型( eight cut ) , 但外觀不是圓形。它是4 個角頂被磨掉的斜截的桌形琢型。

( 五) 雙多面形琢型

雙多面形琢型( dou ble cut ) 由單多面形琢型轉變而成, 許多人認為這是由馬扎林(Mazarin) 主教倡導的結果, 故又稱之為馬扎林琢型。其外形似墊子, 總共有34 個小面, 其中16 個在冠部, 16 個在亭部, 再加1 個檯面和1 個底面。

( 六) 三重多面形琢型

據認為, 三重多面形琢型( triple cut ) 是威尼斯的鑽石拋磨工匠帕魯茲( VincenzioPe ruzzi) 設計的, 他把小面數增加到58 個, 其中包括檯面和底面。這增加了鑽石的亮度和火彩, 但形態仍是不規則的。

( 七) 古典歐洲琢型

古典歐洲琢型(圖5 - 34 ) 是上述琢型進一步改進的結果, 其小面的大小和角度更趨均勻、對稱, 腰棱已具有更圓的外形。此種琢型在形狀和式樣上更加接近現代圓多刻面形琢型。

( 八) 現代圓多刻面形琢型世界不同地區的有代表性的現代圓多刻面形琢型的各種「理想」 琢型的比例。

( 九) 花式琢型

花式琢型( fancy cut ) 大約開始出現於15世紀,是指非圓多面形琢型的任何現代鑽石琢型。據估計, 大約只有10%~20%的鑽石原石加工成該琢型。這主要是由於最終拋磨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原始的原石形態。另一個因素是花式琢型的生產成本較高, 只有少數有經驗的拋磨工匠能夠製作, 而且是一件極花時間的工作, 因此, 生產商常常不願生產這種琢型。

花式琢型的款式很多, 根據各自的特點基本上分為兩組: 每組都要求不同的工藝和不同的鑽石原石。

( 十) 奇異式琢型

奇異式琢型主要表現設計師的創意, 不受任何標準的約束。它可根據原石形態的多樣化切割成動物、植物等一些奇特的形狀, 如馬頭、羊、魚、十字架、月牙形、五角形、觀音等。

⑺ 買鑽石要看那些指標

1、硬度

摩氏硬度10,新摩氏硬度15,顯微硬度10000kg/mm2,顯微硬度比石英高1000倍,比剛玉高150倍。金剛石硬度具有方向性,八面體晶面硬度大於菱形十二面體晶面硬度,菱形十二面體晶面硬度大於六面體晶面硬度。

2、金剛石顏色

金剛石有各種顏色,從無色到黑色都有,以無色的為特佳。它們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許多金剛石帶些黃色,這主要是由於金剛石中含有雜質。
金剛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強,這就是金剛石為什麼會反射出五彩繽紛閃光的原因。

3、光澤

金剛石出類拔萃般堅硬的、平整光亮的晶面或解理面對於白光的反射作用特別強烈,而這種非常特徵的反光作用就叫作金剛光澤。

4、色散或出火

金剛石多樣的晶面象三棱鏡一樣,能把通過折射、反射和全反射進入晶體內部的白光分解成白光的組成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

5、亮度

金剛石因為具有極高的反射率,其反射臨界角較小,全反射的范圍寬,光容易發生全反射,反射光量大,從而產生很高的亮度。

⑻ 那種鑽石琢型最難切

祖母綠鑽石琢型最難切。

祖母綠被稱為綠寶石之王,與鮮紅色的烏蘭孖努同樣稀有,國際珠寶界公認的四大名貴寶石之一,因其特有的綠色和獨特的魅力,以及神奇的傳說,深受西方人的青睞,祖母綠象徵著仁慈、信心、善良、永恆、幸運和幸福,佩戴它會給人帶來一生的平安。

寶石介紹

祖母綠是很古老的寶石品種之一,最優質的祖母綠是可以比鑽石還更有價值,在古埃及時代就已用做珠寶。當時的著名礦場克利奧帕特拉埃及艷後之名,現已因大量開采而耗竭。

祖母綠是很難找得到無瑕的寶石,實際上,可以說祖母綠寶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縫及內含物,其裂縫內含物種類之多之復雜,甚至被研究者稱為花園。

祖母綠自古就是珍貴寶石之一,相傳距今6000年前,古巴比倫就有人將之獻於女神像前,在波斯灣的古迦勒底國,女人特別喜愛祖母綠飾品,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希臘人也喜用祖母綠做首飾。

中國人對祖母綠也十分喜愛,明清兩代帝王尤喜祖母綠,明朝皇帝把它視為同金綠貓眼一樣珍貴,有禮冠需貓睛、祖母綠之說,明萬曆帝的玉帶上鑲有一特大祖母綠,現藏於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館。慈禧太後死後所蓋的金絲錦被上除鑲有大量珍珠和其它寶石外,也有兩塊各重約5錢的祖母綠。

⑼ 鑽石的琢型

鑽石的琢型是指鑽石被切磨加工成的形狀,通常分為兩大類:圓鑽和異形鑽(圓鑽以外其他所有形狀的鑽石)。

(一)圓鑽

1.標准圓鑽型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見圖5-1-1。

圖5-1-1 標准圓鑽型各種比例名稱

第一個提出現代圓鑽琢磨比例標准參數的是馬歇爾·托爾科夫斯基(1899~1991年),時值1919年。按照托氏的設計,設腰棱直徑為100%,則檯面大小為53%。全高為60%~61%(其中腰棱厚度0.7%~1.7%,冠部角度16.2%,底部深度43.1%),冠角為34°30′,底角為40°45′。按照上述參數加工出來的圓鑽,稱為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在美國,一直把它作為理想工的標准,GIA至今還是把它作為評價鑽石切工比例的標准尺度。

托氏當年設計標准參數時的指導思想是力求使鑽石的「火彩」達到最大,同時還具有很強的亮度。鑽石的亮度主要來源於反射光和折射光這兩種光線。實踐證明,照在鑽石上的入射光線一部分會從鑽石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則會透過鑽石表面折射到鑽石內部;入射角越小,反射光也越少,折射光卻越多,反之,入射角越大,反射光也越多,折射光卻越少(見圖5-1-2)。

圖5-1-2 入射角大小同反射光、折射光多少的關系

反射光以靜和動兩種不同的方式在鑽石表面形成反光和閃爍光(即鑽石轉動或光源晃動時鑽石表面或明或暗的閃光)。反射光和閃爍光的多少主要取決於鑽石外露表面面積的大小(即:鑽石小面數目的多少、大小及其排列勻稱與否)。

折射光與鑽石的比例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大部分從成品鑽石冠部進入鑽石內部的光線,在鑽石亭部發生兩次反射之後,又從冠部最大限度地透射出來。托爾科夫斯基經過反復計算,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比例(見表5-1-2),其中實現全內反射最關鍵的一個比例就是亭角的角度40°45 ′。圓鑽如此,異形鑽縱向的剖面圖底角也應該是40°45′左右。亭角太大或太小,換句話說,亭部太深或太淺,都會影響經過全內反射之後再從冠部溢出的光的總量,即影響鑽石的「火彩」(見圖5-1-3)。

表5-1-2 圓鑽主要品種各種比例比較

此外,從冠部溢出的光實際通過的是兩個不同的途徑:一部分從檯面溢出,另一部分從冠部的刻面(即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和上腰面)溢出。從檯面入射又從檯面溢出的光是不發生色散效應的純全內反射光,而鑽石冠部的刻面實際上相當於棱鏡的作用,從冠部刻面溢出的光線將發生色散。這兩部分給人感覺不同的光線的相對主次關系,就取決於檯面的大小和冠部的厚薄(冠角的大小),如圖5-1-4所示,左圖:檯面過大,導致亮度大而「火彩」不足;右圖:檯面過小,導致「火彩」強而亮度不足;中圖:台寬比適中,保證「火彩」和亮度的均衡。

圖5-1-3 亭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圖5-1-4 檯面大小和冠角大小對鑽石「火彩」的影響

從目前國際鑽石行業的情況看,美國GIA是以托爾科夫斯基標准工為標准,歐洲多半是以Scan DN標准工為標准。

2.其他圓鑽型

(1)瑞士工

一般適合於成品重0.03~0.05ct的鑽石。上下共34個刻面:正八邊形檯面1個,冠部小面16個,底小面1個,底部小面16個,其中三角形小面佔多數(見圖5-1-5(a)。

(2)高亮工

其明顯不同於標准圓鑽的地方在於:兩個主面之間的腰小面(包括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從而在標准圓鑽的58個小面數目上增加了16個,總共有74個小面(見圖5-1-5(b)。

(3)王牌工

由紐約「王牌鑽石大師」公司研製。它的特點在於檯面不是八邊形,而是正十二邊形,從而使冠主面和底主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12個,同時使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的數目相應地增加到各24個,總共86個小面。其他特點還有:檯面小於50%,星小面比冠腰小面高,底腰小面只為底主面的一半左右(見圖5-1-5(c)。

(4)馬格納工

它以正十邊形的檯面為特點,並且將冠主面一分為二,將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一分為三,使小面總數達到102個,即檯面1個(正十邊形),星小面10個,冠主面20個,冠腰小面30個,底主面10個,底腰小面30個,底尖1個(見圖5-1-5(d)。

(5)美國圓鑽

被認為是最早的圓鑽,19世紀中葉盛行於英國。其冠小面的排列已經接近現代標准圓鑽,惟其全高幾乎與腰棱直徑相等(現代標准工僅為60%),出成率雖高,但火彩不好。此外,其檯面小,約為腰棱直徑的三分之一,而底尖面反而較大。近八邊形檯面的任一邊同鄰接的星小面和冠主面的棱線接近成一直線(見圖5-1-5(e)。

(6)葡萄牙工

一種檯面呈正十六邊形,冠底部各5層,每層16個小面,加上底尖,合計162小面的放射型圓鑽。主要適用於大鑽石(見圖5-1-5(f)。

(7)公主144工

這種磨工是在馬格納工、王牌工和高亮工的基礎上綜合開發出來的。它同標准圓鑽顯著不同的是:把每一段與16個冠腰小面對應的腰棱都磨成了三個小棱面,在腰棱和底腰小面之間增加了一圈16個三角形的小面和一圈16個菱形的小面,從而使鑽石的「火彩」更加強烈生動,這一點在鑽石轉動的時候尤其明顯(見圖5-1-5(g)。

值得指出的是,下文還會提到一種正方或長方形的公主工,通常是57個小面,偶爾也有144個小面的,莫把它們與「公主144」工混淆。

(8)螺旋工

檯面為正十二邊形,冠部的小面有5層,底部有8層,以檯面和底尖為中心呈螺旋狀排列(圖5-1-5(h)。

(9)帝王工

帝王工是近年由香港裕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研製的,其特點是以標准圓鑽型為基礎,將標准圓鑽型的星刻面、上下腰面均做了兩分割,並在腰部切出了96個面,這樣構成了194個面。帝王工即使在光線弱的地方,其外周部分也能閃爍出光輝(圖5-1-5(i)。

(10)「八箭八心」工

屬於標准圓鑽型的變體,近年來較為流行。其特點是對稱性很強,切磨角度略有變化,比例不在理想范圍內(見圖5-1-5(j)。

(11)單翻圓鑽

常見於分鑽的切磨,冠部僅有一個檯面和八個主面,亭部只有八個面,共17個面(見圖5-1-5(k)。

圖5-1-5 不同的圓鑽型切工

(二)異形鑽

1.常見異形鑽

常見的異形鑽主要有七種:馬眼鑽、心形鑽、梨形鑽、橢圓鑽、祖母綠鑽、長方鑽和公主型鑽(見圖5-1-6)。

圖5-1-6 常見異形鑽品種

(1)馬眼鑽

馬眼鑽也稱「橄欖鑽」、「船形鑽」,在現代鑽石磨工中素有「琢形王後」之稱。

馬眼鑽的長與寬的比,以1.75:1~2.25:1為最好,2.25:1~2.50:1次之,大於2.50:1或小於1.50:1則較差。

(2)梨形鑽

梨形鑽,又稱淚滴鑽。梨形鑽的長寬比,最好是1.50:1~1.75:1,1.75∶1~2.00:1或者1.50:1~1.25:1亦可,大於2.00:1或小於1.25:1則較差。

(3)心形鑽

心形鑽是一種將圓鑽和梨形鑽的加工工藝相結合的放射型琢形,為古代印度工匠所發明。三角形薄片雙晶原石最適宜做心形鑽,出成率因石而異。

心形鑽的特點:①不算心頂的缺刻,底尖應位於幾何中心處;②冠主面傾角為33°~34°;③心肩部的底主面的傾角應為41°,腹部的傾角應稍大,約為42°;④長寬必須基本相等;⑤完工之後,腰棱一般都磨成了一連串的小腰棱面。

(4)橢圓鑽

橢圓鑽有標准型和瘦長型兩類。標准型的長寬比為1.3:1~1.5:1;瘦長型的長寬比為1.5:1~2.0:1。

(5)祖母綠型鑽

祖母綠型切工是一種倒角的多邊形階梯型切工,通常為長方形,其小面的層數標準的是上下各三層,也有各兩層和各四層的。祖母綠型鑽是僅次於圓鑽的最流行的切工和琢形,被譽為現代異形鑽群體中的「灰姑娘」。

祖母綠型鑽的長寬比根據原石大小為1.1:1~1.50:1不等。

(6)長方鑽

長方鑽通常是長方形,其長寬比值往往比祖母綠型磨工大。因為切磨長方鑽側重於考慮保重,所以它們腰棱形狀和各種比例都可以有不同尋常的伸縮度:有的可以很長很薄,有的也可以很短,長寬比接近正方形,兩條短邊也可以不一,從而形成一個帶點錐度的等腰梯形。

長方鑽被列入常見異形鑽,主要是因為它被廣泛地應用於首飾的群鑲,所以一般尺寸都不大。

(7)公主型

腰棱一般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冠部小面呈放射狀,底部小面呈山峰形,通常有57個小面,偶爾小面數也可以多達144個。注意不要與「公主144」工鑽混淆。另外,齒形工也曾一度稱為「公主工」,注意區別。

2.少見異形鑽

少見的異形鑽品種很多,可歸納為三大類型、12個系列:

放射型玫瑰系列、鞍墊系列、「貴婦人」系列、星形系列

階梯型檯面系列、多邊形系列

混合型拜麗思系列、絢爛系列、公主系列、齒形系列、「五朵金花」系列、任意形系列。

(1)玫瑰系列

玫瑰工起源於400多年前的印度,世界名鑽中的「莫卧兒大帝」、「奧爾洛夫」和「光之山」都是玫瑰工。

玫瑰工是現代放射型磨工的始祖,一般都採用平底,不磨小面,冠部是圓拱形,其拱高低不一,但均磨有小面。所用的原石大多數較薄,加工時但求保重,不太講究比例,故不太「出火」。

玫瑰工的種類繁多,主要品種見圖5-1-7。

圖5-1-7 玫瑰工的不同種類

(2)鞍墊系列

古鞍墊形鑽石呈圓角的長方或正方形,且四邊稍微向外凸出。現代的鞍墊鑽除保留以上風格外,冠部瓣面排列接近標准圓鑽,底部差異較大(見圖5-1-8)。

圖5-1-8 鞍墊系列

(3)貴婦人系列(見圖5-1-9)

圖5-1-9 貴婦人系列

(4)半邊系列(見圖5-1-10)

圖5-1-10 半邊系列

(5)星形系列(見圖5-1-11)

圖5-1-11 星形系列

(6)檯面系列

檯面工是一種最古老的磨工,只在正八面體原石上稍加修飾而成。從晶頂開面磨出一個較大檯面和一個較小的底尖面,再把各個晶面拋光即可(見圖5-1-12)。

圖5-1-12 檯面系列

(7)多邊形系列

同屬階梯型磨工,但腰棱外廓形狀各異,見圖5-1-13。

圖5-1-13 多邊形系列

(8)拜麗恩系列

1970年10月由南非磨鑽大師巴茲爾·沃特梅耶先生創制,他用自己姓名的第一個字母「B」只換了其妻子姓名Marian中的第一個字母「M」,以表示他們之間愛情的結晶。

拜麗恩工冠部採用階梯型磨工,底部採用放射型磨工,皆在提高成率和增加光彩。四方形的拜麗恩工鑽石有62個小面,祖母綠型有70個小面(見圖5-1-14)。

圖5-1-14 拜麗恩系列

(9)齒形系列(Profile cut)

齒形工是一位名叫阿帕德·雷吉的人1961年在倫敦首先創制的,舊稱「公主工」。它採用一般不為首飾行業所用的薄片狀原胚製作,底部做成一排挨一排的41°的「V」形槽,腰棱形狀則可以隨意「裁剪」,拼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來(見圖5-1-15)。「靈活有餘,而火彩不足。」

圖5-1-15 齒形系列

(10)「五朵金花」系列

1988年由鑽石中央統售組織(CSO)顧問蓋比·托爾科夫斯基創制,共五款,均以花名命名。主要針對低色級、晶形欠佳的原石設計(見圖5-1-16)。

圖5-1-16 「五朵金花」系列

(11)象形系列

這個系列的磨工主要根據原石腰的形狀,因材制宜地琢磨出馬頭形、蝴蝶形、花朵形、魚形等形狀,小面的排列自然無規則可循(見圖5-1-17)。

圖5-1-17 象形系列

⑽ 鑽石切工等級

鑽石切工分級:國檢把鑽石的切工分為很好、好、一般三個級別。

在切工分級中,主要是對圓多面形琢型的鑽石按嚴格比例進行分級,對於花式琢型也可進行切工分級,但由於異形的緣故,只作大概估計。鑽石的切工比例包括台寬比、冠高比、亭深比、全深比、腰厚比、底尖比等。在鑽石切工中有三種情況是屬於明顯切工差的鑽石,包括「魚眼」鑽石、「塊狀」鑽石、「薄」鑽石。

(10)鑽石琢型比例對稱最難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鑽石加工工序

1、標記原石:主要在對鑽石原石作正確評價基礎上,將設計意途用專門的筆標記在鑽石上,切磨加工師按標記對鑽石實施切磨加工。

2、分割原石:出於各種原因,需要對原石進行分割。分割原石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也直接影響鑽石成品的質量,並最終影響鑽石成品的價值。

3、粗磨:寶石粗磨的過程就是將要磨的寶石粘在一個夾具上,並把夾具裝在粗磨機的卡上,將另一顆充當切削夾在夾具上。

4、拋磨:拋磨設備的主要部件有磨盤、夾鉗、夾嘴。拋磨是一項技術性能極強的技術,需要鑽石切磨工懂得一定的工藝,並需要豐富的經驗,拋磨是對粗磨成型的寶石實施一系列工序而將其拋磨成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