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功能成本法指什麼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功能成本法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3 06:36:45

1. 功能成本法的功能成本法的特徵

該方法的基本特徵是:以購買者為獲得某項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作為評價值,並以此作為功能量化的標准。由此,價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就轉化為下式:
價值系數(Vi)=功能最低成本(Fi)/功能現實成本(Ci)
顯然,根據上式,有下述評判標准:
當Vi=1時,表明用戶為實現某項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與該功能的現實成本相吻合,功能價值較為理想。
當Vi<1時,表明某項功能的現實成本超過了用戶為實現該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功能價值偏低,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產品成本。
當Vi>1時,表明某項功能的現實成本低於用戶為實現該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功能價值偏高。只要目標成本不是過於保守,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

2. 作業成本法與功能成本法的區別 求大神

(1)間接費用界限的差異。
在傳統成本法下,間接費用指製造成本,就經濟內容來看,只包括與生產產品直接、間接有關的費用,而用於管理和組織全廠生產、銷售產品和籌集生產資金的支出作為期間費用。在作業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則是完全成本,所有費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對最終企業價值有益的支出,都應計入生產成本。它強調的是費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論其是否與生產直接、間接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期間費用歸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無效的支出。
(2)信息准確性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計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輔助部門歸集的製造費用以一種平均線性方式的分配到各產品,沒有考慮實際生產中產品消耗與費用的配比問題,只能是一種「絕對不準確」(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產品成本信息可視為一種相對准確(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時著眼於費用、成本的來源,將間接費用的分配與產生這些費用的原因聯系起來。在分配間接費用時,選擇多樣化的分配標准(成本動因),使成本的可歸屬性大大提高,並將按人為標准分配間接費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確性。如果把產品的成本視為靶心,作業成本法雖然不能每次都擊中這靶心,但是卻能始終如一地擊中靶的外環和中環。
(3)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方式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下的管理生產系統是一種由前向後推的生產系統。即生產從原材料開始進入第一生產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後的半成品轉入到第二生產工序,依次類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終形成完工產品,從而傳統的成本質量管理一般都將工作重點放在半成品和完工產品的質量檢測上,出現問題,及時修補或剔除。
而作業成本法下的生產管理系統一般為適時生產系統,它與傳統生產不同,是由後向前拉的一種逆推似的生產系統,企業的生產程序環環相扣,銜接非常緊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業減少了存貨帶來的費用。作業成本法下的質量管理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質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簡稱TQC),要求各個生產環節的工人把好自我生產關口,實現自我質量監督,發現廢次品,立刻在本生產工序中糾正。
(4)分配基準特性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主要採用單一的人工工時等財務變數為分配基準,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財務變數,因而喪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機會。作業成本法的分配基礎是多元的,不但強調如人工工時、機械工時、生產批量、產品的零部件數量等財務變數,也強調如工藝變更指令、調整准備次數、運輸距離等非財務變數。採用多元分配基準,提高了產品與其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使管理深入到作業層次,以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增加「顧客價值」。
(5)適用條件的差異。
傳統成本法適用於產品結構單一、製造費用的數額相對較小,且其發生與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實上相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作業成本法一般適用於間接費用所佔比重較大、產品品種繁多、產品生產工藝復雜多變、生產經營活動十分復雜、較好地實施了適時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當局對傳統成本計算系統提供信息的准確度不滿意的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

3. 功能成本法的概述

所謂功能成本法是用實現某功能的可能最低成本(目標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比較,來評價功能的價值,以確定應改進的對象之方法。
功能成本法的特徵
該方法的基本特徵是:以購買者為獲得某項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作為評價值,並以此作為功能量化的標准。由此,價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就轉化為下式:
價值系數(Vi)=功能最低成本(Fi)/功能現實成本(Ci) 顯然,根據上式,有下述評判標准:
當Vi=1時,表明用戶為實現某項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與該功能的現實成本相吻合,功能價值較為理想。
當Vi<1時,表明某項功能的現實成本超過了用戶為實現該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功能價值偏低,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產品成本。
當Vi>1時,表明某項功能的現實成本低於用戶為實現該功能所願意支付的最低費用,功能價值偏高。只要目標成本不是過於保守,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

4. 資產評估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成本法就是在現實條件下重新購置或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評估對象,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評估對象的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和經濟性陳舊貶值後的差額,以其作為評估對象現實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

成本法的優點:

成本法作為國際上公認的資產評估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特別是對於不存在無形陳舊貶值或貶值不大的資產來說,在進行計算的時候只需要確定重置成本和實體損耗貶值,從而確定兩個評估參數的資料,計算的依據又比較具體,並且很容易被搜集到,因此該方法在資產評估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特別適合使用在評估單項資產和沒有收益,市場上又難找到交易參照物的評估對象。

成本法的缺點:

由於成本法本身特殊的性質,市場上不易找到交易參照物的和沒有收益的單項資產,因此需要進行價值評估的並不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成本法在現實應用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運用成本法評估資產時,往往容易將無形資產漏掉,為了防止評估結果的不實,還需要再使用收益法或市場法進行驗證,也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

5. 功能成本法的什麼是功能成本法

所謂功能成本法是用實現某功能的可能最低成本(目標成本)與實際成本相比較,來評價功能的價值,以確定應改進的對象之方法。

6. 功能成本法的功能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功能成本法的基本程序是:
第一步,確定功能系數。確定功能系數有強制決定法、最合適區域法、基點分析法、平均先進分值發等。計算公式為:
功能系數(Fi)=功能單元得分(fi)/得分總和()
第二步,計算成本系數。查出各個零件的目前成本,相加後得到成本總和,然後用成本總和分別去除各零件的單項成本,得到該零件的成本系數。計算公式為:
成本系數(Ci)=功能單元成本得分(Ci)/成本總和()
第三步,計算價值系數,確定重點改進對象。

7. 成本核算方法是什麼

1概述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行業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也不同。成本核算應用的領域有製造業、工程項目建設、交通運輸、服務業等。
生產成本核算是指工業企業進行的產品成本核算,又稱製造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准確、及時地核算產品成本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核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損失。
成本核算要滿足如下要求:
(1)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成本開支范圍和費用開支標准;
(2)正確劃分費用界限;
(3)加強對成本的審核和控制;
(4)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項基本動作;
(5)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
3成本核算的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進行歸集和分配,最後計算出各種產品的成本和各項期間費用的基本過程。其基本步驟:
(1)對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和支出進行審核,確定哪些屬於生產經營成本,哪些屬於非生產經營成本,如投資耗費或籌資耗費。
(2)將應計入產品成本的各項成本區分為應當計入本月的產品成本與應當由其他月份產品負擔的成本,通過「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進行必要調整。
(3)將本月應計入產品的成本的生產成本區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將直接成本直接計入成本計算對象,將間接成本計入有關的成本中心。