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隱性成本包括哪些
會議成本、采購成本、溝通成本、加班成本、人才流動成本等等。
隱性成本
隱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是一種隱藏於企業總成本之中、游離於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的成本。是由於企業或員工的行為而有意或者無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將來成本和轉移成本,是成本的將來時態和轉嫁的成本形態的總和,如管理層決策失誤帶來的巨額成本增加、領導的權威失靈造成的上下不一致、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
相對於顯性成本來說,這些成本隱蔽性大,難以避免、不易量化。
企業生產的隱成本是指廠商本身自己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例如,為了進行生產,一個廠商除了僱傭一定數量的工人、從銀行取得一定數量的貸款和租用一定數量的土地之外(這些均屬於顯成本支出),還動用了自己的資金和土地,並親自管理企業。
成本,本質上就是付出。但是,隱性成本是廠商自己給自己的利息,自己給自己的地租,自己給自己的薪水,這些支付都是自己支付給自己,不涉及到所有權轉移問題。如果真正要將之作為一種支付,那麼它同時也是一種收入,是廠商的一種收益。
也就是說,隱性成本既是收益的一部分,又是成本的一部分,那麼廠商在希望利潤最大時所導致的兩條方法即「減少成本,增加收益」之間就面臨著兩難決策了,利潤最大化原則就無法在隱性成本這個概念上得到體現。
正確認識隱性成本,樹立有效成本和無效成本的觀念
所謂無效成本是指對於業務價值的增值和利潤的獲取沒有幫助的成本投入。而有效成本是指對於企業價值的增值和利潤的取得具有正面效能的成本支出。只有有效成本才是對企業具有意義的,無效成本一般會以隱性成本的方式存在,這就要求企業在成本管理中應該要盡量避免無效的支出,也就是要求各部門間全力合作,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來規劃成本的有效使用。
⑵ 隱含成本
在形式上沒有按合同支付報酬義務的成本。包括廠商本身所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如資金、土地和人力資源等的報酬,這部分報酬並沒有按合同支付的義務,但產品的實際成本卻包含這一部分。是「顯明成本」的對稱。
⑶ 請列舉5種隱含性質量成本
隱含成本(也稱隱性成本)區別於通常講的顯性成本。
比如,企業在選購設備時,只關注價格低(顯性成本),並沒有考慮到設備未來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需要進行專業培訓、維護成本也遠高於正常產品等等,這些成本在當時並沒有能夠顯現出來,屬於隱性成本。
通常我們講的總成本(TCO,總擁有成本)是包括顯性和隱性成本的。
另外的例子,比如汽車質量,因質量問題出現大批量的召回,相應的運輸費、賠償、修理等成本就屬於隱性成本(相對於該汽車出廠時成本而言)
隱性成本一旦確立(能夠合理估計),就變為顯性成本。
⑷ 品質成本都有哪些種類類型
品質成本的類型:
1、預防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品質管理活動費、品質評審和審核費、品質培訓費、品質改進費、品質獎勵費等。
2、鑒定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
A、檢驗費。包括進貨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檢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B、試驗費。包括進行理化試驗、破壞性試驗、大型試驗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C、檢測設備費。包括用於購買、維護、修理和報廢檢測設備(包括計量器具)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3、內部故障成本
具體項目有:
A、廢品損失。因產品(包括零部件、材料等)報廢而造成的損失,可以按成品價格計算。
B、返修或返工損失。包括返修或返工造成的各種損失,例如增加的加工費、復驗費、材料或零件費等等。
C、事故處理費。因處理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而造成的費用,包括人員費用和分析處理的工作費用,還包括品質事故或品質問題所造成的諸如設備損壞等直接損失。
D、停工損失。因品質問題導致停工所產生的損失。
4、外部故障成本
其具體項目有:
A、保修費用。包括產品出廠後的維護和修理所發生的所有費用。不實行保修的產品,也會產生類似的費用。
B、退貨損失。因產品缺陷而造成顧客退貨或換貨所發生的所有費用。
C、折價損失。因產品存在品質問題而降價銷售所產生的費用和損失。
D、責任賠償費。由於產品品質問題,顧客提出申訴索賠所支付的費用。
E、品質處罰損失。由於產品品質不合格,被政府有關部門檢驗、查處所發生的損失,包括回收有問題產品。
⑸ 品質成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品質成本是指與品質相關的活動而發生的成本,通常分為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
內部成本包括品質設計成本,內部各種不良造成的損失,品質管理人員的工資,品質管理的工具,試驗設備,活動經費等;
外部成本主要指退貨的損失,及售後服務造成的成本,及顧客滿意度的降低(無形的損失)
⑹ 隱性質量成本有哪些分類特點
基於隱性質量成本的涵義,日本學者伊藤嘉博指出,隱性質量成本大略有以下三類:
(1)由於產品質量未能反映消費者需求,生產廠家所遭受的損失;
(2)由於產品質量低劣使消費者負擔的成本;
(3)為確保和維持「過剩質量」(消費者不需要的多餘的質量),生產廠家所負擔的成本。
一般來說、隱性質量成本有如下特點:
1、客觀性。
成本是一個客觀的經濟范疇、因而具有客觀性。盡管隱性質量成本往往沒有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更多的是抽象的概念。但是、隱性質量成本仍然是客觀存在的、它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產品生命周期的整個過程中,與顯性質量成本一樣具有客觀性。
2、隱蔽性。
隱性質量成本是一種隱藏於企業經營過程之中,游離於管理監督之外的成本。不能直接看見但是確實存在,因為直接看不見所以常常容易被忽視。所以,也就造成了企業的管理者有時候知道企業存在許多質量問題,但是不知道這些質量問題給企業帶來了多大的損失哪些問題比較關鍵該通過什麼方式去解決。
3、難以計量性。
許多隱性質量成本大家都知道確實存在可究竟有多大誰也無法說清。比如說,由於質量問題給企業聲譽造成的損失這是客觀存在的可是不同的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究竟是多少就難以計量。
4、估算性。
隱性質量成本難以計量,但不能說就沒辦法計量。在一定的條件下,在人的認識能夠達及的領域里。還是能夠進行計量的。只是這種計量不能像顯性質量成本那麼准確,帶有估計的性質。只要採用相同的估計方法不同時期的隱性質量成本就可以進行比較分析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質量成本信息。
5、動態性。
隱性質量成本往往跟社會環境、企業整體狀況、人員知識結構甚至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緊密相關,經常處於變動之中。另外,隱性質量成本的動態性還表現在其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冰山之下」的隱性質量成本由於人們無法看到經常要受到一些非人力所能夠決定的客觀因素影響其發展變化具有不確定性,是一種無規律的非線性變化。
6、戰略性。
隱性質量成本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戰略性成本,會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更多的屬於線外質量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以外,在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售後等過程中產生的,對企業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全局性。
隱性質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1、乘數法
乘數法的原理是假定全部故障成本是所估量的故障成本的若干倍數。由此得出:
全部故障成本=K×(所計量到外部故障成本)
其中,K是乘數效應,其值根據經驗確定。公式中「所計量到的外部故障成本」為顯性質量成本,「全部故障成本」則為顯性質量成本和隱性質量成本之和。
運用該法的關鍵是K值的確定,K值的大小左右了隱性質量成本的大小,實際應用中K值只能依靠經驗確定,故該法存在不易操作,主觀性大的缺點。
2、市場研究法
規范的市場研究法可以評估產品質量低劣對銷售及市場份額的影響,對顧客的調查與公司銷售隊伍的面談,可用於預測由於低劣質量所導致的未來利潤的損失。該法的運用需建立在大量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需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未能提出具體的操作方法,操作性較差。
3、塔古奇質量損失函數
零缺陷原理通常認為,隱性成本只有當產品超出規格的E、下限時才會存在,而塔古奇損失函數則假設,對一個質量目標值的任何偏差,都會引起隱性質量成本。當實際值偏離目標值時,隱性成本以該偏差值的平方增加。
⑺ 隱含成本指的是什麼
隱含成本是相對於顯性成本而言,指企業本身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那些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比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會雇傭工人,從銀行貸款,而且有時還利用自有的土地和資金,並親自管理企業。當企業使用自有要素時,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利和薪水。所以這筆價值也應當計入成本之中。由於這類成本不如顯性成本那麼明顯,故被稱為隱含成本。隱含成本也必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按照企業自有生產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來支付,否則,廠商會把自有要素轉移出企業以獲取更高的報酬。
⑻ 求:舉例說明隱含成本的定義
比如說一個品牌的價值 這個就可以記作成本
好比IBM的電腦 和 神州的電腦 同樣的配置
價格確實差距甚大
這個就是比較通俗的理解
⑼ 隱性質量成本有什麼概念簡介
隱性質量成本是指由於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質量低劣而導致的機會成本,它無法在會計記錄中反映出來,因此只能通過估計的方法進行計量。是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但難以在財務會計中體現出來,其價值不能得到補償,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損失。
在質量成本分類中,隱性質量成本發生在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消費者一方,有著脫離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共性。假如企業出於成本節約的考慮允許一定的質量瑕疵存在,那麼由於有缺陷的產品流人市場而造成產品商標形象受損,因此進一步影響未來市場份額,導致銷售收入降低,這樣的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將會長期持續,其損失額實在難以估量。有些學者把這類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導致的損失稱為「隱性質量成本」。隱性質量成本表面上看是生產廠家外部損失成本的表現,但實際上它是由於預防、鑒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其表現為違背「適用性」的各類質量成本的匯總額。它未必只是表示為生產廠家承擔的成本,有些暫時由消費者不得不承擔的成本最終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隱性成本雖然實際並未支付,但發生後無形中同樣等同於提高了產品成本。所以,重視和控制隱性質量成本的發生,必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方面在以「用戶滿意」為先導制約因素的現代產業社會中的重要性愈來愈突出。
隱性質量成本問題的提出:
全面質量管理的創始人阿曼德·費根堡姆在2O世紀6O年代初指出:本世紀早期之所以無法建立強而有效的質量管理制度,主要是因為有一錯誤的觀念在阻礙:要有好的質量,一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實際情形卻是一旦發生不滿意的質量.就代表資源濫用.造成材料、人工、機器、時間的浪費.導致成本的上升。反之.令人滿意的質量,代表資源運用得當無上述浪費,因而使得成本降低。這說明提高質量與降低成本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的質量成本模式是Feigenbaum在其《全面質量管理》一書中提出的。根據這個模式.質量成本可以分成四個部分: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長期以來.許多企業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是在這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的並且也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傳統的質量成本概念沒有很好地把隱性質量成本包含在內。傳統的質量成本之所以沒有包括隱性質量成本的內容,是因為隱性質量成本一般難以察覺,即使今天隨著認識的提高開始對隱性質量成本有所察覺了,但也很難進行觀察和進行客觀估計,通常不會在會計系統中進行計量。比如,在尤建新的((質量成本管理》一書中,雖然已經對質量成本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分析,並且已經涉及到了隱性質量成本的部分內容,但是仍然沒有對隱性質量成本進行深入研究。由於現代企業的質量決策與計劃中.隱性質量成本的影響往往很大.並且已經成為質量績效的重要因素,所以決不能因其難以計量而忽視這一部分成本。
隱性質量成本通常指可衡量而未衡量(含預防及鑒定成本在內)以及無法貨幣衡量(如顧客不滿或顧客流失)的機會損失。1995年Juran與Gyrna提出.隱性質量成本是由於質量有問題而造成的銷售損失、折讓、企業聲譽損失。另外,過多的存貨、商品因交貨延期而過時、加班糾錯、產能損失、延誤、各種沒有效率窮忙等等也都屬於隱性的質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舉的只不過是部分項目,只要我們願意研究付出代價,可以找出更多的隱性質量成本項目.或許也可以估算出其大小.使其不再隱性」而顯性」出來。Deming認為未知的隱性質量成本.是管理者最需要的數據。之後一些學者(如:Albright與Roth)也證實了Deming的論點一些實證數據也說明隱性質量成本的重要性.例如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隱性質量成本是顯性質量成本的三到四倍。1991年,Atkinson,Juran等人發現,公司的質量成本約占銷售收入的25%,其中有75%的質量成本屬於隱性成本。Campanella指出,發現的可衡量的質量損失成本和」真實的質量損失成本」兩者之間具有」相乘效果,如同冰山的一角」,通常真實的損失成本與可衡量的損失成本相比。至少三到四倍是隱性的。大部分的損失成本是隱藏」在水平面之下,經常是」使船沉沒」的主要因素。
以顧客流失成本為例,對一些企業的實證研究表明.如果顧客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9O%的顧客不會再去購買其產品或服務,並且會將其不滿向5~9人傳播.影響其它顧客的購買.而不滿意的顧客只有5%的人會將其不滿向企業或通過消費者協會等渠道表露出來。隱性的顧客流失成本是顯性的解決顧客抱怨費用的幾倍甚至幾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