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件均成本怎麼計算
擴展閱讀
百頭豬成本多少 2025-05-14 21:28:55
ps3游戲資源怎麼下載 2025-05-14 21:22:21

件均成本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 2022-05-26 00:46:58

❶ 計算總成本和平均成本

(1)總成本=10000+20X
平均成本=總成本/產量=(10000+20X)/X
(2)出售總收入=30X
(3)利潤=30X-(10000+20X)

❷ 平均單件成本怎麼算

原題就只有這些嗎
如果是這樣就非常好算
總成本Y=AX+B(A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產量,B為固定成本)
單位成本=Y/X
單位成本=5+1000/4000=5.25

❸ 平均人工成本怎樣計算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單位僱用一名職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費用水平。這一指標可以用於一個企業,也可以用於一個行業、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工成本水平。

即行業平均人工成本或社會平均人工成本。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發表的各國人工成本指標,就是按行業分類的平均人工成本額。

計算公式為: 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時期內人工成本總額/ 同期同口徑職工人數) 通過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業間人工成本的結構差異,對各自競爭潛力和用工效率產生的影響,為調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參照。

(3)件均成本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人工成本分析指標體系主要分三類:一是人工成本總量指標;二是人工成本結構性指標;三是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標。

1、總量指標

人工成本總量指標反映的是企業人工成本的總量水平。

由於不同企業職工人數不同,因此常用人均人工成本來反映企業人工成本水平的高低。該指標可以顯示本企業職工平均收入的高低,企業聘用一名職工大致需要多少人工成本支出,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等。

人均人工成本能夠表示企業職工的工資和保險福利水平,也就能作為企業向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勞動力價格信號。企業要提高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吸引高素質的勞動者到企業來,就需要建立人均人工成本指標,以便企業對人工成本水平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控制,有利於企業的生產發展。

2、結構性指標

人工成本結構指標是指人工成本各組成項目占人工成本總額的比例,它可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構成的情況與合理性。其中,工資占人工成本的比重是結構指標中的主要項目。

3、效益指標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標)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標,是進行企業人工成本分析控制常用的指標,是一組能夠將人工成本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的相對數。

人工成本效益指標包括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人工成本占總成本比重指標。其中勞動分配率、人事費用率為主要指標。

(1)勞動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增加值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它反映分配關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

(2)人事費用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量與銷售(營業)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總價值中用於支付人工成本的比例。

同時也表示企業職工人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的比例關系,生產與分配的關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產出關系。它的倒數表明每投入一個單位人工成本能夠實現的銷售收入。

(3)人工成本利潤率,是指人工成本總額與利潤總額的比率。它反映了企業人工成本投入的獲利水平。

(4)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總額/總成本)×100%

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勞動對物化勞動的吸附程度,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大,反之,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愈小。

該指標用於衡量企業有機構成高低和確定人工費用定額。由於各行業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因此,不同行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這一指標可能差異很大。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成本核算的意義在於: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促進成本責任制的鞏固和發展,增強企業活力。

以下8種簡單好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請收好~
移動加權平均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 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
舉例:在第一次發出時,期初是300件,2萬元;8日購入200件,2.2萬元;10日發出存貨4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4.2萬/500=84元。所以10日發出存貨成本為400*84=33600元。10日余額為100件,8400元。從10日到28日第二次發出做為一個「月」來計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額100件,8400元,入庫為20日購入300件,2.3萬,合計為400件,3.14萬。28日發出存貨200件。則加權平均單價為:3.14/400=78.5元。所以,28日發出成本為200*78.5=15700元。28日余額為200件,1.57元;30日購進200件,2.5萬。28日到31日為一個「月」計算,沒有發出。所以,31日余額為400件,金額為15700+25000=40700元。

總計,全月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的發出存貨成本為:33600+15700=49300元。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數量和本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取出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期初的進貨成本,計算出本月存貨平均單位成本,以此作為基礎算出本月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庫存實際成本。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舉例:如果期初有原材料單價5元,數量6個,一次購入原材料實際單價6元,數量5個,那麼當發出原材料時,我們算發出成本的單價則為:(5*6+5*6)/(5+6)=5.45元/個。
在全月平均法下,採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銷貨成本介於早期購貨成本與當期購貨成本之間。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成本不易被操縱,因而被廣泛採用。
全月平均法作為一種平均價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價格波動趨勢的影響;存貨計價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內進行。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與現行成本相比畢竟物價是隨行就市的,有比較大的差異。
先進先出法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
舉例:
例一: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先進先出法假設先入庫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庫存材料就是入庫的材料,因此發出材料按先入庫的材料的單位成本計算。
例二:對銷售而言,先獲得的存貨先銷售出去,使留下存貨的日期越來越近,存貨價值越接近重置價值。在物價上漲時,此法會導致較低的銷貨成本,較多的盈餘。
例如存貨情形如下;1、1月1日進貨10個每個5元,小計50元。2、4月1日進貨10個每個6元,小計60元。3、8月1日進貨10個每個7元,小計70元。4、12月1日進貨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

假設在12月31日存貨數量為15個,則期末存貨價值為12月1日10個每個8元小計80元,8月1日5個每個7元小計35元,總計存貨價值為115元。

對電腦數據結構而言,稱為排序的數據進出方式,從一端進,從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隊一樣。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後進先出法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區別:1、先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先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2、後進先出:發出存貨計價時,堅持後購進先發出的原則進行計價。

上述兩種方法均指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而與存貨本身實際發出先後順序無關。
舉例:

2012年3月1日購買A產品3個,單價:8元/個;2012年3月5日購買A產品9個,單價:7元/個;2012年3月9日購買A產品2個,單價:10元/個;2012年3月發出A產品8個。
這發出的8個A產品計價分別為:(1)先進先出:3*8+5*7=59元;(2)後進先出:2*10+6*7=62元。
註:我國已不允許使用後進先出法進行後續計量。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它是指對發出的存貨分別認定其單位成本和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要求具體存貨項目具有明顯的標志,而且數量不多、價值較大,如大件、貴重的物品。期末存貨的各種項目,分別確定每種物品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然後相加各種存貨的成本,即為存貨期末全部的成本。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舉例:某工廠本月生產過程中領用A材料2000KG,經確認其中1000KG屬第一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5元;其中600KG屬第二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6元;其中400KG屬第三批入庫,單位成本為28元。
本月發出A材料的成本計算如下:發出材料實際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

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例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日常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月末,再通過對存貨成本差異的分攤,將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和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進行反映的一種核算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
舉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計算方法適用於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成本確有困難的企業。它是一種簡化的成本計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類)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受影響的因素較多,計算結果往往不夠精確。在採用該法時,一般只在季度的頭兩個月使用,季末則必須用「加權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計算方法來計算和調整,以便在一個季度范圍內使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結存商品金額符合實際。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舉例:某批發公司2018年4月初A類商品庫存50000元,本月購進5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111000元,發生的銷售退回和銷售折讓為1000元,上月該類商品的毛利率為20%,本月已銷售商品和庫存商品的成本計算如下:

本月銷售凈額=111000-1000=110000元銷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本月銷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庫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零售價法
零售價格法指按照存貨成本與零售價格的比率估計存貨成本的方法。
它在零售商企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後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的基礎上使用,也可結合成本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他的核心在於成本與零售價格比率的計算。它的一般在零售商和企業當中比較常見。例如像沃爾瑪,中百倉儲這樣的零售企業。
零售價格法用於零售商為主的企業,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等成本流動假定基礎上運用,也可結合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運用。在美國,零售價格法因公認會計原則和稅法均認可而得到廣泛應用。零售價格法的好處是它提供了在定期盤存制下准備月度和季度報表所需的數據。

❺ 怎麼求一個季度的平均單位產品成本

根據統計學原理和會計基礎,用加權法計算平均單位成本。
平均單位產品成本=(22500++12000+25500)/(1800+1200+2000)= 12(元)
單位成本=產品總成本/該產品入庫數=(直接人工、材料等等直接成本+管理員工資、設備折舊攤銷等等間接成本)/產品總數(不包括未完工產品)
其中屬於各種規格的直接成本,比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成本,計入相關規格產品的成本;其他間接成本,比如車間主任工資、車間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生產設備折舊攤銷等製造費用,按一定比例分攤到各個規格的產品成本中去。確定這一比例的方法很多,例如按生產工時,或者直接按各規格產品的數量比例。應該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
期末一般都存在沒有完工的在產品,所以上述成本都應該按完工程度在產成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最後確定出產成品的總成本,除以這種規格產品的數量,就得到單位成本。

❻ 怎麼算計算一個單品的成本

理材料費、稅費、人工費,都是各單位自己統計出來的呀! 一般情況下,計算一批加工完成的產品一共用了多少材料、有多少人、花了多長時間來做(因為人工費是按工時算的嘛),工時乘以平均時薪乘以人數就等於人工費總和,再除以產品數量,就可以得出單個產品的人工費啦!材料總用量除以產品數量,就是單個產品材料費; 至於稅費,那就以產品的售價乘以稅率,就可以了。

不同的企業。按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生產工藝過程的特點來分,可分為:①單步驟生產:也叫簡單生產,是指生產技術上不間斷、不分步驟的生產。如發電、熔鑄、採掘工業等。②多步驟生產也叫復雜生產,是指技術上可以間斷、由若干步驟組成的生產。如果這些步驟按順序進行,不能並存,不能顛倒,要到最後一個步驟完成才能生產出產成品,這種生產就叫連續式復雜生產。如紡織、冶金、造紙等。如果這些步驟不存在時間上的繼起性,可以同時進行,每個步驟生產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後再經過組裝成為產成品,這種生產就叫裝配式復雜生產。如機械、電器、船舶等:
2.按生產組織的特點來分,可分為:①大量生產。它是指連續不斷重復地生產同--品種和規格產品的生產。這種生產一般品種比較少,生產比較穩定。如發電、採煤、冶金等。大量生產的產品需求一般單一穩定,需求數量大。②成批生產;它是指預先確定批別和有限數量進行的生產。這類生產的特點是品種或規格比較多,而且是成批輪番地組織生產。這種 生產組織是現代企業生產的主要形式。③單件生產。它是根據訂單,按每一件產品來組織生產。這種生產組織形式並不多見。主要適用於一些大型而復雜的產品。如重型機械、造船、專用設備等。
不同的企業,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例如,有的企業只要求計算產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業不僅要計算產成品的成本.而且還要計算各個步驟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業要求按月計算成本,而有的企業可能只要求在-批產品完工後才計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響選擇成本計算方法的一個因素。
2計算程序編輯
1.確定成本計算方法。開展成本計算之前,先要確定採用哪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這要根據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的特點,同時結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況來進行選擇。
2.設置有關的成本計算賬戶。為了計算產品的成本,需要設置一個專門的賬戶,即"生產成本"賬戶。其借方匯集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種費用,貸方反映產品完工轉出的製造成本。
對於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來說,發生的費用無非是兩種:①直接費用。②間接費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為生產這-對象服務的費用。如果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則直接費用和 間接費用並沒有差別,都應該直接計入產品成本。但是,企業一般都是生產多種產品。這樣,直接費用仍可以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而間接費用就必須先要匯集起來,然後再分配攤入各個不同的成本計算對象。這樣,需要先單獨設置一個賬戶,即"製造費用"賬戶,"製造費用"賬戶的作用就是匯集各種間接費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計算對象上去。
如果廢品和停工的情況比較多,就需要搜集有關的廢品和停工損失資料,並專門設置一個"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賬戶,把這些損失匯集到"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賬戶的借方,然後在其貸方作出恰當的處理並轉出:如果是正常損失,一般應分配進入產品成本;否則應轉入管理費用或營業外支出。
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生產中發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計入生產成本,支出的期間與成本計算期間可能不一致。支出發生後有兩種情況:①生產中發生的費用在本期發揮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遞延到下期。這種情況應把費用直接記入"生產成本"或"製造費用"賬戶。②本期發生的費用支出不應由本期負擔。這裡面又有兩種情況: ①先支出,後計入成本費用。這種情況應設置"待攤費用"賬戶,支出時借記"待攤費用"賬戶,分期攤入成本費用時再貸記"待攤費用"賬戶。②先計入成本,後支出。這種情況應設置"預提費用"賬戶,計入當期成本費用時借記有關成本費用賬戶,貸記"預提費用"賬戶,支付再借記"預提費用"賬戶。
3.核算費用發生及按用途分類。成本計算的過程是一個費用的匯集和分配(攤)的過程,或者反過來說,費用的核算最終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計算就是一個對費用進行多步驟處理的過程。要做好成本計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確反映總共開支了多少費用,開支了一些什麼性質的費用。這一步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本企業在當期到底有哪些開支,開支了哪些費用。這是做好成本計算工作的基礎。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該方法已被禁止)等方法進行恰當的計量;如由於設備發揮效用,而磨損的價值,要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折舊。二是費用發生後,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在成本計算過程中,不僅要反映開支了一些什麼費用,而且要進一步明確開支的費用起了什麼作用。對誰發揮了效用。費用發生後起的作用歸納起來有三種情況:①費用發生後沒有在當期發揮作用,應向後期遞延。如預付租金等,應計入待攤費用。②開支發生在當期,而其效用發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為當期費用,而應借記入預提費用賬戶。③大多數開支,是開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這些費用不僅要計入當期的成本,還要按其具體用途進行分類。不管成本計算的對象是什麼,一般來說,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項目;或者說,費用發生後,無非是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關材料,這些材料構成產品的實體,這叫直接材料費用;二是消耗各有關人工費用,這些生產工人的勞動直接用於產品的製造,這叫直接人工費用;三是消耗各種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費用,這些費用不直接用於產品的生產,只是在生產過程中起輔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產條件,這種費用就叫製造費用。
為了反映費用的發生及按用途分類的情況,需要作一筆會計分錄,即:
借:有關成本費用賬戶
貸:有關資產負債賬戶
在這筆會計分錄中,貸方的有關資產負債賬戶反映費用開支的具體情況。這些賬戶是現金、原材料、累計折舊、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等賬戶,反映企業到底開支了一些什麼費用。借方的有關成本費用賬戶則包括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等,反映這些費用起了什麼作用。其中生產成本是成本計算的主要賬戶,最後所有的費用都要歸集到生產成本賬戶。記到生產成本賬戶的費用還要進一步按用途分類,一般分為直接材料、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三個項目。
4.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生產成本"總賬下有兩個明細賬戶:一是基本生產,用於核算產品的生產成本;二是輔助生產,用於核算為生產產品服務的有關生產部門的成本。輔助生產也是一種生產活動,它為基本生產活動提供必要的產品和勞務,也要消耗各種生產費用,同樣要計算產品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的計算需要設置" 輔助生產"明細賬戶,其借方匯集發生的各種費用,其貸方計算輔助生產車間完工的產成品成本,同時轉入基本生產明細賬。這個賬戶一般沒有餘額。
5.製造費用的分配。產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其中發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屬於直接費用,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賬戶,發生的製造費用是間接費用,不直接記入"生產成本"賬戶,而是先在"製造費用"賬戶中匯集,然後再分配記入"生產成本"賬戶。
6.產成品成本的計算。通過上述步驟,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都已匯集在"生產成本"賬戶的借方,如果企業沒有在產品,則產成品成本就是生產成本賬戶的期初余額加上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但是,一般企業都同時有在產品和產成品,因而需要把產品生產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同時計算在產品成本和產成品成本。
"生產成本"賬戶的有關數據之間有下列關系:
期初余額+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產成品成本
產成品成本=期初余額+本期發生的全部生產成本-期末在產品成本
也就是說,產成品成本的計算問題,即要把總成本在期末在產品和產成品之間進行分配。一般用約當產量法或定額法等方法進行分配。
產成品成本計算出來後,還要用產成品總成本除以總產量,求得單位成本,這樣產品成本計算才全部結束。
3計算方法編輯
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的工藝過程、生產組織,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計算的方法也不--樣。不同成本計算方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本計算對象不同。二 是成本計算期不同。三是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的分配情況不同。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種法: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種方法。由於品種法不需要按批計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驟來計算半成品成本,因而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品種法主要適用於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等。或者雖屬於多步驟生產,但不要求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業,如小水泥、制磚等。品種法一般按月定期計算產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稱定單法。是以產品的批次或定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主要適用於單件和小批的多步驟生產。如重型機床、船舶、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等。分批法的成本計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個生產周期(即從投產到完工的整個時期)作為成本計算期定期計算產品成本。由於在未完工時沒有產成品,完工後又沒有在產品,產成品和在產品不會同時並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產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產品的生產步驟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適用於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驟生產。如機械、紡織、造紙等。分步法由於生產的數量大,在某一時間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產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產品完工後再計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計算成本,並且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1]
4劃分界限編輯
正確劃分各項費用的界限:
1.正確劃分計入產品成本與不計入產品成本的界限,確定成本費用的范圍。企業發生的費用有很多項目,根據誰受益(或誰消耗)、誰負擔的原則,凡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各種材料、人工和其他費用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否則,就不能計入生產成本。如支付的各種滯納金、賠款、捐贈、贊助款等應計入營業外支出。支付股利應計入利潤分配。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均不應計入生產成本,而應計入期間費用。
2.正確劃分各個月份的費用界限。根據分期原則,為了及時反映和考核費用開支情況,需要定期分月進行成本計算。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發生的費用應該按受益原則分配到有關的月份中去。①凡已開支但應由以後月份負擔的費用,應計入待攤費用。②本月份支付但應由以前月份負擔的費用,由於在以前月份已經把費用作了預計,並記入"預提費用"賬戶,所以應沖減"預提費用"賬戶。③應由本月份負擔的費用,不管是否已經支付,都應計入本月份費用。
3.正確劃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在企業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中,凡應該計入本月份由當月份負擔的費用,應進一步區分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界限。凡在產品生產中發生的費用,屬於產品成本,應該記入"生產成本"賬戶,產品完工後再轉入"產成品"賬戶。銷售後再轉入"銷售成本"賬戶,期末結轉本年利潤。凡在非生產領域中發生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都屬於期間費用,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在期末一次全部轉入"本年利潤"賬戶,一次沖減當期損益。
4.正確劃分不同產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業只是生產一種產品,那麼全部生產成本就是這種產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業都不止生產一種產品,這就需要把全部生產成本在幾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凡能分清應由哪種產品負擔的費用,應直接計入該種產品的成本。凡由幾種產品共同負擔的費用,則要採用恰當的標准(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分配。最終把各種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
5.正確劃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的界限。通過前一步驟計算出了每一種產品的總成本。產品完工,成本全部為產成品成本;產品全部未完工,成本全部為在產品成本。但通常情況下,往往是既有產成品,又有在產品,需要把總的產品成本在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一件在產品應該比一件產成品負擔的成本要少,在產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資源比產成品要少,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要考慮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約當產量法、定額法、定額比例法等

❼ 如何計算一個產品的成本

不同的企業,由於生產的工藝過程、生產組織,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計算的方法也不--樣。不同成本計算方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本計算對象不同。二 是成本計算期不同。三是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的分配情況不同。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種法: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種方法。由於品種法不需要按批計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驟來計算半成品成本,因而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品種法主要適用於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等。或者雖屬於多步驟生產,但不要求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業,如小水泥、制磚等。品種法一般按月定期計算產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2.分批法:分批法也稱定單法。是以產品的批次或定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主要適用於單件和小批的多步驟生產。如重型機床、船舶、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等。分批法的成本計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個生產周期(即從投產到完工的整個時期)作為成本計算期定期計算產品成本。由於在未完工時沒有產成品,完工後又沒有在產品,產成品和在產品不會同時並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在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產品的生產步驟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適用於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驟生產。如機械、紡織、造紙等。分步法由於生產的數量大,在某一時間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產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產品完工後再計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計算成本,並且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❽ 如何計算成本價

成本價計算方法:
1、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
2、 銷售成本=生產成本+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用、運費、稅費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4、 產品總成本=固定成本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單位產品變動成本×產品總量。
5、 單位產品目標成本=預測的出廠價格×(1-稅率)-利潤目標/預測產量。
6、 產品單位成本=(固定成本總額÷產品總量)+單位變動成本=產品總成本÷產品產量。
7、 完工產品成本=完工產品產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買入股票的價格+券商的手續費用+印花稅+過戶費用。
拓展資料:
1、成本價原指商家購入商品的價格,成本價並不是出廠價,成本價中含有一定的手續費用,有時還會加上其他費用,如果是自己生產的商品,其成本價包括轉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資、應該分攤的折舊費、生產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維修費等;如果是購進的商品,成本價即商品的購進價值,有運費的話還會加上運費,某些時候也稱出廠價。
2、但是在股票市場中,成本價指的是實際買入股票的價格,股票的成本價是買股票的價格和券商的手續費以及印花稅和過戶費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價格是指用戶在購買股票時花費的一部分。大陸的股市規定用戶買入時不需要收取印花稅的,只有手續費。無論投資者投入多少費用,只要有產生交易,就會產生成本。股票購買和商家購買商品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價格不會出現快速的變動,但是股票價格會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
3、相關性原則;
4、分期核算原則;
5、權責發生制原則;
6、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7、一致性原則;
8、重要性原則。

❾ 如何核算成本

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支出的各種生產費用的總和,就是這些產品的成本。包括生產費用和經營管理費用

產品生產成本項目分原材料、燃料及動力、生產工資及福利費、製造費用

核算成本方法分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分類法、定額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小企業將為做某種所發生的所有開支及費用加在一起就是它的成本了。最簡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